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等文件的出臺,“雙減”政策已成為當今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課題。在此背景下,廣大教師應正視教學與育人工作的內在聯系,以“促教學創新,為學生減負”為主題,運用多元化教學手段組織教學內容,優化課堂架構,加快落實“減負、提質、增效”的政策要求,促進學生能力、情感、素養的綜合發展。
一、“雙減”政策背景內涵解讀
“雙減”政策主張教師將教學重心放到課堂教學中,即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立足當下學生的能力和認知特點,注重多元化教學資源開發,加強各教學環節之間的聯系。“雙減”政策強調教師以服務學生為主,使學生回歸到課堂中,結合理論、實踐等學習活動,切身感受到課堂學習的樂趣,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思路的轉變方向
(一)明確教育目標
“雙減”政策下,教師應明確教育目標,根據單元教學目標要求,重新整合教材重難點知識,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周、月、學期為時間節點制訂教學計劃。一方面,豐富教學手段,保證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要注重課時安排與教學內容的增刪,簡化學生學習流程,提高其知識獲取與知識運用的基本能力。
(二)增強師生互動
“雙減”政策下,師生互動也是推動高質量課堂建設的關鍵因素。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秉持實時跟進的教育原則,圍繞學習能力、情感認知等要素對學生分層,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和發展需求,為其設計階段性、層次性的學習任務和目標,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還應統計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依托多種教學手段,調整現有的理論、實踐教學活動的課時配比,通過師生、生生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三、當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
結合當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來看,小學語文課堂仍存在如下問題。一方面,現階段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期,然而他們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因而難以獨自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具體表現為:難以理解文章情感與中心思想,常花費大量時間拼讀與書寫生字詞。長時間處于這種學習情況下的學生,極易產生消極、抵觸等心理,進而影響自身學習積極性與自信心。另一方面,雖然部分教師將“雙減”政策作為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衡量標準,也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傳授知識,但是受教育資源、教育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部分教師仍選擇“知識傳授+文章跟讀+課后練習”的方式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雙減”政策的育人目標沒有體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效果。
四、基于“雙減”政策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
(一)提質:構建智慧課堂,提升課堂溫度
在“雙減”政策下,信息技術逐漸成為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輔助工具。教師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學資源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為后續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
以《芙蓉樓送辛漸》一詩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從詩詞的重點詞語入手,引導學生逐步賞析內容,同時圍繞古詩情感創設教學情景,結合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芙蓉樓、楚山的四季景色,幫助他們理解“平明”“冰心”等重點詞語的意思,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詩詞描述的景象與作者傳達的思想情感。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播放作者王昌齡在芙蓉樓送別辛漸的動畫情景,引導學生對詩詞的最后一句進行賞析,感受作者眺望楚山時所體現的孤寂之感。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學生學習難度,并幫助學生在思考交流過程中建立良好的思維模式,為后續語文學習奠定基礎。
培養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是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在此背景下,教師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聚焦情境創設,加強問題引導,幫助學生突破學習困境。
以“口語交際:朋友相處的秘密”為例,開展教學前,教師可詢問學生“朋友間應如何正確相處”,讓學生聚焦這一核心要點展開討論,闡述自己的觀點,鍛煉表達能力。學生A指出,朋友間相處要真誠,做到真誠待人;學生B指出,朋友間相處要為人著想;學生C指出,要幫助朋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還要與朋友分享快樂。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為學生展示朋友交往時常常會出現的問題,如意見分歧、未給予尊重等。另外,教師可開設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感受當時事件背景下人物的情感變化,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從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二)增效:聚焦個性培養,強化學習能力
