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吃面才是正經事
比起過去社交平臺上刷屏的咖啡館、甜品店,如今上海的打卡點走向了另一種風格。對“煙火氣”的追求,讓游客們涌進了老弄堂舊街巷,藏在上海街頭巷尾里的館子也就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
就像到長沙要排隊吃粉、到廣州要吃早茶一樣,在五步一面館的上海,不去排隊吃一碗正宗的蔥油拌面,來一份剛出爐的生煎包,怎么能算逛過上海的馬路?
紀錄片《煙火拾味》記錄的上海美食里,《面條》占了滿滿當當的一集。食客如潮的面館里,百年傳承秘方的燜蹄面、老上海人童年味道的蔥油拌面、已經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的功德林八寶辣醬面,還有過去張愛玲常常光顧的店里的云吞面,至今都吸引著本地人和外地游客。
上海面食可不止于面條,紀錄片還有一集《饅頭奇遇記》,開篇的時候就講了這座城市的居民對面食苛刻的追求:“創立于1851年的杏花樓,一年四季都有人排隊,外賣窗口每天都聚集著遠道而來,專門嘗一口饅頭香的挑剔顧客。”上海人把包子饅頭統稱為饅頭,不同餡料的包子,在上海就被稱作菜饅頭、肉饅頭、豆沙饅頭、小籠饅頭。
上海人對于面食的挑剔,也藏在饅頭制作的過程中,如何選料,如何做餡,面里放多少堿,用什么溫度發酵,如何讓饅頭有最松軟的口感,都是非常講究的。
在各類紀錄片以及現在社交平臺分享的熱潮中,面食慢慢成了這座城市的一個標簽。豐富的面條、面點種類,可以看出上海人對于面食的執念。而細數從這座城市發源,或者打響名聲的面條、面點,才會發現原來上海是真正的“南方面食之都”。
上海的碳水,五湖四海的滋味
所謂“川魯粵淮揚,閩浙湘本幫”,很多人知道滬上菜系叫“本幫菜”,卻未必細想過,“本幫”兩個字背后隱藏的特別意蘊——“本幫”即本地,但本幫菜卻恰恰是交匯融合的產物。
上海人熱衷的黃魚面、熏魚面、素雞面、大排面、燜肉面等等,背后總有蘇錫、杭紹、寧波口味的影子。滋味鮮香的蟹粉面,蘇南人想必不會陌生;濃油赤醬,不吝蔥姜的鱔糊面,又能讓杭州人找到拌面的影子。
起源于吳淞,融合江浙,開埠后全國名菜紛紛入滬,本幫菜天然帶有一種博采眾長、融會貫通的氣質。上海的碳水,從來是五湖四海的滋味。
上海的味蕾是念舊的。香港明星林憶蓮和上海的“阿娘面”就有過一段佳話,流傳甚廣。林憶蓮雖然是香港人,但祖籍寧波,父母是“滬二代”,所以上海話講得,上海面也吃得。林憶蓮有次來上海出差,和同事出門吃面。在思南路“泰和飲食店”,店主阿娘為同行數人做面,一碗雪菜肉絲面讓林憶蓮這個“滬三代”欲罷不能,念念不忘,多年后還把這段經歷寫在了自己的書中。
“上海個風,吹到西又吹到東”
海派的飲食文化歷史并不長,但它的豐富卻超出了許多菜系,上海的面食和城市一樣結合了中西、內陸和沿海、歷史和當代。所以,這里的面食中的每一種味道里都能找到上海,又不僅僅是上海。
四通八達的上海,隨著不同時代的主流,形成了如今海納百川的海派飲食文化,各地的風味在這里扎根,融合而成了現在的上海滋味。
上海的面更注重澆頭,而非面的形式,所以也總會看到關于“上海的面不算面”的調侃。中原五省和西北的面點,不同的形式都有命名,新疆拉條子、山西刀削面、陜西奤奤面……但上海的面都是用澆頭來命名的,比起面本身,更重視澆頭和湯里的鮮香,而比起北方扎實、大份的面點,上海的小籠包、蔥油餅既實在又精巧。可也恰是如此,這些精致的面食,已經不再局限于果腹的主食,同時也是小巧的零食,精致的佐茶點心。
作為咖啡之都,上海的咖啡店里總有各式各樣的甜品,國外知名的蛋糕店在進入中國時,也大多先入駐上海,還有哪座城市能比上海的蛋糕更豐富呢?除了本幫菜中和來自其他各個菜系的面食,西式的面點也在上海這片土地上扎根生長,不斷創新。上海總有辦法,將面團塑造成形態各異的美食。
到了上海,如果忙著打了一天的卡,或是在熙熙攘攘的南京西路逛累了,不妨走入弄堂小巷,坐下來吃一碗餛飩,來一份小籠饅頭,或者在街邊買一個蔥油餅邊走邊吃,感受上海的面食里熱氣騰騰的市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