一、研究目的與意義
鏡像裝置藝術是一種脫離傳統藝術的新型藝術,其形式可以應用于不同空間,如街道、景區、商業空間、戶外等,因此許多藝術家以具有透明、折射、多彩的材質為載體,把創意融人藝術品中,讓藝術、材料、場地完美結合。
鏡像給裝置藝術帶來的視覺體驗主要是通過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對于鏡子大小的選擇、對鏡子的擺放等手法表現出作品的含義,進而引發觀者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作品。鏡像折射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使得鏡像裝置藝術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贊美,并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此裝置藝術與大眾生活的距離,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本文試圖通過對鏡像裝置藝術的研究,進一步分析折射的形式美及其所傳達的文化,從而了解當代新藝術品的審美價值以及在特定的空間中給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二、鏡像裝置藝術的特點
“鏡像”這一詞在生活中出現的頻數不在少數,隨著時代的變化,鏡子的出現為當時的藝術創作輸入了新的血液,并為新型裝置藝術品的發展趨勢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創作者的每一個藝術作品都能反映出他的情感,而鏡面在藝術家眼中一直是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和對情感最直接的表達。同時鏡面作為一種裝置藝術的材料,它能夠對人們的生活、環境產生一系列的影響。
(一)沉浸性
鏡像裝置藝術并非傳統的藝術,它能給觀眾帶來更好、更直接的體驗,從而拉近藝術品與觀眾的距離。通過鏡像的反射,人們可以從裝置藝術品中看到不一樣的自己,并陷入沉浸的體驗和思考。當人們處于鏡像裝置中時,人們的感受是隨著作品的情感變化而變化的,而這就是一件藝術品的成功之處,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人、影響人。這種體驗形式可以讓人和物體相互交融,最明顯的特點就是觀者能夠更加專注地、身臨其境地去感受藝術品所傳達給自己的情感并忽略其他多余的感情。這也是鏡像裝置藝術品為什么吸引人的一大原因。
(二)可參與性
可參與性也是鏡像裝置藝術的特點之一。參與性是裝置藝術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強調的是觀者與裝置的存在關系,藝術最終的目的是給人一種美的欣賞和放松的體驗感,所以觀者的參與程度和體驗的好壞是一件藝術品是否成功的基礎。鏡像世界能夠加強人們與藝術的互動,讓人更加了解其中的趣味世界,并給人一種自由感和游戲感,看到鏡中不一樣的自己。
(三)視錯覺體驗性
視錯覺與鏡像結合起來會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抽象的藝術世界,它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折射造成扭曲,使人發生視錯覺,從而改變原有物體在視覺中的大小。鏡像中的世界并非單一一種印象,它可以是清晰的、虛幻的、抽象的、具象的,它也可以讓人變得更加的專注,也可以讓人迷失自我。當多個鏡子在自然環境下相互折射時,鏡中的世界就會發生一定的改變,因此觀者在客觀因素的干擾下形成錯誤的視覺判斷和感知就會帶來視錯覺,這給予觀者“眼見為虛”的奇妙感受,并通過與鏡像的結合形成錯覺美與新奇感以及強大的視覺沖擊力,給觀者不一樣的視覺體驗。
(四)趣味性
趣味性是指藝術表現方法充滿引起受眾的情趣和樂趣的特質,要求在新鮮性的基礎上,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觀者與裝置藝術高度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并在這種互動中接受裝置藝術所傳達的信息。當具有反射類型的裝置藝術與所處環境發生碰撞時,會呈現出扭曲的世界,觀者可以進入此藝術品中看到折射后扭曲的自己并形成一定的互動;而自然環境介入藝術,則可以讓觀者享受并體會到趣味性。這種藝術形式比傳統藝術形式更具有吸引力,觀者參與度更高,鏡像裝置藝術將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找到新的突破口和新的生命力。廣義上來講,鏡子作為材料的一種,賦予藝術品以時代感和新奇感,讓人們的生活更加充滿趣味性。
