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天員這一職業具有一定危險性,且對身體、心理素質有著非常高的要求,一般以男性居多。目前在執行過太空任務的500多名航天員中,80%以上都是男性。
2021年10月16日,我國天宮空間站迎來了首位女航天員——王亞平。她將與翟志剛、葉光富一起在天和核心艙駐留6個月,刷新我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駐留的最長時間紀錄。2021年11月7日,王亞平順利出艙作業,成為我國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員。
事實證明,女性能像男性一樣飛向太空,完成各種復雜的科研任務。自1963年蘇聯首位女航天員瓦蓮京娜·弗拉基米羅夫娜·捷列什科娃進入太空后,至今已有60多名女性去過太空。
女航天員數量的增多也使其受到了更多的關注,人們對太空中的“她力量”充滿好奇。例如,女航天員的選拔和培養有什么標準?與男性航天員相比,女航天員需要克服哪些困難,又有哪些優勢?本期,小編將帶領大家走進女航天員的世界。
相同的標準
目前,世界各國都沒有專門針對女航天員的選拔和訓練標準,男、女航天員的選拔和訓練標準差別不大。以我國為例,無論是男航天員還是女航天員,都要經歷從飛行員到預備航天員再到飛行乘組選拔的階段。
第一階段:從空軍飛行員中選拔。我國航天員均選自軍隊飛行員,其中男性候選人來自現役空軍殲擊機飛行員,女性候選人來自現役運輸機飛行員。他們都需要具備以下條件:近千小時的飛行經歷、高超的飛行技術、良好的身體素質、過硬的知識儲備等。這一階段,每100名飛行員中僅有1位能進入下一環節,入選比率極低。
第二階段:成為預備航天員。預備航天員需要經過2年左右的持續訓練和考核,合格后才能真正成為一名航天員。
第三階段:通過飛行乘組選拔。“飛天”之前,預備航天員需經歷乘組航天員選拔,競爭少之又少的飛行機會,且并非每位航天員最終都能登上太空,實現“航天夢”,有的航天員訓練近10年甚至直到退役都沒能執行飛天任務。
航天小知識:在早期航天活動中,因受政治、技術等因素的影響,蘇聯第一批女航天員的選拔沒有完全采用男航天員的選拔標準。
例如,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是蘇聯的瓦蓮京娜·弗拉基米羅夫娜·捷列什科娃,她是從跳傘運動員中選拔出來的,而不是從飛行員中選拔出來的。
更多的困難
由于載人航天活動任務艱巨、操作復雜、危險性大,需克服失重、超重、缺氧、心靈孤獨等各種困難,所以對航天員的生理條件、心理素質要求很高。而女航天員在生理方面的特點,使其相較男航天員需要面對更多的困難。例如,女性血紅蛋白數值低,平均身高矮,平均體重輕,有氧運動能力低。從衛生角度考慮,女航天員要在清潔上花更多的時間,使用更多的衛生用品。
從體力上看,女性的平均體力只有男性的2/3,這種體力上的性別差異無論是在地球表面還是太空中都存在。因為航天員在太空中也需要工作,各種太空維修保養、設備安裝和科學試驗任務等都依靠體力完成,有些工作如果交給女航天員就會有一定困難。
此外,女性的血壓一般比男性低,外周血管阻力也比男性低,但心率卻比男性高。從對航天員進行的立位耐力試驗(該試驗是指在飛行以后,讓航天員從躺臥位立即站立起來,如果出現頭暈眼花的情況,就是立位耐力下降)中發現,出現暈厥前期癥狀的航天員中女性比男性多,這些女航天員的心率明顯增加,血壓明顯降低。
航天小知識:由于太空中沒有重力,曾有人擔心女航天員在失重狀態下會出現“月經逆流”的情況。后來的研究表明,太空微重力環境對女性月經沒有明顯影響。在此次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中,為讓我國女航天員王亞平得到更好的照顧,天舟三號已經在她出發前就把衛生用品“快遞”到我國空間站。
明顯的優勢
盡管需要面對更多的困難,女航天員在太空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從生理構造、心理素質方面來說,女航天員對航天環境的適應能力更持久,耐寂寞能力較強,心理素質更穩定。因為女性在太空失重環境中雌激素和鎂的代謝優于男性,體內鐵的含量和產生的代謝物也較少,所以不易出現血栓、鐵中毒、血管痙攣、心律紊亂等問題,更適合執行長期載人航天任務。
相比男航天員,女航天員心思更加細膩,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更強,可為飛行乘組帶來活力。女性上天也有利于開展以女性為主的航天醫學和空間科學生命研究,為以后長期載人航天做準備。
航天小知識: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載人飛船把我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送上了太空。劉洋在這次任務中完成了15項空間醫學實驗,考察了女性在太空環境中的生理和心理變化,為我國空間站長期考察組的人選組成提供了重要參考信息。
特別的禮物
愛美是女性的天性,在太空也可以讓自己“美美噠”嗎?
