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關乎著幼兒的學習效率、學習品質和學習能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教師要重視對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主題活動是指幼兒園綜合課程中,圍繞一個中心內容開展并以幼兒各領域和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教學集合體,包括集體教學、游戲活動、區域活動等結構和形式各不相同的各類活動。主題活動作為幼兒園主要的活動形式,是幼兒進行深度學習的重要載體。主題活動著眼于幼兒的發展,關注幼兒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的提高,注重幼兒的有效參與。
大班幼兒處于幼小銜接的關鍵期,教師應有效開展主題活動,引導幼兒進行深度學習,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教師要關注主題活動中幼兒的深度學習,增強大班主題活動的效果。基于此,本文闡述了幼兒深度學習與主題活動效果的關系,探討了深度學習視域下增強大班主題活動效果的策略。
一、幼兒深度學習與主題活動效果的關系
(一)深度學習的基礎是主題
活動持續開展的第一要素
幼兒園主題活動不是單一、割裂的活動,而是呈螺旋式遞進關系的持續性活動。幼兒的參與直接影響著主題活動的開展效果,而幼兒的持續參與需要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從深度學習視域來看,幼兒的學習興趣是深度學習的基礎,是展開后續學習的前提條件。因此,幼兒能否有效參與主題活動取決于幼兒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學習興趣。
(二)深度學習的核心是主題活動有效開展的衡量標準
衡量主題活動的開展效果,不僅要關注幼兒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的發展情況,更要觀察幼兒能否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從深度學習視域來看,幼兒通過學習能夠建立知識框架,逐步學會遷移知識經驗、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幼兒在主題活動中的有效學習最終指向深度學習的核心價值。
二、主題活動中影響大班幼兒深度學習的因素
(一)前期經驗
前期經驗是指幼兒在主題活動開展前已經具備的關于活動內容的知識經驗,幼兒的前期經驗對推進活動深入開展具有較大影響。
以下是案例1。在有關織布的主題活動中,幼兒拿著毛線來到玩具織布機前,問教師這個怎么操作,教師指著玩具織布機說:“這是織布機,你看,繞過去,再壓一壓,一層布就出來了。”幼兒跟著教師的指示,將操作棒穿過線后,線又重新出來了。于是,幼兒放下毛線又去尋找新的材料。
在上述案例中,雖然有教師的示范指導,但幼兒的操作較為生疏,在第一次嘗試時就失敗了。其根本原因在于幼兒對于織布機沒有前期經驗,他們不了解織布機的作用,不知道布是如何織成的,在活動中缺乏學習動力。由此可見,前期的經驗準備對幼兒的深度學習具有直接影響,能夠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促進幼兒深度思考,幫助幼兒建構內在知識體系。需要注意的是,幼兒的經驗準備并非幼兒經驗的習得。在活動前,如果幼兒已經掌握學習內容并具備一定的經驗,那么活動內容對于幼兒來說便沒有吸引力,深度學習也不復存在。
(二)活動興趣
深度學習建立在幼兒主動學習的基礎上,主動學習需要幼兒有參與活動的興趣。活動興趣是幼兒積極參與主題活動,進行深度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以下是案例2。在班級自由活動的時間,教師發現幼兒經常去玩游擊戰打槍的游戲,再三阻撓后,幼兒的行為依然沒有得到制止。想到天氣炎熱,教師便組織幼兒開展了“水槍大作戰”活動。在活動前期,幼兒自主分成兩隊,各自招募隊友,與同伴一起討論游戲規則和下一步計劃,活動興趣濃厚。
以下是案例3。教師在自然角投放了螞蟻工坊這一材料,有一名幼兒非常感興趣,一有時間就會去看。幾天后,他叫來了幾個同伴,并對他們說:“你看,這條路本來在這兒,現在在這兒了,不知道它們是怎么完成的。”聽到這些后,教師在閱讀角投放了一些關于螞蟻的繪本,幼兒很快發現并認真地閱讀了繪本,了解了螞蟻挖路的過程。在之后的觀察中,這個幼兒還會和同伴聊道:“你看,它們從這里慢慢挖路,有好幾條路,這幾條路可以合并成一條路。”
上述案例都是基于幼兒興趣而產生的活動,在案例2中,教師采取了“堵不如疏”的教育策略,根據幼兒的興趣,開展了“水槍大作戰”活動。在案例3中,教師通過投放材料維持幼兒的興趣,及時幫助幼兒解決在淺層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為幼兒提供繪本,引導幼兒進行深度學習。
(三)活動形式
主題活動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在幼兒園綜合課程中,圍繞一個中心內容開展并以幼兒各領域和諧發展為目標,具有一定時間跨度的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集合體。不同形式的主題活動會影響幼兒深度學習的情況。
以下是案例4。幼兒需要排練自己的童話劇《匹諾曹》,但是在服裝上遇到了困難。這時,幼兒想到可以自己做衣服,他們投票選擇了幾種低結構材料,用報紙和垃圾袋制作了匹諾曹的衣服,用紙板箱嘗試制作機器人的衣服,而仙女的衣服就用音樂區的表演服裝代替。
在案例4中,教師賦予幼兒主動權,允許幼兒自主探索,不急于幫助幼兒。在活動中,幼兒了解到衣服要與人物角色相匹配,進而想到了自己制作服裝的方法。在自由的活動形式下,幼兒能夠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有助于他們進行深度學習。
三、深度學習視域下增強大班主題活動效果的策略
(一)精準了解幼兒已有經驗,
