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下有說法稱,婉容不是女真人,是契丹人,并順帶指出,若婉容是契丹人,又嫁給一位女真血統的皇帝,這多半是不幸福的婚姻。因為歷史上的遼金是世仇。這種猜測雖缺乏依據,但溥儀與婉容的婚姻不和睦是事實。難道,婉容真的是一位“契丹皇后”嗎?
美女如云的清宮、風情浪漫的清宮、談情說愛的清宮、《延禧攻略》的清宮,是后人想入非非的清宮,是根本不存在的清宮!但例外總是有的,這就是宣統皇帝溥儀的皇后婉容。從好看耐看的角度看,清代妃子中婉容的顏值絕對是個中翹楚。時下有說法稱,婉容不是女真人,是契丹人,并順帶指出,若婉容是契丹人,又嫁給一位女真血統的皇帝,這多半是不幸福的婚姻。因為歷史上的遼金是世仇。
這種猜測雖然缺乏依據,但溥儀與婉容的婚姻不和睦是事實。兩人的夫妻關系形同虛設,且沒有子女。婉容被廢后,被囚禁在今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的一間小屋里,多說十幾平方米,僅容一張床及桌椅。誰被長期關在這狹促憋悶之地,心態都得扭曲失常。人生最后時段的婉容確實是瘋了,靠抽大煙麻痹神經,支撐空虛的精神世界。
那么,回到最開始的問題:難道,婉容真的是一位“契丹皇后”嗎?
契丹“三石烈”遠戍烏古地
2014年夏,經朋友王陽引薦,筆者接識了在北京工作的郭建波,他是達斡爾族人,老家在呼倫貝爾盟的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旗。郭建波身材敦實,眉眼細長,他說自己從小打獵,每年上秋后,就從民兵連借槍借子彈進山,將樹葉釘在樹干上練準頭。他還打過狍子,幾十米外一槍爆頭!郭建波還透露了一個信息:溥儀的皇后婉容就是達斡爾族人,姓郭,全名叫郭婉容。
關于達斡爾族是否為契丹后裔一說,郭建波并不知曉:“那段歷史太久遠了。北京有個達斡爾族聯誼會,也許專家們知道我們民族的歷史淵源。”
歷史上的達斡爾族有十八大姓,而今天的達斡爾族有四大姓,分別為敖拉、鄂嫩、莫爾登、郭布勒,婉容就出身于達斡爾的郭布勒家族。
那么,達斡爾人是不是契丹之后呢?這是個復雜話題。據1996年中國醫學科學院所做的DNA檢測結果表明,今天的達斡爾族與歷史上的契丹有著最近的遺傳關系。那么,達斡爾人的契丹先祖究竟屬于古老契丹族群中的哪支哪派呢?
達斡爾族學者卓仁先生提出一個“三石烈理論”,所謂“石烈”為遼代行政機構里“縣”的意思。簡言之,在遼太宗時期,曾從契丹族群中劃出三縣人馬北赴“烏古之地”屯墾,而這三縣人經此后千年的不斷演化,就構成了今天達斡爾民族共同體的重要枝干。
具體是哪“三石烈”呢?即南院歐堇突呂(《營衛志》稱歐昆)、乙斯勃(《營衛志》稱乙習本)和北院溫納阿剌(《營衛志》稱斡納阿剌)。
何謂“烏古之地”?指的是烏古部族世代居住的地方,在今蒙古高原東部的海拉爾河、烏爾遜河與克魯倫河下游的廣大地區。特別要記住克魯倫河,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臚朐河,它曾是大遼王朝的北疆界河。遼朝的疆域四至是這樣的:東至海(日本海),西至金山(阿爾泰山),暨于流沙,北至臚朐河,南至白溝(河北保定高碑店市),幅員萬里。(《遼史·地理志》)
對于遼朝而言,烏古部及與之相鄰的敵烈部,是兩個桀驁不馴、叛服無常的部族。他們叛離時,則為遼朝北部邊患之一;臣服時,又可被遼朝倚為抵御西北阻卜的屏障。
