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是充滿煩惱,還要隨時面對我們無法解決的一系列問題。問題和煩惱雖然永遠存在,但幾乎所有人都在努力,希望得到幫助和建議,希望解決問題。《5%的改變》是一本具有實用性質的心理學書籍,心理學家李松蔚在書里分享了幾十個具體案例,談論的是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比如對自我的不滿、原生家庭的痛苦、夫妻關系的煩惱、工作與生活的矛盾等。他的反饋充滿了共情與接納,他允許提問者“保持95%的不變,同時嘗試5%的新經驗”,簡短的回答背后是深刻的理論和嫻熟的技術。我們也可以在書中看到曾經的自己,或許是那個內向又孤獨的孩子,或許是那個強勢又專制的家長。心理學強調覺察和內省,你甚至可以把它當作一項心理體檢項目,偶爾對照一下數據指標,畢竟,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的心理醫生。
如何面對有些糟糕的生活?如何在絕望中重新燃起希望?這是小說《擺渡人》中少女迪倫的人生課題,也是作者想要與讀者一起討論的問題。單親女孩迪倫與母親總是無話可說,在學校里經常受到同學的捉弄,最好的朋友也因為轉學與她分開了,她決定去看望久未謀面的父親。火車發生交通事故,迪倫發現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她的眼前是一片荒原,還有一個似乎一直在等他的男孩崔斯坦。崔斯坦陪伴迪倫走過了從迷茫、失望、絕望,再到重燃希望的一段旅程……他們的旅程,是一段互相陪伴、互相救贖的過程,也是兩個人內心覺醒與成長的過程。
李舒之前至少寫過兩本關于民國的書,新書《從前的優雅》出版后,她在微信公眾號上發了一篇“廣告”,講她自己的一段“至暗時刻”——陪父親抗癌的故事。“我開始習慣于觀察醫院的各個角落,為了尋找任何有可能為她的電腦充電的插座,病房外的醫生臨時擺放用于和病人術前談話的桌子、麻醉室前的窗臺、手術室的墻邊、ICU室門鈴旁邊放花盆的臺子……”這本書中的23個故事中,有許多內容是她在醫院里完成的,她說在那段時間里,寫作成了她生命中至暗時刻里的光。李舒寫道:“這些故事中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歡樂,也有悲傷。但我想要傳遞的,是一種力量,一種度過生命至暗時刻的力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想沒有好壞,只有不同。”每個人度過至暗時刻的方式都不一樣。作者李舒以寫作的方式度過了自己的至暗時刻,她寫書中人的人生傳奇,也寫他們生命中的至暗時刻,比如書中人趙蘿蕤會守在廚房吃一口黃油面包……
人生總是需要一些溫暖的治愈瞬間,可以是來自陌生人的小小善意,也可以是全家人一起解決掉一個長久以來的負擔,更多的治愈瞬間是關于自己的,是那些雖然努力過但結果仍不盡如人意的釋然,是深夜痛哭過第二天仍打起精神全力以赴的勇氣。感謝作者們的真誠分享,也感謝讀者們的用心閱讀,感謝所有有關文字的溫暖治愈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