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幼兒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傳統的教學活動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而利用信息技術支撐幼兒的科學活動,不僅可以讓教學效果更直觀,還可以讓幼兒感知到科學的魅力,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幼兒園教師將科學活動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可以大大提高活動的有效性,使教學活動變得豐富多彩,從而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索精神和提高其實踐驗證能力。
一、幼兒園科學活動信息化教學現狀
(一)教師信息化意識淡薄
當下,部分幼兒園教師觀念陳舊,認為幼兒園教育就是做好健康教育和生活教育,對其他教學活動不夠重視,也沒有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教學優勢,影響了幼兒園信息化教學的普及和教學活動的實施。
(二)信息化教學模式固定且單一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限制,幼兒園采用傳統的科學活動模式依然是常態,信息化教學模式固定且單一,幼兒園信息化教學活動的落實力度不夠。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和方法,才能跟上現代化教育發展的步伐。尤其是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幼兒好奇心強,身心尚未發展成熟,在科學活動中很難集中管理,這提高了科學活動培養目標的實現難度。因此,幼兒園教師在信息化教學期間,需要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融合探究教學、情境教學等教學方法,才能充分吸引幼兒注意力,有效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
(三)信息化教學評價工作薄弱
部分幼兒園教師不重視對教學過程的評價,課程開展后,并未對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的學習情況、實踐能力和交流溝通能力進行評價,導致對幼兒的了解不夠充分,這樣教師將無法對幼兒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和教學,從而影響科學活動信息化教學的效果。每個幼兒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均有不同,傳統的幼兒科學活動往往在主題和形式上缺乏創新性和趣味性,幼兒對此類科學活動逐漸失去興趣,這不利于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索意識。因此,教師在教學后還應對個人的信息化教學工作進行綜合性、實事求是的評價,以此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二、信息技術在幼兒科學
活動中的重要性
科學活動在幼兒園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將信息技術融入科教活動,可以提高幼兒園科教活動的有效性,幫助幼兒在探索中發展智力和實踐能力。
(一)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
幼兒通過直接接觸獲得對事物的感知,他們的觀察能力決定了其思維發展和行為意識,因此,面對新奇的事物,幼兒總是充滿了好奇和探索欲。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支撐幼兒的科學活動,教學模式立體有趣,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和成長規律。例如,在認知昆蟲的科學活動中,教師可在備課階段利用相機、手機將生活中常見的昆蟲拍照記錄,如螞蟻、螳螂、蝴蝶等,再依托信息技術制作成動畫課件,借助多媒體展示設備對昆蟲的穴居、生活習性、結構特點進行介紹,吸引幼兒的注意。教師在進行科普時,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增強幼兒對內容的理解。網絡上的教育資源豐富多樣,只要教師將教學設備和教育資源進行有效結合,自然就可為幼兒創設直觀生動的科學活動。
(二)培養幼兒科學嚴謹的態度
幼兒科學活動只是培養幼兒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的一種方式,它在教學中的作用不是要讓幼兒立刻具備實踐能力,而是希望通過一種長久的引導和教育,幫助幼兒開發思維和智力。過去,信息技術未全面應用于幼兒教育,幼兒開展科學活動,無外乎采用繪本展示、理論講解等方式,這種單一的教學形式限制了幼兒的思維發展,教學效果也達不到預期。如今,利用信息技術支撐科學活動的開展,一方面可豐富科學活動資源,提高幼兒興趣;另一方面,鮮艷的色彩、真實的情境、生動的影像可帶動幼兒多感官參與,有利于幼兒更好地學習理解,也有利于激發幼兒科學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植物生長探究活動中,教師可創建主題為“善于生長”的小游戲,在活動中讓幼兒觸碰指令,對比蘿卜在光照充足和陰暗潮濕環境中的不同變化,探索適宜蘿卜成長的環境。將蘿卜在萌芽期和生長期的根、莖、葉變化錄制成視頻,為幼兒提供植物生長情況的動態展示,幫助幼兒了解植物的生長規律。
三、信息技術與科學活動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創建有效情境,激發幼兒興趣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其認知的發展依托于形象情境。情境是激發幼兒探究興趣、引發幼兒主動學習、支持幼兒自主實踐的有效載體。隨著幼兒科學活動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的創新發展,要想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開展生動有趣的科學活動,教師首先應當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興趣愛好與理解能力,進而積極創建優質的科學情境來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與求知欲望。
