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言: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某處偶遇某人,上前打招呼時,卻發現他根本不是你認識的那個人。見到某人,明明覺得他很眼熟,卻怎么也想不起他的名字。有人說這是“臉盲癥”,是這樣嗎?
真相:事實并非如此。
面孔失認癥
“臉盲”是面孔識別能力的缺失,患有“臉盲癥”的人,要么記不清楚人臉,要么記得清人臉,卻無法分辨他是誰。所以,“臉盲癥”還有個學術名稱:面孔失認癥。
幾乎每50人中就有1人患有面孔失認癥。面孔失認癥是一種面部識別能力的損傷,可能出現在腦損傷后,也可由發展變異造成。由遺傳或發展變異造成的面孔失認癥被稱為發展性面孔失認癥,由成年后的疾病或腦部創傷造成的面孔失認癥被稱為獲得性面孔失認癥。
超級認臉者
與“臉盲癥”患者相反,有一類人擁有非凡的辨識人臉的能力,能將大多數見過的人記住,擁有這種“超能力”的人被稱為“超級認臉者”。“超級認臉者”在人群中的占比為2%左右。
“超級認臉者”在識別面孔時,會分配更多的時間在觀察人的鼻子上,因為鼻子處于人臉中心的位置,有助于他們在辨別人臉時采用最佳結構化處理策略。而“臉盲癥”患者則不同,他們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在觀察對方的嘴巴上。
難以分辨的外國人
我們在看國外電影或接觸外國人時,常常覺得同種膚色的外國人長相都差不多,難以分辨。這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臉盲”,而是“異族效應”——人類辨識同種族群面孔的能力高于辨識異族族群面孔的能力。
“異族效應”在未滿6個月的嬰兒身上并不存在,他們可以精準辨識外國人的面孔,甚至分辨出長相不同的猴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嬰兒的面孔識別能力開始減弱,9個月大時,僅能認得出本國人的面孔了。準確分辨同族人的面孔有利于社交和生存,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便不再費力去分辨異族人的面孔了。
訓練識人能力
生活中,“臉盲”可能會帶來社交尷尬,在當前的醫療水平下,面孔失認癥很難痊愈。但人類的大腦是可塑的,面孔識別能力可以通過訓練不斷改善。
“臉盲癥”患者可以綜合聲音、衣著和走路姿勢等因素識人,還可以參考臉上的痣、說話的聲音等特征識人。對于“臉盲癥”患者來說,適當參與社交生活,反向塑造大腦的面孔識別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辟謠專家:唐義誠" "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進中心常務副主任
復核專家:許貴芳" "廊坊師范學院教育學院心理系講師
出品方:科學辟謠平臺(微信公眾號:Science_Facts)
(欄目編輯 周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