烏古部先世曾先后是東胡、鮮卑、室韋的一部分,新舊《唐書》記作室韋烏素固部,后來成為蒙古族先民之一。遼朝很重視對烏古部與敵烈部的控制,不僅在政治上羈縻二部,而且還派遣軍隊加以監視,在當地設置河董城以安置戍兵。
故而,遼太宗于會同二年(939年)以契丹五院、六院部三石烈人移居烏古之地的舉措,明顯是想通過移民戍邊的方式,在軍事上加強對烏古部的監控,而非出于單純經濟目的的移民。遼道宗咸雍四年(1068年),遼朝又在二部駐牧地,特地設立烏古敵烈統軍司,以加強對其軍事上的控制。
遼太宗所派出的這“三石烈人”在臚朐河(今克魯倫河)、諧里河(今哈拉哈河)、海勒水(今海拉爾河)流域的耕種,就是服務于軍事鎮戍目的的屯墾,即軍屯。《遼史食貨志》《營衛志》對契丹三石烈人在烏古之地屯墾的記載,是現存史料對遼朝軍屯的最早記錄。
北遷烏古之地軍屯的三石烈人,相當于遼代北疆的“生產建設軍團”,一邊搞生產,一邊抓訓練。他們的牧馬與鋤頭在哪里,哪里就是大遼的疆土,這注定了后世衍生的達斡爾人“邊疆戰士”的先天民族屬性。
從遼代的“契丹三石烈”到近現代的達斡爾人,從古至今,祖祖輩輩,他們一直在戰斗。以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人為核心的索倫兵,從東北戰斗到新疆、云貴、西藏,與外敵、與民族分裂分子,生死相搏、轉戰萬里、血染征袍、十不存一。他們應被致以崇高的敬禮,應被后人以“英雄”視之!
遼太宗北遷“三石烈”背后的政治考量
既然達斡爾族先人是遼太宗派往烏古之地的“契丹三石烈”人,那么,為何指派這三部人遠赴他鄉呢?這可是有說道的。
卓仁先生認為,這是遼代統治者為分化削弱強大的迭剌部所采取的應急之策。遼太祖生前的未竟之愿終于在其子遼太宗任內實現了。
契丹民族共同體在其六七百年(三世紀末、四世紀初至十世紀初)的發展進程中,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大賀氏、遙輦氏、耶律氏,所謂的耶律氏實為迭剌部。契丹古八部在唐初形成部落聯盟,初期的歷任聯盟首領均在大賀氏貴族中選舉產生。
唐開元十八年(730年)大賀氏聯盟內亂,軍事首領可突于殺死大賀氏李邵固,遙輦氏首領遙輦屈列被推舉為聯盟首領。遙輦氏末代首領痕德堇可汗死于公元906年12月。當時,迭剌部領袖耶律阿保機建旗鼓,自為一部,在被選為可汗后,不肯再改選,自號為王,遙輦氏遂亡。
迭剌部是遙輦氏八部之一,出于乙室活部,與乙室為兄弟部落,由大蔑孤、小蔑孤、轄懶、阿速、斡納撥、斡納阿剌等六個石烈組成,遼皇族耶律氏即出自轄懶石烈。
天贊元年(922年),迭剌部分設為五院、六院兩部。迭剌部也是遼朝北面朝官系統——北大王院和南大王院的前身。迭剌部在耶律阿保機的領導下逐漸強大,并于916年統一了契丹諸部,建立了大契丹國,而北遷的“三石烈”就在迭剌部及與其密切相關的族群系統內。
首先,北遷三石烈之溫納(斡納)阿剌部,即為迭剌六部之一。遼代的溫納(斡納)阿剌部,追本溯源,可上溯到阻午可汗二十部及唐大賀氏八部,理所當然是契丹貴族部落。
而“歐堇突呂部”,“突呂”即“突呂不”,是阻午可汗二十部與太祖二十部中實際存在的部族,同樣是契丹貴族部落。
