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的實施,推動了小學音樂教學的改革。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在素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音樂課程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有著極大幫助,音樂家達爾克羅茲曾表示,一堂優質的音樂課程,最重要的價值就在于喚醒兒童的音樂意識,而音樂課程中的律動教學則是喚醒兒童音樂意識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師在音樂課程中開展律動教學,可以創新課程形式,拓展課程內容,更能激發兒童的音樂本能。律動教學中那些有規律的動作,打破了傳統教學中音樂就是唱歌的單一認知。教師在音樂課程中加入律動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目的。
一、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開展律動教學的價值
(一)培養學生的音樂自信心
作為一門聽覺藝術,音樂在創作與表達的過程中與個體的情感密切相連,而身體動作作為表達自身情感的一種途徑,在音樂感知方面獨具優勢,教師在課堂中開展律動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熱愛音樂的本性。比如,學生聽見熟悉的音樂,就會不自覺地隨著節拍舞動起來,通過肢體語言表達自身情緒。在音樂課程的律動教學中,教師通常會綜合應用身體訓練和游戲等多種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音樂節拍中感受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在身體動作的展示過程中,感受音樂的美,指導學生理解音樂的創作背景,并將肢體動作作為表達自身情感的載體,這樣可以從內而外地提高學生的音樂自信心。另外,傳統的小學音樂課程內容以學習唱歌為主,這對于促進學生音樂綜合素質的發展來說是不利的,特別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還未形成系統的自我評價體系,他們認為自己唱歌跑調是能力不行。這種錯誤的自我認知會打擊學生唱歌的自信心,使學生逐漸對音樂課程的學習失去興趣。教師在音樂課堂中開展律動教學時,可以寓教于樂,幫助唱歌跑調的學生在肢體律動中探尋到音樂旋律的美妙,讓學生在勇敢展示自己的過程中獲得自信。
(二)培養學生高階思維
相比歌唱教學,律動教學更強調學生的高階思維,如創造性思維、想象力和開放性思維等。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于精力旺盛的階段,在音樂課程中,他們只要聽到自己熟悉的或是具有節奏感的旋律,就會表現出十分興奮的狀態。教師要把握學生的這一特點,因勢利導,開展相應的律動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比如,教師可以根據音樂節奏設計相應的舞蹈動作,讓學生配合音樂即興舞蹈。學生從聽到音樂開始,便會在頭腦中對音樂節奏進行分解,并匹配好相應的肢體動作,隨著音樂自由律動。由此得知,律動教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想象力,并在學生分析音樂旋律和設計身體動作的過程中培養其思維能力。
(三)激發學生音樂興趣
“雙減”政策的實施,讓學生在寫完作業后可以有大量的課余時間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教師通過開展律動教學的方式,組織學生成立合唱隊、樂隊,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音樂類型,并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和練習,可以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音樂技能,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
二、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開展律動教學的實施路徑
(一)注重樂理教學,鞏固學生音樂基礎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理念,闡釋了教、學、做之間的關系。教要根據學的方法來進行,學要根據教的方法來實施。因此,教師要注重樂理知識的教學,為學生奠定好音樂基礎,學生在學習音樂時才能結合已有的經驗去感受音樂的節奏。樂理知識作為音樂教學的基礎內容,是音樂教學活動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學生在基礎階段對樂理知識的掌握程度,決定著學生未來的音樂素養。如果學生缺乏樂理知識,他們會在后期的音樂學習中逐漸跟不上課程進度,這也就導致部分學生會認為自己沒有音樂天賦,最終放棄對音樂的學習。因此,教師要以樂理知識為核心,創新教學形式,拓展教學內容,使學生充分掌握樂理知識后,再引導他們將樂理知識和音樂律動相結合,這樣可以有效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
(二)創設教學情境,營造律動教學氛圍
教師要采用豐富的教學方式和結合多樣的教學環節來進行律動教學。因為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尚不具備良好的自學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的安排中應適當地減少自學環節,以教唱訓練為主。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先播放歌曲,讓學生熟悉音樂旋律,同時帶領學生隨著歌曲的旋律打節拍。在學生完全掌握節奏后,教師再分句教唱,并使用鋼琴伴奏,讓學生跟著音樂唱歌。當學生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之后,教師可以采用創設教學情景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歌曲《小小雨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歌唱基本功的訓練,但由于訓練內容比較枯燥,會造成部分學生注意力分散。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的視頻,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借此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并組織學生在情境中開展氣息練習,并跟隨音樂律動,讓學生在律動的過程中感受音樂的魅力,以此達到美育的目的。
(三)加強節奏訓練,提高學生音樂技能
節奏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驗音樂中蘊含的情感,同時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音樂技能,展現自己的音樂天賦。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節奏訓練開展律動教學,帶領學生動起來。比如,在向學生講解節拍的知識點時,對于不同拍子的不同節奏,教師可以結合拍手、跺腳等動作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進而培養他們的節奏感,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音樂技能。
(四)創新課程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音樂課程中實施律動教學時,可以創新課程形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音樂課程的教學質量。歌唱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音樂的樂趣。基于此,教師可以將音樂中的歌唱教學與律動教學相結合,更全面、深刻地向學生展示歌曲中蘊含的情感和內涵。結合教學實際,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創新課程形式,從而開展律動教學,展現多元的課程形式。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圖譜,幫助學生了解音高概念。圖譜是學生在音樂課程中必須掌握的內容,教師要適當地運用圖譜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比如,教師可以應用圖譜律動引導學生在歌唱過程中感受不同的音高。在低年級音樂教材中,很多歌曲都配有圖譜,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去識別教材中的圖譜。比如,在歌唱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手指演示圖譜,讓學生跟隨教師的律動,用自己的手指在空中比劃。結合圖譜,學生可以更輕松地掌握音樂旋律的走向,并把握旋律的起伏和波動,準確地唱出音的長短,在潛移默化中熟悉音的高低、時值長短等音樂知識。
其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針對不同情況的學生,教師可以采取適當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開展不同的教學活動。比如,在《雁兒飛》這首歌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在一個班級的教學設計中,以“聽歌曲—根據節奏填歌詞—跟琴分句教學—跟琴填詞—跟錄音齊唱”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學生也獲得了較好的學習體驗。而另一個班級在“跟琴填詞”環節的教學上總是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筆者在這部分改變了教學方式,以分句分段教唱法,結合學生不同的學習特點指導學生,最終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教學內容,選擇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自然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能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
最后,教師要科學設計音樂教學實踐活動。因為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尚未具有自行編排舞蹈的能力,所以教師要帶領學生編排舞蹈。在編排舞蹈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音樂節奏設計舞蹈動作,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肢體協調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空間想象力。比如,在《彝家娃娃真幸福》這首歌曲的舞蹈編排過程中,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彝家娃娃今天特別開心,因為有那么多小朋友來和他跳舞,還有那么動聽的歌聲。聽,舞會的音樂響起來了,彝家娃娃想請大家一起跳個舞,現在請大家與老師一起根據音樂編舞吧,讓我們一起加入彝家娃娃的舞會。”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一起設計舞蹈動作的教學方式,開展律動教學,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探索、創編等各種基本學習能力。
在律動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體會音樂的節奏、速度與力度,并感受到音樂的藝術魅力。總而言之,律動教學因其靈活性與表現性,彌補了傳統音樂教育的單一性,教師能夠在動靜結合的教學氛圍中,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角度去感受音樂的真諦,并指導學生進行再創作,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昆山市玉山鎮新城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