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動畫電影發展迅速,受眾也不僅僅局限于少年兒童,而在動畫電影市場中具有標志性地位的就是華特迪士尼公司(以下簡稱迪士尼)。
迪士尼在1937年制作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是美國第一部動畫長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也是迪士尼進軍動畫電影市場的第一步。《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不僅為迪士尼斬獲第十一屆奧斯卡金像獎,同時也奠定了迪士尼公主電影的基石。自此之后,迪士尼不斷將童話及民間故事改編為動畫電影,逐步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浪漫公主電影特色。隨著時間和時代背景的變化,迪士尼公主電影的價值觀也在不斷發展和變化。
一、何為迪士尼“公主電影”
二十一世紀初,迪士尼將“迪士尼公主”申請為商標。該商標(截至2021年)中,共包含十二個迪士尼名下動畫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分別是白雪公主、辛德瑞拉、奧羅拉、愛麗兒、貝兒、茉莉、寶嘉康蒂、花木蘭、蒂安娜、樂佩、梅莉達與莫阿娜。這表明,這十二個女性角色是迪士尼官方“冊封”的“迪士尼公主”。雖然《冰雪奇緣》的主角艾莎與安娜并不在官方公布的“迪士尼公主”之列,但據其初登場的電影的拍攝手法和劇情設置,以及她們在廣大粉絲及受眾心里的印象及定位,為方便本文寫作,也將她們視為“迪士尼公主”(不同于“迪士尼公主”商標,僅做學術探討)。而談到公主電影,就不能不提到類型電影這一概念。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好萊塢盛行一種影片制作方式,即按照一定的標準和規范創作影片,由此創作的電影具有相似的元素和劇情結構,被稱作類型電影。類型電影具有三個要素:公式化的情節、定型化的人物和圖解式的視覺影像。
迪士尼在二十世紀前半葉因《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仙履奇緣》等電影的成功,不斷推出由童話故事改編的相似類型的電影。這些電影具有公式化的情節,即公主被反派荼毒,王子拯救公主,最終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還具有定型化的人物,即美麗的公主、英俊的王子和惡毒的反派;也具有圖解式的視覺影像,比如預示和諧的歌舞場面、預示圓滿大結局的王子公主擁吻場面等。
雖然事實上國內外的文獻資料對于“公主電影”并沒有一個準確清晰的定義,并且嚴格意義上來說, “公主電影”并不能作為一種電影的類型,但由于迪士尼的“公主電影”基本符合類型電影的特點,所以也常常被作為一種亞類型電影進行討論。
二、迪士尼典型的公主動畫電影中公主形象的演變
(一)以白雪公主為代表的“柔弱”迪士尼公主形象
《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是迪士尼第一部公主電影,誕生于1937年,那時美國剛經歷經濟大蕭條,還沒有完全恢復,為了制作《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迪士尼背負了巨額貸款。幸運的是,生活在陰霾和灰暗的社會環境中的人們確實需要一個簡單天真的故事來重拾對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因此這部影片反響甚好,票房大賣,迪士尼也憑借《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成功擺脫負債,確立自己在動畫電影界的地位。
《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并沒有對女主人公白雪公主的形象進行過多的演繹和塑造,基本還是格林童話中所描述的形象。性格方面,迪士尼沒有賦予白雪公主過多普通人的性情,還是維持著童話故事中的人偶化、平面化、完美化的公主形象。
當時,女權主義運動雖然已有萌芽,但還沒有在全社會普及,僅僅體現在女性爭取獲得平等的選舉權上。這對女性社會地位的影響并不大,整個社會還是處在男權主義的影響下,社會主流思想還是將女性默認為男性的附屬品。電影中所呈現的就是當時社會大眾公認的完美女性形象——集溫柔、美麗、善良、賢惠于一身。從情節上看,白雪公主的幾次獲救都是受了男性的幫助,比如白雪公主第一次被追殺是獵人救了她,走投無路時是七個小矮人收留了她,中毒時是王子吻醒了她。所有救贖者都是男性,而惡毒皇后,包括后來的灰姑娘的后媽和姐姐這些反派角色都是女性。由此可以看出男權主義的根深蒂固。