三、鏡像裝置藝術的互動形式和表達
(一)情感互動
情感的互動對一件成功的裝置藝術品來說至關重要,其更像是一種設計語言,每一件作品的情感表達都會對主題的創作、物體的擺放形式以及制作的流程造成一定的影響,也會使得最終的藝術風格和美感產生變化。草間彌生的裝置藝術作品《無限鏡屋:滿載生命燦爛》由無數個通透的鏡面以及充滿鏡面的閃耀的星星組成。她通過光點對鏡子的無限反射塑造出沉浸的儀式感,光點與光點的相互連接像是充滿了無盡的母愛。作者通過這件藝術作品主要想表達小時候受到幻聽、幻覺的困擾而精神出現了問題,并被自己的父母所拋棄的悲傷,以及想要拾取最后希望的內心故事和想法。觀眾欣賞時會感受到一切事物都是無限的,鏡子的折射使觀眾的視野無限、空間無限以及想象力無限。
(二)肢體互動
隨著時代的發展,五花八門的裝置藝術品開始出現,單一的藝術作品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因此我們需要借助一些肢體語言去增強裝置藝術的互動性。這種交流形式不僅能讓人們有視覺上的享受,也能讓人們進入相應作品的創作中,讓它成為展廳中對自己而言具有價值的作品。肢體互動也是最直接的一種互動形式。例如《塑料反射》這件動態藝術作品是由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海洋塑料垃圾構成,并覆蓋了601個運動傳感器來捕捉觀眾的運動和大體的輪廓。觀眾站在此件藝術作品前做出任何動作都可以通過傳感器的捕捉和光在塑料垃圾上的折射形成相應的投影,讓觀眾對我們的海洋中日益增長的塑料垃圾進行反思。
(三)空間互動
早期裝置藝術的出現打破了人們傳統的藝術思想,設計也從原來的二維平面設計發展到現在的三維空間設計,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現在的一些裝置藝術品大多數已經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同時也滿足了人們的觀賞需求。因此一些作品應當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去豐富人們的生活。比如裸眼3D技術等新興技術的出現打破了特制眼鏡對于眼睛的束縛,并實現了裝置藝術與城市空間的互動,也做到了將藝術融人生活。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讓我們看到了裝置藝術的發展趨勢正在向未來慢慢靠攏。虛擬現實交互技術也極大地推動了裝置藝術在空間上的變革。
(四)心理互動
心理互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往往是人與作品之間的雙向互動。當觀者走進某一件藝術品時,與作者的思想表達形成心理上的互動,進而表現出自己的內心狀態。例如觀者的心理反應和肢體語言的一系列變化傳達給作品相應的信息,觀者再從中獲取反饋,從而讓觀者更加理解通過裝置藝術品所獲得的心理暗示。
《黑方塊》是由奧雷霍夫( Orekhov)的工作室制作完成的,作品由拋光不銹鋼立方體鏡面構成,透過中間的通道一分為二,作為通往公園的人口,而后再以最精細的加工技術完成鏡面拋光工序。裝置藝術本身的特殊結構將2D平面的黑方塊轉化成有著科技奇幻效果的3D空間,游客們進入廣場后,便會發現自己置身于十字路口,或者進入公園之中,或者進入鏡像的無窮無盡之中,要在現實生活與數百個未知的變化中做選擇。而在鏡像走道的無止境反射之中,游客們自身的動態動作亦會變得十分有趣而引人人勝。從俯視角度看,游客們站在鏡像的十字路口時該何去何從,似乎頗為明確:要走人真實,才能進入馬列維奇紀念公園的世界;反之,無窮反射的鏡像世界雖然令人眼花繚亂,卻難免失去觀察公園、觀察世界的更多個角度,限制縮小了自身的視野,顯得有些可惜。
四、鏡像裝置藝術在商業空間中的價值體現
城市商業空間中的互動裝置藝術可以帶給消費者更多的感官刺激與互動體驗,如今玻璃材質不斷演化,特殊的材質使其在公共空間內一直演繹著自然美學和技術的結合,加上大自然光線的不斷折射和變化更讓玻璃增加一層神秘感,散發著獨特的魅力。鏡像裝置藝術的發展也促進了藝術和商業模式的交流,并憑借商業與藝術家的協同合作,賦予了自身新的發展格局。在城市商業空間中,鏡像裝置藝術作品的應用也打開了局面。
(一)室內空間
普通家用玻璃運用在室內空間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以往設計者們會利用一些不透光的材料來裝飾墻面,使光在室內的折射慢慢減弱,但這讓室內變得并不美觀,反而利用玻璃幕墻或屏風來裝飾則能讓光線得到很好的折射,從而讓室內變得光亮,再加上玻璃刻花、手工打磨等工藝手段,達到美化裝飾的效果,從而提升城市商業空間的價值。通過分析互動裝置藝術的益處,可以將互動裝置藝術獨特的互動性和體驗感傳達給觀眾,以促進鏡像裝置藝術的普及,同時提升商業空間的消費者體驗。在創作鏡像裝置藝術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互動裝置藝術,給消費者帶來新鮮的感官刺激和新的視聽體驗,營造更加藝術化的商業空間氛圍,為城市商業空間建設做出貢獻。
