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活動是幼兒園的常見活動之一,教師要意識到主題活動對于幼兒發展的促進作用,為其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提高主題活動的教育質量。幼兒的學習和發展同環境相輔相成,在教學期間,教師要立足于幼兒的整體發展,并結合主題活動內容積極進行環境創設,不斷豐富與活動相關的各種材料,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重視主題環境的創設,引導幼兒和環境展開有效對話,充分發揮環境的積極作用。基于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了在幼兒教育主題活動中進行環境創設的有效途徑,以供參考。
一、鼓勵幼兒積極參與環境創設
在創設主題活動環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主動實踐、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索,調動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積極性,引導幼兒發現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成長。基于此,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引導幼兒展開討論,鼓勵幼兒大膽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春天的時候,花草樹木每天都在發生變化,幼兒每天都能看見不一樣的園區。對此,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觀察園區內的動植物,激發幼兒探索和觀察的欲望。教師還可以“我眼中的春天”為主題開展繪畫活動,鼓勵幼兒將自己每天看到的景象畫下來。采取這樣的方式,幼兒就能發現今天的小草比昨天高了一些,今天的花兒比昨天開得更好一點。
除此之外,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實際需求,創設一個合適的環境,助力幼兒捕捉靈感,豐富經驗。比如,教師可以組織“不一樣的昆蟲”活動,鼓勵幼兒尋找有哪些昆蟲常常出沒于春天,并將其畫下來,為環境創設積累素材。此時,幼兒會發現有蜜蜂、蝴蝶等,教師可以展示蝴蝶標本,并向幼兒提問:“小朋友們,有誰知道蝴蝶的眼睛和嘴巴在哪里嗎?蝴蝶屬于昆蟲嗎?還有哪些你熟悉的小動物屬于昆蟲?”幼兒會積極回答,說七星瓢蟲是昆蟲,蜻蜓也是。在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布置任務,讓幼兒收集和昆蟲有關的資料,第二天進行分享。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積極性,還能滿足幼兒在環境創設過程中的需求,使其對學習環境產生一定的信任感和熟悉感。
二、立足全局創設主題活動環境
教師在創設環境的過程中需要立足全局,不僅要注重幼兒個體獲得的技能和知識,還要注重環境對于幼兒的情感熏陶,環境對幼兒個性品德的促進作用。在創設環境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各方面的協調統一。
教師可以借助主題活動創設多元的活動區,利用主題背景墻、主題游戲等創設多樣化的環境。首先,教師要確定各個系列活動主題,并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對布局進行適當的調整;其次,教師要科學劃分主題背景墻,將其分為手工操作區、科學探索區和藝術區等,在此過程中不斷豐富活動材料,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以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最后,教師可以在主題活動室設置建構區、表演區、美工區、語言區等,將不同區域的材料聯系起來。比如,在以“交通安全我知道”為主題的活動中,教師會發現幼兒最喜歡的話題是斑馬線和紅綠燈,他們在討論過程中會逐漸明白“紅燈停、綠燈行、黃燈等一等”的規則。對此,教師可以鼓勵幼兒用繪畫的形式畫出紅綠燈和斑馬線,并將繪畫作品展示在美工區。這個主題活動不僅涵蓋了交通規則,還延伸到了美術繪畫,有助于加深幼兒對交通規則的理解,培養幼兒的繪畫興趣。
三、結合幼兒的興趣創設環境
環境創設是幼兒和教師之間共同探討、共同參與的過程,教師是環境的主要創設者,需要搭建溝通的橋梁,并通過耐心觀察幼兒,了解幼兒的興趣點和需要。比如,在以“紙的生產”為主題的活動中,教師發現幼兒對紙張的生產過程具有濃厚興趣。基于此,教師可以利用主題墻展示造紙的全過程,讓幼兒進一步了解紙張的生產過程,豐富其知識儲備。又如,當幼兒對園區的小蚯蚓或者書中提到的蠶寶寶產生興趣時,教師可以在教室自然角投放一些蠶寶寶,讓幼兒自主觀察和飼養。教師可以通過不斷調整教學環境,滿足幼兒的成長需求,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
四、引導家長參與環境創設
在環境創設中,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幼兒參與其中,進一步增強幼兒的主人翁意識,提高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以往,在創設主題活動環境的過程中,往往只有教師和幼兒進行互動,缺少家長的參與。因此,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家長參與環境創設,以提高家長對于環境創設的認知。總體而言,主題活動中的環境創設應以幼兒為主體,圍繞活動內容展開,教師和家長要給予幼兒最大的支持。
比如,教師在開展以“圓的世界”為主題的活動時,可以引導幼兒尋找生活中常見的圓形物品,也可以鼓勵家長在家中帶領幼兒一起尋找。同時,教師要鼓勵幼兒大膽想象,邀請家長陪同幼兒使用紙片和花布剪出圓形,并將其張貼在教室墻壁上。通過這種方式,幼兒、教師、家長都能參與主題活動的環境創設,有利于實現家園共創。
五、創設有彈性的活動環境