這是迪士尼公主電影的第一階段,白雪公主、辛德瑞拉、奧羅拉(睡美人)都具有完美的容貌和善良的品質,她們沒有自我意識,都等待著愛情的降臨和王子的救贖。王子必然是真愛,邂逅必然一見鐘情,王子愛上公主都是因為公主美麗的容貌,并不是被公主們人格魅力或美好品質吸引,這是當時迪士尼公主電影的鐵律。這樣的故事在現在看來有些膚淺,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是公認的浪漫愛情故事。
(二)以小美人魚為代表的“堅強”迪士尼公主形象
迪士尼模仿著“白雪公主”的成功又推出了《仙履奇緣》《睡美人》等,但《睡美人》卻慘遭失敗,這使迪士尼深受打擊。同一時期第二次女權運動浪潮結束,女權主義思想開始普及,追求女性平權的組織在美國和西歐國家紛紛成立,女性社會地位得以提升,女權組織在不斷爭取改變女性脆弱被動、需要依賴男性的社會成見。受這種思潮影響,迪士尼拋棄了“柔弱”且過于平面單一的女性形象,將公主電影注入女權主義的新思想,將女性角色塑造得更加鮮活立體。
在這一背景下,迪士尼推出了《小美人魚》。雖然也是來自童話故事,不過不同于前作對童話原文的近乎照搬,迪士尼為了迎合受眾口味,放棄了原來童話的悲劇結局,改用他們最擅長的大團圓結局。在對主人公愛麗兒的塑造中,迪士尼也加入了自己獨特的理解。原著中海的女兒為了成全愛人犧牲了自己,但影片中愛麗兒卻選擇了靠自己的力量主動追求屬于自己的愛情。當愛人錯認他人,她沒有委屈成全,而是打敗巫師化解誤會。沒有被動等待,沒有把主動權交給王子,愛麗兒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僅贏得了真愛,還粉碎了巫師的陰謀,拯救了海底世界。這恰好符合第二次女權運動中所宣揚的女性不再依附男性的觀點。
自此迪士尼筆下的女性角色有了自我意識和反抗意識,也有了救世主的能力,具有了堅強、勇敢、獨立、自強的品質和反叛的精神。
(三)以艾莎為代表的“逐夢”迪士尼公主形象
早期的迪士尼動畫電影中的公主形象,雖然有初步的自我意識,但還是離不開固有的童話模式,每個童話公主夢必定以圓滿的愛情為結局。這也是迪士尼在創作時潛意識中存在的觀念,即只有愛情和婚姻幸福才是女性最圓滿的歸宿。正是因為有這種思想的存在,迪士尼筆下的公主只是自我意識初步覺醒,而不是徹底覺醒。這種思想來源于第二次女權運動的不徹底。
第一次女權主義運動的主要目標是奪取女性的選舉權,當時的女權主義者認為爭取政治平等可以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可是女性的社會地位并沒有改善。第二次女權主義運動參與者認為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女性被禁錮在家庭中,不能像男性一樣參與社會各個領域。所以第二次女權運動的重點在于解放女性,使女性在一切社會領域中與男性平等。所以從《小美人魚》到《花木蘭》,她們的性格特點都集中在堅強勇敢、突破束縛,而劇情設計意在表明她們能從事和男子一樣的社會活動(如帶兵打仗),也能承擔一樣的社會責任(如拯救國家)。
這次女權主義運動取得了一定效果,女性地位有所提升,社會主流思想也漸漸認可女性可以和男性從事一樣的社會活動,但并沒有將女性從婚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第三次女權主義浪潮開始。第三次女權主義運動對第二次女權主義運動中的一些主流理論有所解構,著重強調跳出原有思維框架,消除社會性別角色偏見。
第三次女權主義浪潮一直延續至今,受這種思潮影響,迪士尼認識到愛情并不是女性的全部,于是開始逐漸轉型,由原來陳舊的愛情美滿結局,轉而著眼于其他感情,例如親情,而《冰雪奇緣》就是一個典型。
《冰雪奇緣》故事的原型是安徒生童話中的《白雪皇后》,原著中擁有魔法的白雪皇后本來是反派,經過迪士尼的修改成了女主人公之一的艾莎。迪士尼打破以往模式,第一次嘗試了雙女主的模式。
姐姐艾莎,前期因對自己超能力的忌諱將自己封閉,后期徹底釋放自我、突破桎梏,不再壓抑自己,展現出冰雪女王的本色。
妹妹安娜,雖然沒有超能力,可是她始終都追求自我、不受束縛,遇見心愛的王子就勇敢表達,不畏懼姐姐的反對與阻攔。而當姐姐離開,王國被冰雪封印,她又勇敢地挺身而出,以找尋姐姐為己任,獨自踏上尋親之路。她樂觀善良,在姐姐畏縮不前的時候先踏出示好的一步。安娜具備一個獨立自信的新時代女性的美好品質。
而影片中的王子一反常態,并不是男主角,而是作為反派存在。王子在迪士尼電影中從拯救者變成被拯救者,現在更是淪為反派,這一變化也可以從側面表現出迪士尼電影中女性地位的上升。女性從曾經的只能被男性救贖,到可以救贖男性,再發展到現在的可以打敗男性。
劇情上,迪士尼弱化了愛情線,開始關注親情,結局在表達女性角色的成功時,也從收獲美滿愛情轉變為個人天性的釋放、夢想的追求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這傳達出迪士尼公主電影新階段的價值觀,即女性的成功不再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是為了滿足自己。這正是第三次女權主義運動所要傳達的核心,也是女性自我意識的徹底覺醒。