1.依托實踐活動,深化學生情感。實踐活動能夠深化學生情感,使其在具體活動的引導下樹立正確的行為觀念,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語文思維的多維度發展。對此,教師可通過實踐活動為學生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例如,在教學《芙蓉樓送辛漸》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設計賞析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分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挑選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等,組織學生制作荷包、彩燈等,以此帶領學生更好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對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發揮合作之力,加強師生互動。教師可以借助小組合作模式打造互動型課堂,使學生明確學習重點,從多個角度汲取語文知識。以《北京的春節》一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布置閱讀任務,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交流,結合文章內容梳理從臘月初八到正月十九的活動,分享彼此對于文章情感和“文化”這一詞的理解。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各小組共同繪制這節課的思維導圖,并與學生一起整理課文中關于春節期間一些活動的細節描寫。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增強師生間的互動,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框架,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奠定扎實基礎。
(三)減負:豐富作業形式,促進思維發展
作業能夠體現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雙減”政策下,教師同樣要發揮課后作業的教育價值,豐富作業形式,實現科學減負,保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引入生活作業,提高作業活性。生活元素的介入能夠有效降低學習難度,幫助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對知識進行具象化分析,提高對知識的認知與運用能力。以《巨人的花園》一文為例,教師可根據文章情節布置續寫作業,比如,“當孩子們跟巨人成為朋友后會發生什么樣的事情”,鼓勵學生以“春天”為線索進行續寫,同時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觀察校園中的景物。有的學生寫到“春天,巨人和孩子們被百靈鳥婉轉的歌聲叫醒了,他們睜開眼,看到了春姑娘的足跡,柳樹萌發了新芽,桃花也逐漸綻放,孩子們跑到草地上將一些掉落的花朵撿起來做成了花環,給巨人套到手上……”。這種方式既能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構建良好的寫作思路,同時又能強化學生的寫作思維。
2.加強思維培養,布置綜合性作業。綜合性作業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基本能力。對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可聯系日常生活為學生布置綜合性作業,以此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以《海上日出》一文為例,教師可以“日出”為主題設計綜合性作業,要求學生與家長共同在周末觀看日出,并將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在課上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分享。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發現日常生活之美,實現情感的深化與思維的發展。
3.跨類分層應用,設計層次化作業。層次化作業有助于推進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提高其學習積極性與自信心,同時在階段性目標的引導下,激發他們的學習潛力。對此,教師可以“學生個體差異”為原則設計層次化作業,并鼓勵學生自選作業難度。在設計小學語文作業時,教師可結合課堂設問、單元測試和日常觀察等方式了解學情,隨后統計學生在選擇題、填空題等題型上的答題表現,并根據其普遍存在的問題制定初步教學方案。教師可將班內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層級,并設計層次化作業,讓學生根據自身能力自行選擇。
以《巨人的花園》一文為例,教師可布置如下作業。基礎類作業:掌握“碩、允、砌”等生字的讀法和寫法;流利讀完整篇文章,理解文章內容。鞏固類作業:閱讀文章,將巨人花園發生的變化以思維導圖的形式記錄下來,并思考巨人的心理變化。創新類作業:圍繞文章主旨談談自己的感受,明白“快樂應與人分享”這一道理。這樣一來,通過設置不同難度的課后作業,能有效啟發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提高學習熱情。
(四)發展:完善教學評價,落實素質教育
教學評價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學生在各階段的學習情況和學習結果,并通過對教學內容的調整,激勵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因此,在實施教學評價時,教師應進一步拓寬評價的深度與廣度,立足“雙減”政策的育人目標,從評價標準、評價內容等層面予以完善,彌補傳統評價模式的不足,促進學生核心思維的多元化發展。
針對現階段小學生能力間的差異,教師可創新評價理念,打造“三位一體”評價模式,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完善現有評價機制,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發展需求的同時,提高教學評價的真實性與可靠性。
首先,關注評價主體。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知識較為抽象,其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對此,教師在進行評價時,應多關注學生的閃光點。例如,有的學生擅長朗誦,教師可從把握文章情感這一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有的學生寫作能力較強,教師可從文章結構、中心思想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其次,保證評價主體的多元性。教師應將課堂還給學生,積極構建多元主體的評價模式,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互動交流,分享學習方法,揚長避短,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最后,關注學生個體發展的實際需求。教師可結合日常生活、興趣愛好等制定評價目標,并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促進學生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教學工作應擺脫傳統應試教育思維的束縛,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加強多種教學資源和教學服務的開發、運用,彌補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短板,促進學生情感、能力的發展。在日后教學中,教師還應處理好各教學環節間的關系,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多措并舉,全面增強語文教學效果,促進我國小學語文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作者單位:貴州省甕安縣珠藏中心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