例如,開展中班科學活動“捉迷藏的昆蟲”時,教師結合中班幼兒的興趣和年齡特點,借助多媒體設備中的電子白板,精心創設了一個與昆蟲有關的游戲情境,讓全體幼兒能興致盎然、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科學技術的無窮魅力。具體來講,在第一個游戲的創建過程中,教師首先將游戲名稱設為“花園里一起找昆蟲”,然后借助圖片處理軟件制作一個美麗的花園背景圖,并在其中繪制了容易發現和不容易發現的兩類昆蟲,比如草葉上的各種瓢蟲、花叢中的美麗蜜蜂、綠草上蹲著的綠色螞蚱和黃色鮮花中隱藏的黃蝴蝶等。接下來,教師組織幼兒在白板上進行識別與圈畫。最后,教師利用黃蝴蝶和綠螞蚱動畫來吸引幼兒的注意,進而讓幼兒能夠在互動游戲中尋找、理解保護色的內涵:原來,在大自然中,許多昆蟲經常會藏在與自己身體顏色相近的地方,如同穿上了一件隱身衣。教師應在活動中適當停頓,給幼兒留出思考討論的時間,將科學探究活動推向高潮,最大化保證幼兒的參與空間,促進其想象力的發展。
(二)結合中華優秀傳統
文化,提升幼兒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是當代人的基本素養之一,良好的信息素養應從幼兒時期開始培養。多媒體教學法是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運用這一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幼兒的信息素養,幫助幼兒獲得更多信息,并提高其信息應用技能。例如,在開展“觀察影子”活動時,教師可在活動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向幼兒展示民間傳統藝術皮影戲,讓幼兒感受、探索光影的變化,認識中國非遺文化,同時幫助幼兒了解影子形成所需要的條件,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幼兒信息素養。
(三)展示神奇科學現象,培養幼兒探究意識
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展示大自然的神奇現象向幼兒傳遞科學知識,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培養幼兒的探究意識。多媒體教學可以從不同角度、多個層面展示科學的魅力,引導幼兒自主探索科學世界的奧秘。例如,教師可以制作一段關于植物新陳代謝的小視頻,幼兒通過觀看視頻,可以學習到植物向光生長的原理。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引導幼兒通過現象看本質,去探索陽光和植物生長的關系,從而提高幼兒的實踐能力,促使幼兒積極主動思考,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又如,在探究植物種類和小鳥種類的科學活動中,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將生活中的植物和鳥類進行集中圖片展示,之后將這些圖片轉化成無色彩模式,讓幼兒通過操作計算機口令依次填充圖片色彩,或是將圖片的次序打亂,引導幼兒自主查看類別,并分別描述其特征。這種教學方式既拓寬了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范圍,又調動了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積極性,培養了幼兒的自主探究意識。
(四)科學實驗操作,提高幼兒實踐能力
教師帶領幼兒在信息技術的多維互動下進行實驗操作,可以彌補傳統教學的諸多不足。多媒體動畫實驗是幼兒園開展科學活動的一種新方式,幼兒園教師使用視頻動畫引導幼兒觀看科學活動,讓幼兒在教室里驗證科學知識,強化幼兒的學習印象,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教師可以與幼兒一同進行“搖搖晃晃的不倒翁”科學活動,即根據視頻中的操作提示,教師與幼兒一同探索嘗試“使用多少填充物才能確保不倒翁不會摔倒”,從而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課件、視頻輔助科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不能讓幼兒只做活動的參與者,而是要通過活動,引導幼兒做科學探究的實踐者。
(五)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促進幼兒智力發展
科學概念的理解對幼兒來說存在很大的難度,因此,教師應采用多樣、適宜的教學方法來訓練幼兒的思考能力,促進幼兒的智力發育。多媒體教學方法的特點是“以動替靜”,借助視覺和聽覺的多種感官刺激,幼兒可以更輕松地獲得科學知識,從而實現智力的全面開發。例如,在主題為“美食之旅”的科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放棄傳統掛圖的講解方式,以多媒體展示為主,進行直觀、形象的演示,通過人體消化食物的動態畫面,幫助幼兒理解食物消化的過程,促進幼兒深入學習相關知識。
(六)教學評價,提高幼兒科學活動質量
教師在信息化教學期間,要注重對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觀察和評價,這樣能夠充分了解每一個幼兒的個性特點和學習能力,便于在下次教學時實施針對性的指導和教育,改進信息化教學中的不足,實現科學活動的教學目標。以“我是胎生,我是卵生”科學活動為例,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幼兒來到活動區域,為幼兒播放以動物為主題的科學活動視頻,展現胎生動物、卵生動物的行為活動;其次,教師控制好播放時間,讓幼兒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討論和交流,之后再開展實踐活動,檢驗幼兒對視頻內容的印象與理解;最后,教師把胎生動物、卵生動物的圖片放在一張桌上,各類蛋殼、動物媽媽模型放在另一張桌子上,讓幼兒去選擇和分配,以此檢測幼兒的學習成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觀察幼兒的注意力集中情況和幼兒分配結果的正確性,對幼兒在有限時間內獲取知識、交流知識、理解知識的情況進行評價,通過評價衡量每一個幼兒的智力發展水平、知識吸收能力、課堂觀察能力和圖片分辨能力。根據對幼兒學習能力情況的了解,教師可以在之后的信息化教學中融入針對性的輔導,幫助幼兒順利完成科學活動。
總之,將信息技術有效融入幼兒園科學活動,對促進幼兒健康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掌握數字信息技能,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究興趣,增強幼兒的探究意識和實踐能力,為他們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景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