三、迪士尼公主動畫電影女性形象變遷的意義和啟示
(一)迪士尼公主動畫電影女性形象變遷的意義
迪士尼公主動畫電影女性形象變遷受女權主義運動影響,同時又反作用于女權主義運動。電影中女性的作用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高,能反映出美國現實中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整個迪士尼女性形象變遷的過程,可以反映出女權主義運動中心思想的變化歷程。
迪士尼這些生動的女性形象深入人心,對女權主義的宣傳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可以使社會大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女權思想。可以說迪士尼女性形象的變遷,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女權主義運動的發展。同時,迪士尼的女性形象向著自由、獨立、堅強、勇敢的方向發展,對社會中的女性能夠產生激勵鼓舞的正面影響。
得益于迪士尼女性形象的變遷,動畫電影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生動的形象和經典的電影;迪士尼自己也贏得了口碑、票房和動畫電影界的高地位,收獲了更多觀眾、粉絲;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感受到了正能量;在社會層面上推動了女權主義更好地傳播和發展。
(二)迪士尼公主動畫電影女性形象變遷對國產動畫電影創作的啟示
迪士尼公主動畫電影女性形象變遷的成功經驗說明,動畫電影的發展離不開角色形象的進化。對角色的塑造不能模式化、符號化,那樣做在特定的時間和歷史背景下或許可以取得成功,但卻不是長久之計。迪士尼曾經以為《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和《仙履奇緣》的成功可以無限復制,但終究逃不過《睡美人》失敗的命運。如果當時迪士尼沒有及時反省,融入女權主義新思想,而是依舊照固有模式繼續塑造一成不變的女性形象,那迪士尼將消失在動畫電影界,之后的經典電影和經典角色也將不復存在。這不僅僅是迪士尼的損失,也是整個動畫電影界的損失。
現在的中國動畫電影雖稍有起色,但角色塑造還是不夠立體,缺少思想內涵,只是停留在臉譜化階段。中國電影人在角色塑造方面,應該學習迪士尼電影對女性形象的塑造,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隨著不同思潮變化發展。這樣才能像迪士尼一樣,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穩居動畫電影龍頭位置。
要想長久蓬勃地發展,就必須結合先進思想,一味的守舊是不可取的,要包容開放,能夠接納和融合不同觀點,也要靈活變通,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時代背景下,做出順應時代、符合潮流的修正。
迪士尼多次創造經典,卻沒有因自滿而止步,它在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不斷賦予角色新的內涵,因此迪士尼塑造的女性角色越來越立體鮮活。中國動畫電影在角色塑造方面應吸取迪士尼的成功經驗,將新的思想注入角色,不斷豐富角色內涵,并能夠隨時代不斷進步發展。例如可以將中國夢的內涵體現在角色中,而中國夢在不同時期核心不同,隨不同時期中國夢的發展,電影塑造的角色也在變化。這樣,中國動畫電影才能有更深刻的內涵,才能吸引低齡群體以外的觀眾,才能蓬勃發展。
四、結語
迪士尼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發展至今,歷經“二戰”、經濟危機、大蕭條等世界巨變仍屹立不倒,且一步一步收購多個優秀電影公司,逐步穩固自己行業龍頭的地位,靠的是其自身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不斷自我更新和發展,順應時代潮流,將新思想融進自己的作品中,塑造更立體、更豐滿、更生動的角色形象。迪士尼所塑造的女性角色隨著女權主義運動浪潮的影響,經歷三個階段發展至今,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迪士尼在動畫電影行業的發展中不斷成長,同樣也促進了世界動畫電影的發展,它的存在使動畫電影行業日益繁榮。希望迪士尼的優秀經驗也能為中國動畫電影人所學習、借鑒、吸收和利用,從而促進中國動畫電影的繁榮昌盛。
[作者簡介]孫程文,女,漢族,山東煙臺人,青島黃海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