靠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教師作為主題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在支持幼兒進行深度學習之前,要明確主題活動的核心目標,掌握幼兒當前的學習狀態與已有經驗,了解幼兒可能獲得的進步和發展。
第一,教師要研讀教材,把握核心,認真計劃活動。每一個主題活動都有核心目標,而不同領域的活動對于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情感態度等有不同的側重點。因此,在活動開展前,教師要認真考量活動內容、活動目標與班級幼兒發展水平之間的聯系,認真設計活動實施計劃。
第二,教師要研讀幼兒,了解幼兒經驗,細致思考支持、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方式。教師預設的活動內容、活動過程在實踐時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問題,當全班幼兒都遇到問題時,教師便要思考預設內容是否超出幼兒的已有經驗和認知水平,并及時做出調整。當發現幼兒處于淺層學習時,教師應認真研讀幼兒的行為,思考幼兒語言和行為背后所表現出的知識經驗,再將其與活動目標相聯系,結合幼兒的現實情況,調整支持、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方式,這種調整可以是語言引導、材料提供等。
(二)精心開展多維互動,重視幼兒的知識建構
深度學習不等于深刻復雜的知識層次,也不等于大量的知識儲備,而是對知識的深入理解,這就涉及幼兒的知識建構。由于幼兒的年齡特征和思維特點,教師應盡可能為幼兒創造互動機會,幫助幼兒建構知識體系。
第一,創設動態環境,豐富知識經驗。筆者發現,在幼兒進行深度學習時,良好的環境對主題活動具有重要影響,幼兒能夠通過與環境的互動開闊視野、習得經驗,而動態、開放、互動的環境更利于幼兒進行觀察、交流和學習。比如,在區角中,幼兒能夠自主與環境互動,探索區角材料的玩法。在創設主題環境時,教師應以幼兒多元智能發展為目標,將活動主題、活動區域等相結合,引導幼兒通過游戲與環境進行互動。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環境創設展示幼兒的活動成果,引導幼兒就彼此的作品進行討論和交流,促使幼兒與環境展開互動。
幼兒的知識建構也需要特定的材料,教師應根據幼兒的特點和不同的學習內容,為他們提供豐富的、有選擇空間的可操作材料。同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幼兒參與主題活動,讓他們在活動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第二,開展共探式互動,共享知識經驗。良好的師幼互動和同伴互動能夠支持、促進幼兒進行深度學習,而消極的互動模式則會阻礙學習進程。共探式互動是指教師與幼兒或幼兒之間以合作探究的形式進行學習。研究表明,共探式互動更能夠支持與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
在共探式師幼互動中,教師應在充分了解幼兒的基礎上分析建構問題,然后通過提問等方式引導幼兒探究問題。在探索問題時,幼兒會遇到各種難以解決的困難。因此,教師不僅要起到引導作用,還要在情感、知識、經驗等層面為幼兒搭建支架,從而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反思能力和專注力。在共探式同伴互動中,幼兒會嘗試合作學習,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經驗得到共享,他們在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與已有經驗建立新的關聯,進一步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大膽開展多元評價,發展幼兒的質疑和反思能力
深度學習是一種以自我為導向的學習方式,在幼兒進行深度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習評價。當前,部分活動中的評價模式相對單一,以教師評價為主。為了支持與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教師應引導幼兒開展多元評價。
第一,開展自我評價,嘗試反思與診斷。在主題活動中,教師要積極鼓勵幼兒進行自我評價。幼兒能夠從活動過程、活動經驗中進行反思,是幼兒進行深度學習的表現。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幼兒能夠進行自我引導、自我檢查,最終實現自我發展與提升。可見,經過反思,幼兒的活動經驗得到豐富和幼兒的能力獲得進一步的提高。
第二,開展同伴評價,嘗試質疑與調整。幼兒的活動大多是和同伴共同進行的,因而同伴評價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由于個人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不同,幼兒之間的評價可以支持與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當幼兒遇到問題時,同伴之間的評價能夠幫助幼兒發散思維,促使幼兒學會傾聽并進行自我調整。
無論是教師評價、幼兒自我評價還是同伴評價,教師都應關注評價過程和評價結果是否符合幼兒的期望。如果出現偏差,教師應運用積極友好的態度引導幼兒找出原因、及時調整、總結經驗,以達到要求。
教育不只是教與學的簡單作用,更要培養樂于學習、善于反思、不斷進取的未來人才。教師應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支持、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以增強主題活動的效果,為幼兒未來的學習與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上海市奉賢區青青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