乙斯勃(乙習本)部,這一部在唐代已出現,名為乙失活部,到遙輦氏時期為遙輦氏八部之一的乙室活部,而阿保機賴以立國的迭剌部即出自乙室活部。乙失活部沒有參加唐大賀氏部落聯盟。《舊唐書》《新唐書》分別記載的失活部、乙失活部,就是這個部落,它被設置為倌州。《新唐書》記載:“倌州,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以乙失活部落置,僑治范陽縣(今天津市薊縣)境”。
由于范陽在中原地區,乙室活部的社會發展水平較其他契丹族群更高,兼之其杰出領袖可突于的橫空出世,殺死李邵固,另行推舉屈列為部落聯盟長,以遙輦氏替代大賀氏,使乙室活部一枝獨秀。
后來,可突于被殺,但乙室活部的力量依然強大,涅里為可突于報了仇。涅里與可突于一樣,也是乙室活部的氏族貴族,是這個部落的有力繼承者。
可見,乙斯勃(乙習本)部,即遙輦八部的乙室活部、阻午可汗二十部中的乙實己部,是契丹族群古老而位尊的奴隸主貴族部落。
如此尊貴的“三石烈”人為何北上遷徙?這與遼初迭剌部激烈的內部斗爭有關。斗爭的焦點是:阿保機欲一家(耶律氏)獨大的君主專制,與迭剌部內部特別是阿保機的叔伯、兄弟等堅持的三年輪選、利益均沾的草原民主制水火不容,雙方矛盾不可調和,僅阿保機的“諸弟”前后就造反三次,斗爭之激烈由此可見一斑。
《遼史》記載:耶律曷魯(阿保機心腹重臣)在神冊三年即將病卒之際的奏文中說:“惟析迭剌部議未決,愿亟行之。”
阿保機即位八年后,處死對手耶律轄底,此人將被誅殺時的遺言中也這樣說:“迭剌部人眾勢強,故多為亂,宜分為二,以弱其勢。”
耶律轄底是因為對阿保機地位的提高感到不滿而企圖謀反。但作為新興的耶律氏的一員,對阿保機打破以氏族制度為基礎的舊勢力也曾全力協助。然而,實際上,耶律轄底還是與人多勢眾的舊勢力氣脈相通的。
分化、消解迭剌部內部反抗舊勢力的改革迫在眉睫。神冊初年(916年),阿保機就在醞釀實現這個計劃了。《遼史》記載:“天贊元年冬十月甲子,分迭刺部為二院”“天贊元年,以強大難制,析五石烈為五院,六爪為六院,各置夷離堇”。五院部、六院部就是在經歷了如此復雜的過程之后,才艱難形成的。
卓仁先生指出,對于具有雄才大略并一心想要皇位安穩的耶律阿保機來說,將“強大難制”的迭剌部分成兩院,并不是他的最終目的,他的最終目的是要在時空上分化迭剌部,以徹底免除政治上的威脅及后患。遺憾的是,他還沒有來得及實現他的愿望,便撒手人寰,永遠離開了他無限眷戀的江山。
好在他強有力的接任者——次子耶律德光(遼太宗),繼承了他的遺志,并在父皇死后的第13年,即會同二年(939年),將迭剌部的歐昆、乙習本、斡納阿剌三石烈遷往了遠離遼上京的“烏古之地”。耶律德光名義上是讓“三石烈”人到那里戍邊、屯墾耕種,為大遼開疆拓土并生產更多的糧食、農副產品,實則達到了分而治之、永久發配的終極目的。
北遷“契丹三石烈”的再度北遷
被遼太宗北遷(實為“北謫”)的“契丹三石烈”人,在今蒙古國境內的“烏古之地”生活多年后,其中一部分人又北遷了。“契丹北遷”衍生出兩條鄂嫩河(也稱斡難河):一條是位于今蒙古國東北部及俄羅斯境內的鄂嫩河(被達斡爾族人稱為大鄂嫩河);一條是位于俄羅斯境內黑龍江上游左岸的一條支流,也叫鄂嫩河(此河被達斡爾族叫做小鄂嫩河)。兩條同名不同域的鄂嫩河,相距近千里。
