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就是將語文與生活結合在一起,從課堂教學過程入手,發揮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導作用,實現對傳統語文教育模式的創新。語文學科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良好語言習慣的重要學科之一,教師需要從教學內容出發,找到生活與語文之間的融合點,保證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幫助學生理解語文知識,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等特點,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學生生活經驗入手,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知識對生活的影響,進而轉變語文學習態度,主動開展語文學習,并運用所掌握的語文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實現培養綜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標。
一、生活教育理念指導下創新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
(一)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語文知識
生活化教育理念能夠體現教育的本質屬性,也是教育發展的最終目標。教師將生活元素與語文教學活動相結合,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完善他們的認知結構。教師可以通過新穎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在傳統的教育背景下,語文課堂主要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點為目標,對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表現、思維變化情況等不夠重視。學生長期處于枯燥、乏味的語文課堂環境中,容易對語文學習喪失興趣,影響他們的個性化發展與思維發展,不利于增強語文教學效果。但是在生活教育理念指導下,教師將生活元素與語文教材相融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領悟文學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入生活元素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有充足的思考時間,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快速掌握語文知識,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學生在思考與解決問題時,能夠與其他同學合作,實現思維的有效碰撞,在深入交流思想情感的同時,嘗試從不同角度探索問題,促進辯證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發展,從而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提高閱讀與思維能力。
(二)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論教師使用哪種教育手段,目的都是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教師需要正確認識生活化教育思想對學生的影響,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態度面對語文學習,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將自身的生活經驗與文章內容相結合,從而提升語文綜合素養。教師將生活經驗與語文教學相結合,能夠幫助學生學會不同的寫作方法,使他們主動嘗試文學寫作,運用所掌握的寫作技巧,逐步提高寫作能力,并在生活實踐活動中不斷積累寫作素材,感受生活中的美。
(三)促進學生品德發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教授語文知識,借助合適的素材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藝術創作能力,還要認識到文學作品對學生個性發展、價值觀形成的影響。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教材中隱藏的德育思政元素相對較多,對學生的價值觀養成、身心健康發展有著積極影響。語文課程也是落實德育的重要渠道,教師需要明確自身的教育責任,在語文課堂中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讓學生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給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發揮德育的作用,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生活教育理念,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社會的穩定發展是建立在道德與行為標準基礎上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適當引入德育元素,發揮語文人文教育的作用,在豐富學生道德認知的同時傳遞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在傳統教育背景下,部分教師忽視了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使得語文難以發揮其應有的教育作用。生活教育理念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實踐創新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結合生活教育理念開展教學,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產生文學創作靈感,在生活實踐中提高思維能力。比如,部分學生在寫作中思維局限,難以找準寫作方向,教師可以借助生活教育理念,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促進學生想象力的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生活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一)明確語文教學目標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制定清晰、準確的教育目標,才能使語文課程順利開展。在生活教育理念全面推行的背景下,教師需要從豐富學生的生活常識出發,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和綜合素養,利用生活化教學手段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要及時更新教育觀念,將生活教育理念引入教學目標的設計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以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學生能夠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并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完成自主探究任務,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掌握理論知識,實現個性化發展。
(二)充實語文教學內容
1.結合層次性問題。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性格活潑、好奇心強的特點,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對新奇的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例如,教師在講述《落花生》一文時,可以讓學生回憶自己在生活中見過的花生的樣子,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與同學分享交流。隨后,教師可以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向學生提出啟發性問題,如“花生生長在地上還是地下?”,再提出難度較大的問題,要求學生思考花生的生長周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向學生提出層次性問題,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逐漸理解語文知識,提高思維活躍度。
2.引入生活元素。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從課堂教學活動出發,聯系現實生活,加強語文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提高知識應用性,實現對傳統語文教學方式的創新。教師可以將語文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在班級中營造良好的氛圍,提高語文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從而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對學生來說,他們喜歡接觸豐富多彩的事物,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吸引學生,主動創新教育內容,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供支持。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畫楊桃》一文時,教師可以先從美術角度出發,將楊桃帶到課堂上,讓學生觀察楊桃并完成美術創作。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探討為什么每個學生畫的楊桃形態不同。教師將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語文教學中,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進而領悟文章內涵,認識到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
(三)創設生活教學情境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的學習動力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所以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仔細鉆研教材內容,為學生創設特定的生活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氛圍中理解語文知識,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師要不斷增強觀察能力,嘗試從生活中獲取資源,創設合適的生活情境,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實現與生活之間的有效聯系。例如,在教學《大自然的語言》一文時,教師可以使用信息技術給學生播放大自然中的不同聲音,如下雨的聲音、風吹樹葉的聲音等,讓學生感受大自然。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聲音分析來源,學生通過傾聽不同的聲音能夠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在真實的場景中逐漸理解文章中的知識點。
(四)找準理念滲透方向
1.識字教學。生活教育理念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思想,對我國教育教學發展有著積極影響。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受年齡和發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模仿為主,模仿能夠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完善知識結構。所以教師要開展多樣化的課堂活動,給學生提供模仿的機會,利用“演一演”“做一做”等活動激發學生的模仿熱情。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肢體動作體會漢字的含義,增強課堂教學趣味性。如在學習《動物王國開大會》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不同動物的行為,以此來幫助學生記憶動物名稱和生字詞。
2.詩詞教學。古代文人在進行詩詞創作時,往往會結合所處的時間和空間,產生一些感悟,如家仇國恨、懷古傷今等。但是更多的時候,文人的創作離不開對生活的觀察和體會,通過深入閱讀能夠發現詩詞語句中隱藏的生活元素。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挖掘生活要素的基礎上,將知識點與生活相結合。例如,在學習《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時,教師可以利用梅、杏、蝴蝶等動植物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些動植物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教師需要讓學生認識到,詩人正是通過細致觀察發現了生活中隱藏的美,從而成功創作出詩詞。為了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教師還可以利用實物素材來吸引學生,讓學生學會從生活角度探究詩詞的中心內容,體會詩人的寫作意境。
綜上所述,引入生活教育理念能夠實現對傳統語文教育模式的創新,這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有著積極影響。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明確結合生活教育理念開展教學的重要性和意義,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生活情境,確保生活教育理念的有效滲透,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婺源縣秋口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