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的外孫女自出生后她就抱了過來,像從別人家要了一個“寵物”一樣地抱過來養著。她是一位小學藝術老師,一位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就跟丈夫離婚的女人,一個離婚之后又相繼找了幾個男人的、但至今仍是單身的、快60歲的女人。
外孫女的到來讓她忽然之間有了激情,“我打算一直帶到孩子上大學,那時我70多歲,然后找一家養老院一去就得了!”從孩子會走,她就一邊上班,一邊把孩子帶在身邊。她有課時,孩子不可能自己待在辦公室,她就把孩子也一起帶進教室,學生畫畫,孩子就在教室里遛達著玩兒。孩子要睡午覺時,她就把兩張辦公椅往一起一拼,摟著孩子蜷縮在那個伸不開腿的“床”上。小女孩用一雙稚嫩白晰且胖乎乎的小手摟著同學那張布滿皺紋、發黃無光、滿臉雀斑的臉龐,看上去宛如一棵枯樹的枝干上長出了一個小小的嫩芽!有時,孩子睡醒時不住地哭鬧,她就一邊哄著一邊教古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還常常自豪地說:“我孫女會背好幾首古詩了。”
聊起孩子,她總是充滿了幸福感地說:“孩子的爺爺奶奶沒有什么文化,我姑娘讀書也不太好,姑爺也是沒有什么文化,我怕他們不會帶孩子,只有我能帶,生下來我就抱來了,我說,‘孩子不用你們管了,吃的、穿的、用的,我全包了!’”
她的同學給她起了個外號叫“大幸福”,只因她找第二任丈夫時常把“過得老幸福了”這句話掛在嘴邊,可沒過多久,倆人就分開了。有的同學說:“自己的日子都沒過明白,自己的孩子都沒教育明白,還幫人家帶孩子呢!”也有的同學問:“你這樣帶孩子,你女兒同意嗎?你親家愿意嗎?”“管他們愿意不愿意呢!他們能帶好嗎?!”她大聲反駁。
還真有效仿她的!上月,一個多年前離婚的同事的女兒結婚了,她說:“我告訴我女兒了,生倆孩子,‘給’我一個,我老的時候身邊咋也得有個跑腿的人!”我笑了,在她們眼里,孩子——爹媽愛情的結晶,成了隨時可以抱走的“寵物”!
我去年做班主任時,每次布置完課后作業,總有一個學生說“讓我姑幫我做”。我很納悶,孩子為什么不找媽媽呢?有一天,我在街上遇到孩子奶奶。我問她:“孩子為什么總是提起姑姑?”她有些難于啟齒地說:“我兒子離婚了,又找了一個,孩子就管她叫姑。”她接著說:“我有兩個孫女,兒子兒媳離婚時,我硬是要了一個過來……我就一個人,身邊咋也得有一個跑腿的啊!”
樓下的鄰居時常帶著孫子到我家看書。我知道她兒子兒媳在外地工作,也沒多想。有一天,她跟我閑聊時說:“這話我都沒跟別人說,兒子離婚了。兒媳要孩子我沒給,她要是再找一個,那孩子還能好好管啊!”"我每次上下樓時,總會聽見從她家屋子里傳出的祖孫兩人的爭吵聲,她大聲地訓斥著孫子:“你還說我是壞奶奶不?!還說不?!……”那孩子才6歲,有一次我逗他:“你跟你奶又為啥事兒吵架啊?”那個一笑眼睛就瞇成一條縫的胖小子撇著小嘴認真地說:“就為那么一點點小事兒就沒完!”“那你也不能跟你奶奶吵啊,要是你奶不帶你咋辦?”“不帶我?那我,我就離家出走!”我愣住了。他從不主動提起媽媽,一年也就能跟媽媽見一兩次。有一次,我教他寫字,我說寫“媽媽”吧,他搖搖頭,不作聲。
《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唱了多少年?媽媽對孩子的情感又怎么能是別的親情可以替代得了呢?
老話都說“隔輩親”,可“隔輩人”又會親在什么地方?奶奶執著于帶孫輩的時候,是否顧及到了孫輩離開母親時的那份母子之間與生俱來的情感呢?孩子在人生中最重要的童年階段,每天看不到媽媽的身影、聽不到媽媽的呼喚聲、吃不到媽媽做的飯菜,她或他能心理健康地成長嗎?
隔輩人,尤其是單身婦女,她們是不是在用帶孫輩的方式來填補內心的空缺呢?她們的這種生活方式,是否忽略了自己的兒女已為人父母這一現實呢?她們所謂的“善舉”,是否在有意無意之中剝奪了自己兒女作為父母本該擁有的親子權利、責任、義務呢?她們是否會認識到,在她帶孩子的同時,也剝奪了孫輩與父母之間本應該共度的、最美好的童年時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