俄羅斯專家曾認為,女性在太空“完全沒有打扮的必要”,而美國專家卻認為香水、潤膚液等是女航天員“必不可少”的東西。
德國薩爾布呂肯大學的研究者通過皮膚測試實驗發現:在經過長期的太空旅行后,航天員皮膚真皮層上的膠原蛋白變多了,皮膚表皮層卻開始收縮。在地球上,人體表皮的皮膚變薄只與人體衰老有關,但在太空中,長期處于空間站失重、密閉、輻射的環境下,會導致航天員的皮膚屏障更易受損害,從而使皮膚含水量降低、彈性變差。
鑒于此,2021年9月,我國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在“送快遞”時,專門給女航天員送去了一些護膚品。
在航天裝備方面,為了方便女航天員在太空中進行試驗和操作,我國專家專門用女航天員的手型制模,研制了適用于她們的專用手套,幫助她們更靈活地完成細致的作業。
此外,神舟十三號的艙內還配備了專供女航天員使用的艙內壓力服,尤其是此次由天舟三號送去的女性專用艙外航天服,其總體設計和其他第二代“飛天”艙外航天服一樣,但總重量比以往更輕,能使航天員出艙活動更靈活,減少其體力消耗,尺寸和大小也是專為王亞平量身定制的,因而更合身。
航天小知識:除了以上這些“特別的禮物”,每位航天員都配有個人救生物品,包括救生聯絡物品、醫療衛生用品和生存用品。
救生聯絡用品主要包括衛星電話、光煙信號管、閃光標位器、海水染色劑、救生口哨等;醫療衛生用品主要包括個人急救藥品和急救器械;生存用品主要包括救生食品、蓄水袋、引火物、保溫袋、救生船等。
閃耀的她們
◆劉洋
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員,中國首位飛上太空的女航天員。2010年5月,劉洋成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2012年6月,劉洋與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共同執行了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同年10月,她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并頒發“三級航天功勛獎章”。
◆瓦蓮京娜·弗拉基米羅夫娜·捷列什科娃
蘇聯空軍少將,人類歷史上進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1963年6月16日,年僅26歲的捷列什科娃乘坐東方六號飛船沖向云霄,獨自一人在太空里飛行了70小時40分鐘49秒,繞地球飛行了48圈。
◆艾琳·瑪麗·柯林斯
1995年2月3日,美國宇航員艾琳·瑪麗·柯林斯搭乘發現號航天飛機飛上太空。1999年,已為人母的柯林斯第三次進入太空,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航天飛機女指令長,她駕駛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完成了當年7月23日至27日的飛行。
◆香農·盧西德
美國宇航員香農·盧西德在太空共飛行了188天4小時14秒,創造了女航天員最長飛行時間紀錄。1996年3月22日,盧西德乘坐亞特蘭蒂斯STS76號宇宙飛船抵達和平號空間站,同年9月26日乘亞特蘭特蒂斯STS79號返回地球。
航天小知識:截至2021年11月,全球共有65位女性造訪太空(包括航天員和商業付費的太空乘客),約占全部太空造訪者的10%。其中美國最多,蘇聯、加拿大、日本、俄羅斯、中國分別有2位女航天員進入過太空,英國、法國、韓國、意大利各有1位女航天員進入過太空。
小編的話: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前宇航員凱蒂·科爾曼在得知王亞平“飛天”后這樣寄語道:“當你看向窗外,看到浩瀚星辰,看到地球,別忘了,全球女性也借著你的目光看向窗外,包括我。”小編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女航天員進入太空,更多的“她力量”會被人們看見,這將激勵更多女性投身以往她們認為自己難以涉足的事業。
延伸閱讀:
盤點人類航天活動中的“第一次”
1.人類第一次進入太空
1961年4月12日,蘇聯航天員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在距離地面300公里的橢圓形軌道上成功繞飛一圈后返回地球,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也開啟了人類載人航天的新篇章。
2.太空行走第一人
1965年3月18日,蘇聯航天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搭乘上升二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后,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出艙太空行走,整個過程長達12分鐘。
3.登月第一人
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跨出阿波羅十一號登月艙,踏上月球表面,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行走的人。
4.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
2003年10月15日,我國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經歷21個多小時后安全返回地球,成為我國進入太空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