在創設主題活動環境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預設,并隨時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比如,教師在組織“驚奇一線”主題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鼓勵幼兒和家長一起收集各種樣式的線。可能大部分幼兒收集到的是最常見的毛線,在活動的實際開展過程中,會出現材料過于單一的問題。因此,為了達到更好的活動效果,教師需要和幼兒一起進行探討、交流,改變原本的活動預設。教師可以詢問幼兒:“小朋友們,現在我們手上線的種類很少,需要怎樣豐富材料呢?大家想一想家里除了毛線,還有什么其他類型的線呢?”此時,有幼兒就會突發奇想,說:“還有耳機線、電話線等。”通過引導,幼兒能想到更多種類的線,并在回家后細心觀察,這有助于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探索能力。接著,教師可以讓幼兒把自己帶來的線放置在相應的展覽區,舉辦與線有關的展覽會。幼兒可以親身參與,與同伴分享自己帶來的是什么線、有什么作用等。在此過程中,幼兒可以學到怎樣思考、怎樣解決問題、怎樣和同伴進行溝通等。
六、結合園本課程投放多種材料
在創設主題活動環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季節變化和不同動植物的生長特點,引導幼兒了解植物的生長情況和具體構造,并適當在活動區域中投放一些材料,以滿足幼兒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比如,在組織以“蔬菜王國”為主題的活動時,考慮到幼兒在之前已經認識了韭菜、土豆、黃瓜、生菜和西紅柿等常見蔬菜。為了進一步調動幼兒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教師可以創設自然角,聯合家長一起打造一個綠色種植園區,并將其分為觀賞區、種植區。在觀賞區,教師可以投放各種各樣的花卉,讓幼兒在自然角觀葉、觀花、觀莖。在種植區,教師可以投放大量的營養土和種植箱,為幼兒的動手實踐提供豐富的材料。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在種植區種植生菜、青菜等蔬菜,并與幼兒一起觀察和記錄秧苗的生長過程,讓幼兒比較兩種蔬菜的不同之處。在此次活動中,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開展“明星蔬菜”評比活動,并在自然角展示選出來的“明星蔬菜”,展示內容包括蔬菜種子發芽、成熟、被做成美食的一系列過程。教師將種植區和展示區相結合,不僅能夠讓幼兒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還能夠提高幼兒的實踐能力。
七、按照教育目標科學創設環境
主題活動環境的創設還要注重開發幼兒的智力,激發幼兒的求知欲,不斷提高幼兒的綜合能力。基于此,教師要按照教育目標和幼兒的認知水平,科學創設教學環境。比如,教師在創設班級墻主題欄的過程中,可以結合當下的時事熱點,創設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節日慶祝等相應的主題活動。同時,教師也可以發揮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以小組的形式輪流設計相應的主題。如此一來,幼兒不僅可以在環境創設期間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其中,還可以在活動中提高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和動手能力,進而提高綜合能力。
八、采用多種方式指導環境創設
調查顯示,幼兒在4~5歲的階段處于好動時期,他們善于動腦、動手,探索各種材料,觀察不同現象和事物并發現兩者的異同點。同時,此階段的幼兒還善于使用各種符號來記錄事物。
例如,在“蔬菜王國”主題活動中,教師在準備好種植相關的材料之后,帶領幼兒參與了播種、澆水等環節。在開始種植之前,教師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和科普,隨后在種植過程中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幫助和指導幼兒。比如,在種植區種植生菜和青菜時,由于秧苗的生長需要一定的時間,幼兒每天觀察并不能立刻發現它們的變化,部分幼兒會在觀察一段時間后喪失興趣。此時,教師要積極展開引導,如對幼兒說:“小朋友們,秧苗看起來是不是并沒有什么變化,我們僅用肉眼看是很難發現它的生長變化的,我們需要通過手眼結合的方式來判斷植物的生長哦。”由此,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一邊觀察,一邊測量秧苗的高度,并讓幼兒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從而讓幼兒有新的發現。在此期間,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幼兒細心觀察周圍的事物,讓幼兒學習怎樣觀察、比較,以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和比較分析能力。總之,教師要按照幼兒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指導,讓幼兒在良好的環境中體會學習和成長的快樂。
綜上所述,幼兒主題活動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教育元素,在主題活動的環境創設中,教師要圍繞幼兒的成長特點,結合教育目標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盡可能讓幼兒在主題活動環境中學會自主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實施因材施教,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實驗幼兒園第二分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