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幼小銜接,幼兒園和小學之間可以建立聯系,這可以幫助幼兒園更好地為幼兒升入小學做好準備,也可以幫助小學更好地了解一年級新生的特點和需求。這種聯系的建立不僅可以促進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溝通,還可以加強家長、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聯系,形成教育聯動,共同為幼兒的發展提供支持。
幼兒園時期是幼兒成長的重要階段,而幼小銜接則是幼兒從幼兒園走向小學的重要環節,開展有效的幼小銜接對于幼兒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開展幼兒園幼小銜接的重要步驟。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從而幫助幼兒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使幼兒更能適應之后的小學生活。本文分析了幼小銜接視角下幼兒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價值和現狀,并提出了幼小銜接視角下培養幼兒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策略,希望能為當前幼兒園開展幼小銜接提供參考。
一、良好學習習慣對幼小銜接的重要性
幼小銜接可以幫助幼兒逐步適應小學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和自我意識,促進幼兒在學習上實現順利過渡。同時,幼兒園也可以通過幼小銜接更好地了解小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是幼小銜接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步驟。與幼兒園階段不同,小學階段的學習內容和難度有所增加,學習形式也有所變化。但若幼兒在幼兒園階段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步入小學后,他們自然會遵守課堂規范,自主學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訴求,及時與教師、同學溝通和交流。在這些良好學習習慣的幫助下,幼兒更容易適應和融入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提高學習效率。與幼兒園階段不同,進入小學階段,學生需要分學科、按順序、按時按點地學習各個學科的內容,學習方式、學習內容、評價方式、考核方式都有所改變。這對于剛剛步入小學的學生來說比較難適應,此時,一部分學生會對小學學習生活產生害怕、恐懼的情緒。如果學生在幼兒園階段就擁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還沒有進入小學之前就對小學的學習內容和形式有所了解,他們自然能夠順利地過渡到小學階段,在不知不覺中實現學習能力和學習素養的提高,從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當前幼兒園開展幼小銜接的常見問題
(一)銜接程度不足
幼兒園和小學的教學模式不同,而且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對雙方的教學模式不是特別了解,這很容易讓部分小學教師認為幼兒園教師已經教過拼音等基礎性的知識,以至于上課的時候往往會略過這些內容,導致部分幼兒一開始不能適應上課節奏。而幼兒園教師則可能認為有些內容沒有必要在幼兒園里面教學,小學教師自然會教。這一認知偏差會導致幼兒不適應小學的教學節奏。所以,如何實現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自然銜接和過渡,如何讓幼兒能夠在幼兒園階段就養成一些小學需要具備的良好學習習慣,成了教師需要重點研究和突破的問題。
(二)教師不夠重視
相關的調查研究發現,部分教師在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時,存在對培養幼兒良好學習習慣不夠重視的問題。觀察發現,一些教師認為自己的任務是不讓幼兒在園內磕著碰著,能教會幼兒一些簡單的生活、學習的內容即可;一些教師則過于注重學習內容的多樣性,對幼兒進行識字、算數、閱讀、表達、繪畫、唱歌、舞蹈等方面的教學,產生了幼兒教學“小學化”的問題,給幼兒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和負擔。這是幼兒園比較常見的兩種教師類型,都比較極端,他們都對學習習慣這一內在的、短時間內不容易顯現教育效果的教育內容不夠重視。一些教師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教育比較隨意自由,缺乏系統的教學方案和方法,教育效果不佳。所以,如何讓更多的教師重視培養幼兒良好學習習慣是幼小銜接階段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
(三)教學手段單一
教學方式單一是幼兒教師在培養幼兒良好學習習慣方面比較常見的問題之一。調查研究發現,很多教師的教育方式是以教師督促幼兒、家長監督幼兒的方式為主。在整個過程中,幼兒就像被動接受的機器,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也不知道這樣做對自己有怎樣的影響。在這種狀態下,幼兒參與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不足,而且由于長期被約束、被管理,他們容易出現逆反心理。所以,如何豐富幼兒教育的內容和方式,讓幼兒能夠認識到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并能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成了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幼小銜接視角下培養幼兒良好學習習慣的策略
(一)提高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教師需要逐步引導幼兒,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語言完整地敘述一件事情。幼兒的年齡較小,不能理解較難的語句,所以他們在表達中會出現錯誤的斷句。因此,教師在說話時要注意語氣和語調,讓幼兒學會模仿自己的斷句和說話方式。
例如,在開展語言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可以按照學號每天邀請一位小朋友,讓其面向全體幼兒,大聲地講述自己前一天晚上讀過的故事。教師需要糾正幼兒不正確的發音或言語模糊的地方,并引導幼兒完善自己的講述內容。這種講故事的形式不僅可以拓展幼兒的知識面,還可以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久而久之,在不斷的鍛煉和實踐中,幼兒就會養成愛說、愛表達的學習習慣,這有助于他們在小學階段更好地表達自己的問題,從而能夠更好地與同伴、教師溝通和交流,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訓練幼兒專注力
好的學習習慣將讓幼兒受益終身。科學實踐表明,大部分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不是因為智力超群,而是因為他們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剛剛進入小學的孩子來說,專注能力非常重要。很多幼兒的專注能力都有待加強,大班幼兒的專注力大概只有25分鐘,一旦超過了時間,幼兒就會變得比較急躁,想要引起教師的注意。對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適當延長教學時間,并從幼兒感興趣的內容和科目開始教學,從而提高幼兒的專注力。
例如,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游戲提高幼兒的專注力。教師可以把幼兒分成5個小組,每組6個人,讓他們分別搭建房子的地基、一層、二層、三層、屋頂和房梁,再讓他們把這些搭建的部分組裝在一起。幼兒期也是游戲期,相較于枯燥無味的說教,游戲更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所以,在提高幼兒專注力時,教師要講究方式方法,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三)規范幼兒作息時間
在幼兒園階段,教師需要規范幼兒的作息時間,幫助幼兒逐漸養成有規律的學習習慣,讓幼兒從進入幼兒園的校門起就開始過上有規律的生活,幫幼兒劃分好學習和玩耍的時段。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習科目劃分時間段。家長也需要積極配合,及時規范幼兒的作息習慣,保證幼兒在幼兒園內的精力,讓幼兒更好地適應有規律的學習生活。
例如,在每個周五,教師可以開展一次分享大會,和家長進行信息交換,以便更好地促進幼兒成長。在分享會上,教師需要從專業角度和家長分享一些育兒知識,比如“如何合理地安排幼兒作息時間”“家長應該怎么規范幼兒作息”“幼兒不配合怎么辦”等。
(四)鼓勵幼兒主動學習
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對于幼兒提高學習能力、取得優質學習效果具有推動作用。一方面,教師要對幼兒多鼓勵、多肯定、多贊揚,增強幼兒的自信心,讓他們看到自己的能力和長處,進而有信心去自主探究更多的問題,掌握更多的知識;另一方面,教師需要扮演好引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等角色,及時為幼兒答疑解難,為他們指明方向。這樣一來,幼兒的整個學習過程會更流暢、更高效,自然能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
總的來說,基于幼小銜接的需要,教師需探索更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確保幼兒養成愛表達、做事專注、作息規范、主動學習等良好學習習慣,這將讓他們終身受益。為孩子們探索好的發展路徑是時代賦予現代教師艱巨而神圣的使命,每一位教師都責無旁貸,但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師立足實際,不斷探索、總結和研究。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