例如《大型琉璃羽毛藝術裝置》這件作品,其主要以數十萬塊玻璃做成的羽毛和不銹鋼磚完成基本的形態,通過室內的光線照射透漏出夢幻般的光澤,而墻體的鏡面在橫向維度擴大了一倍,如此的反射讓整個空間像羽翼般的夢境,撲朔迷離,形成獨特的空間體驗。
(二)室外公共空間
玻璃材料在室外環境中不僅是作為一種建筑材料來使用,也可以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達到美化城市的效果或是美化人們的生活環境的作用。以這種形式出現的裝置藝術要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裝飾性,城市公共空間的裝置藝術設計也是如此。然而這類的藝術形式不僅是為了美化環境和帶來經濟效益這兩個簡單目的,更是用以人為本的理念去獲得創作靈感,以及為公眾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場所,激發公眾更多的體驗和思考,真正豐富當今的城市公共空間,這可以更好地促進人們公共生活的多樣化并提升城市公共空間的活力。
文森特·萊羅伊的裝置藝術作品《慢墜球》被放在巴黎的一座橋上,我們通過它不但可以將巴黎的古跡盡收眼底,還能看到在最美的日落中的巴黎。它是一種重量較輕的大型懸掛裝置,像一個巨大透明的水滴。作品故意沒有做成圓形,而是以不規則的形狀去捕捉城市在扭曲中變得夢幻般的景色。這一裝置的靈感來自文森特對于宇宙的想象,他用透明塑料來完成自己心中對宇宙的想象。它裝著浪漫的巴黎,也裝著藝術家心中的宇宙。作者還做了一個與該裝置和地鐵同步的聲音設計,位于此作品上方的橋上,將地鐵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在每趟地鐵通過該裝置所在位置的時間間隔里,聲音部件就會發出類似等待計時的聲音,使整個裝置更加神秘。
從裝置藝術在室外公共空間中的應用可以看出,裝置藝術在室外環境設計中的運用更多的是環境、材料和情感的創新,因為鏡像裝置藝術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和公共空間。藝術家結合不同的環境為公眾創造出滿意的裝置藝術品,以滿足公眾的心理需求和城市建設的需求,并結合創意靈感、創新設計技術和特殊表達,豐富公眾的景觀體驗,讓藝術更貼近公眾和生活。
五、結語
藝術家可以選擇任何材料去創作自己喜歡的作品,因為創作本身就是自由的,創作者可以通過自己喜歡的材料去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和自己的感性認知,這不僅能讓欣賞者眼前一亮,而且還能將自己的價值取向和創作理念傳遞給他們,形成不一樣的互動形式。
裝置藝術的出現改變了傳統設計的表現形式,為藝術創作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第一件裝置藝術品杜康的《泉》的出現打破了人們對裝置藝術理念的批判性思維,使得裝置藝術走向展現生活之美、藝術之美、環境之美的多元化發展,使藝術更加貼近生活。伴隨著材料的多元化發展,藝術家可以從多個角度、不同理念來重新審視折射在裝置藝術中的作用,使其在城市的公共空間中得到全新的應用,展現出其最大的優勢,力求在有限的空間中讓人感受到無限的世界和無限的視距。未來裝置藝術的發展一定會更加貼近生活,成為公共空間的一部分。了解和應用玻璃材料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在電影、繪畫、特效制作還是裝置藝術方面我們都會看到玻璃材料或者反射功能的應用。因此玻璃的出現對于藝術材料的發展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本文討論了具有反射功能的材料在裝置藝術中的應用和價值,以及創作者利用材料的情感表達,可能會因一些知識儲備以及一些局限性導致研究分析不夠深入。本人希望此篇文章能夠對以后的反射材料與裝置藝術的結合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在當前藝術蓬勃發展的形勢下,如何將新媒介、新材料展現在裝置藝術品中,實現藝術品與地域文化更好地結合,這值得我們深究。
[作者簡介]海書軒,男,遼寧盤錦人,沈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