“契丹三石烈”人為何再次遷徙?達斡爾族學者卓仁先生表示,遼初遷往“烏古之地”屯墾、戍邊的部分契丹人,即在海拉爾河、克魯倫河、哈拉哈河流域從事農耕、畜牧活動的“三石烈”人,是這一地區最早從事農耕的人們。隨著生產、生活范圍的逐漸擴大,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又慢慢地向北遷移,“三石烈”中的“斡納阿剌石烈”后人,輾轉遷徙至(大)鄂嫩河東北約900華里外的黑龍江上游左岸,并將居住地附近的一條小河仍以石烈名的前兩個字“斡納”命名為鄂嫩河(即小鄂嫩河)。在此之前,此河名稱在史料中未發現有任何記載。
“斡納”“斡難”與“鄂嫩”為同音異譯,“斡納阿剌石烈”人為何要從大鄂嫩河地區遷往小鄂嫩河地區?對此,史書中沒有任何記錄。
此問題困擾了很多研究達斡爾族歷史的專家學者,卓仁先生經多年的深入分析及研究,認為此遷徙的原因大致有二:
一、蒙古部興起的原因:由于蒙古人的勃興,斡納阿剌石烈的人們怕卷入他們部族間的紛爭和戰火,為避兵燹而遠走他鄉,遷徙到了900華里外的小鄂嫩河地區定居。
二、遼國滅亡的原因:1125年遼國滅亡,居于松花江南岸的契丹屬國達盧古(也寫成達魯古),于遼國滅亡前10年(1115年)即被女真人完顏阿古達征服,“達盧古”是當時的人們對達古盧、達古爾、達呼爾的一種變讀,而“達盧古”是遼代達斡爾先人的主體。達盧古被女真征服后,女真人為防御日益強大的蒙古部侵擾,強行讓俘獲的各部族們挖筑邊壕(即今天的金邊壕),達斡爾先人的主體“達盧古”也被強迫去挖邊壕。挖完邊壕后,女真人繼續強迫這些達斡爾先人為其守邊,不得離開邊壕。達斡爾先人為女真人守邊約70年后,金代農安地區的契丹人耶律留哥舉行反金起義,率部眾投奔成吉思汗。他們在路經邊壕時殺死(或嚇跑、趕跑)了看守達斡爾先人的女真人。因不可考的原因,這些達斡爾先人并未同耶律留哥一起投奔成吉思汗,而是沿著嫩江向北遷徙,輾轉來到了額爾古納河、黑龍江上、中游流域定居,并形成了以“達盧古”(即達古爾、達呼爾)為主體,有不同部族加入的新的人們共同體——達斡爾族。生活在鄂嫩河地區的斡納阿剌石烈人,應是在這一時期遷入到黑龍江上游左岸小鄂嫩河地區并加入到達斡爾人群的共同體中的。因為都曾是遼國的屬民,且兩個部族在語言、文化風俗等方面相同或相近,也同是“亡國”之民,所以相互認同并結合在一起,是很自然的事情。
婉容或具契丹民族文化屬性
“三石烈”中的“斡納阿剌石烈”成為達斡爾共同體成員后,按達斡爾人的風俗習慣,將全體成員的姓氏冠以石烈名“斡納”,即“鄂嫩”,也稱為“鄂嫩哈勒”。從此,鄂嫩哈勒成為了達斡爾族大家庭的一名成員,也是歷史上達斡爾族十八大姓之一、今天的達斡爾族四大姓其中之一。
至于北遷“契丹三石烈”中的“歐堇突呂石烈”和“乙斯勃石烈”的去向,因無任何史料記載,亦無口傳故事流傳,所以今天已經很難考證了。或許他們早已加入了蒙古族中,成為了蒙古共同體的一個成員;或許他們遷徙到了更遠的地方定居,不為世人所知;也有可能他們與斡納阿剌石烈的人一樣,也加入了達斡爾族中,成為了達斡爾共同體的一個成員,只不過他們沒有像“斡納阿剌石烈”那樣,將石烈名當作氏族名,未被發現而已。
卓仁先生提示世人,在今天的達斡爾族中,確實存在契丹后人,達斡爾大姓之“鄂嫩”即是契丹人,至于源自另一大姓“郭布勒”的婉容是不是契丹人,就不好說了。不過,若從達斡爾族與生俱來的契丹文化屬性看,稱婉容皇后是契丹人,并不牽強。
清朝滅亡后,婉容遣散了身邊的宮女太監,并對他們語重心長地說:“清朝沒有了,將來會發生很多變化,你們別再跟著我了,應該去尋找自己的生活!”
這種談吐氣場與臨別贈語,挺有大遼范兒,真的很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