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嫦娥”攬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巡空……深空探索,如何確保航天器不迷失方向?靠的是慣性導航系統,而中國慣性導航這一尖端領域的奠基者就是陸元九,他是我國第一批航空系大學生,是世界上第一個慣性導航儀器學博士,是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求知若渴" "矢志報國
20世紀40年代中期,陸元九成為第一批赴美公費留學生。當時,在美國的中國人備受歧視,陸元九在去美國的輪船上就曾遭受無端的羞辱。但這并沒有讓他退縮,反而更堅定了他心中“學好科學救中國”的信念。
既然出了國,陸元九就想學習一些祖國沒有的“新東西”。那時候,慣性技術已經開始應用于航空和導彈領域,而在導航領域仍處于萌芽階段。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儀器學專業就是學習慣性導航的,這個專業難度大、概念新,美國學生都望而卻步。陸元九知難而進,選擇攻讀該專業。最后,學習這個專業的只有兩名學生,除了陸元九,另一名也是中國人。
求學三年間,除了宿舍和學校,陸元九幾乎不去其他地方。靠著扎實的研究功底和刻苦鉆研的勁,1949年,年僅29歲的他被麻省理工學院聘為副研究員、研究工程師。但更讓他興奮的是,大洋彼岸誕生了一個新中國。
開拓創新" "攻堅克難
求學之路異常艱辛,回國之路也是困難重重。那時,新中國還沒有與美國建立外交關系,陸元九在美國的研究又屬于軍事機密。為了回國,他先是退出科研小組,后又離開了實驗室,直至1956年,才踏上祖國的土地。
隨著“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響徹全國,陸元九投身到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的籌建工作中,在條件艱苦、經費有限、原始資料全無的情況下“白手起家”,開始了我國慣性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很快,他和同事組裝出我國第一個探空火箭儀器艙模型。
此后,陸元九在陀螺、慣性導航技術等領域不斷開拓創新。他身兼數職,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的同時還堅持撰寫專著。1964年,他的著作《陀螺及慣性導航原理(上冊)》出版,這是我國慣性技術方面最早的專著之一。在他的主持下,我國第一臺大型精密離心機誕生了。他提出的“回收衛星”概念為“兩彈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設作出了基礎性貢獻。
99分,這個成績如何?對大多數人而言,應該是非常優秀了。但對陸元九等航天人來說,卻是不及格!“上天產品,99分不及格,相當于0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還要評好壞。”陸元九如是說。
1996年,長征三號乙火箭發射失敗,原因不明。作為火箭所用的慣性器件的負責人,76歲的陸元九趕赴西昌。為了找出事故原因,陸元九幾乎廢寢忘食,經過他抽絲剝繭般地分析,最終在千絲萬縷的線索中查出了問題的關鍵。第二年,長征三號乙火箭順利升空。
由此,他寫下一句名言:“對實驗數據要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從而獲得所研制設備的實際性能和存在的問題;亦要認真對待實驗中出現的一切可疑現象,這可能蘊含著尚未被認識的內容。”這句名言至今在我國航天界廣為流傳。
名師點撥
陸元九在戰爭時代求學,在荊棘中拓荒,用汗水和青春幫助祖國實現了火箭升空、衛星環繞、飛船登月、踏足火星的壯麗夢想。他智獻航天,用青春譜寫航天之歌;他至情至性,用足跡引領科研創新。路漫漫其修遠兮,陸元九76歲還在為火箭發射失敗找原因,期頤之年仍對航天事業激情澎湃。作為青年一代,我們要如他一般嚴于律己、克服萬難、精益求精。
寫作時,可將人物案例作為論據使用,要抓住人物的主要事跡、精神品格進行概述,使用修辭手法或名言警句讓文章更加生動、出彩。在語言表達方面,建議多使用成語或四字短句,使文章內容更集中、緊湊。
——四川省江油中學" "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