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沈陽北站前方的惠工廣場上,環島車輛很快匯入周圍分散開來的道路上,道路又很快消失在四周鱗次櫛比的樓群中。我所尋訪的建筑是位于惠工廣場西南七點鐘方向的惠工街92號,一座擁有近百年歷史的老建筑。建筑兩側的馬路上接連駛過最新款的電動汽車,這是現代工業最具標志性的產物之一,而這座老建筑本身也是一個標志,它既是沈陽現代化進程的生發地與見證者,也記錄了一段民族工業精英在百年前踐行實業報國理念的往事。
沈陽民族工業的起點之一:
杜重遠和他的現代化工廠
時間回到一百年前。1922年,一個24歲的年輕人奔走在奉天(沈陽)城內,多方籌措資金,尋找辦公地點和辦廠地點。他有一個夢想,要創立中國人自己的陶瓷工廠。這是一項“切實的救國工作”。在此之前,日商已經在東北建了100多家窯業工廠,壟斷了東北瓷器的生產與市場。
這個年輕人叫杜重遠,剛從日本留學歸來。杜重遠原名杜乾學,1898年出生于吉林省懷德縣一個農民家庭,小學畢業后考取了奉天省立兩級師范學校附屬中學。1917年,杜重遠考取官費留學日本,學習陶瓷制造專業。
1922年冬,杜重遠學成回國。當時,東北人民反日運動高漲,大批有識之士積極提倡國貨,抵制日貨,社會上出現了興辦實業潮。以張志良(字惠霖)為代表的一批民族工業精英在這一時期創辦了“惠臨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八王寺汽水啤酒醬油股份有限公司”等民族工業企業。
為實現建廠的目標,杜重遠投親訪友,多方募集資金。在師友的引薦下,他結識了張志良。在日本留學時,杜重遠和張志良的兒子相識。張志良略知他的為人,答應幫助籌款。不久,張志良等人為杜重遠籌集股金10萬元。1923年春,杜重遠用第一期資本在奉天城北小二臺子購地建廠,命名為“肇新窯業公司”。“肇新”,即新的開始,最早見于宋蘇軾《皇帝達太皇太后賀大遼皇帝正旦書》:“歲律肇新,鄰歡載講。恭被慈闈之誨,遠通慶幣之誠。”杜重遠以“肇新”為自己所創辦的企業命名,不難看出他想開創中國民族工業新局面的理想和抱負。
因資金有限,建廠初期,杜重遠先以投資較小、技術含量低的磚瓦做起。剛開始,肇新窯業只有一座燒青磚的窯,每年可生產青磚7萬多塊、小青瓦5萬多塊,銷路和口碑都不錯,但利潤微薄。1924年,杜重遠建了一座燒紅磚的窯。當時人們認為青磚更堅固,社會流行用青磚而不用紅磚,肇新窯業生產的120余萬塊紅磚全部積壓。恰巧趕上東北大學建筑校舍,杜重遠積極聯系,把積壓的紅磚全部銷出,不但解了燃眉之急,而且改變了建筑界人士以為紅磚不如青磚堅固耐久的偏見。
沈陽張氏帥府中的主要建筑用料可以佐證沈陽上世紀20年代建筑材料由青磚到紅磚的過渡。大青樓、小青樓是張氏帥府的早期建筑,小青樓建成于1918年,大青樓建成于1922年,兩所建筑因用青磚建成,所以才有“青樓”的稱謂;張氏帥府后期建成的西院紅樓群和趙一荻故居(趙四小姐樓)則以紅磚為外墻。
肇新窯業的磚瓦產品銷量大增,也借助于當時沈陽建設奉海鐵路、兵工廠、東北大學等,肇新窯業公司的磚瓦大量用于這些建筑。杜重遠將肇新窯業打造成了東北的第一座機制窯廠,打破了日本人獨占東北新式磚瓦市場的局面,他本人也被選為沈陽市商會副會長,成為東北工商界的著名人士。
1927年,杜重遠募股擴建工廠,購買設備,組建制坯、繪釉等車間,肇新窯業開始采用新法燒制陶瓷產品。到了1930年,肇新窯業可以生產出20多個花色品種的瓷器,年產瓷器達800余萬件,一度超過陶都景德鎮,成為中國北方最知名的陶瓷企業。肇新窯業生產的產品多以杯、碗、盤等生活必需品為主,也少量生產一些紀念性的杯盤。沈陽博物館“近代風云”展廳中展示了肇新窯業生產的青花瓷盤、肇新窯業公司全景瓷盤以及肇新窯業制奉天八王寺汽水醬油公司瓷盤。
杜重遠的經營手法靈活,據說他曾拿出大量瓷器免費送給市民使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起國貨,日貨受到沖擊。日商不甘心失去市場,采用降價傾銷的方式與肇新窯業爭奪市場。雙方拼到價格戰階段,肇新窯業出現虧本。經杜重遠積極活動,奉天省政府批準其免繳營業稅5年。由于肇新窯業生產的瓷器迅速占領東北市場,打破了日瓷在我國東北的壟斷局面,漸漸取代了市場上的日貨,日資在大連開設的大華瓷廠因此銷量銳減,最后不得不轉產制造耐火磚。
歷經百年風雨:
一座辦公樓和它見證的歷史
肇新窯業公司辦公樓始建于上世紀20年代,是座3層老建筑,早年民間稱之為“杜公館”。辦公樓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整座樓坐北朝南,呈V字形,其風格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洋式門臉”加“中式后庭”。從外觀看,全樓是灰藍色與白色線條搭配,正面3層,兩翼2層。正門屬歐式風格,后庭則是中式建筑。從前面看,小樓原有的門柱頂端飾有“愛奧尼”柱頭,二樓兩側窗外飾有葫蘆瓶欄桿,正中三樓原本有塔樓,后經過一場火災被燒毀,現塔樓的位置是后來建的亭式塔尖,突出了中央樓體的高聳感;若從小樓后面看,又是濃郁的中國古典風格,兩翼樓體上原飾有木柵欄和雕花鏤空欄桿。
這座辦公樓見證了杜重遠創業初期的篳路藍縷,也見證了他在企業蒸蒸日上時的躊躇滿志。杜重遠把日本陶瓷從東北市場上趕了出去,又身為奉天商會會長兼任奉天窯業工會會長,日本侵略者自然對他十分痛恨。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寇多次派人到工廠和辦公樓搜捕杜重遠,所幸他當時不在奉天而幸免于難。
“九一八”事變后,肇新窯業公司辦公樓一度成為日本控制下的“偽系署”辦公樓,直到日本投降被收回。由于“杜公館”的位置靠近當時的交通樞紐沈陽老北站,邊防軍二連曾駐扎在此,保衛這附近的鐵路運輸安全。
幾十年來,“杜公館”曾經做過廠房、倉庫、臨時商店,甚至還差點變成飯店、茶樓,也曾經因為年久失修險些坍塌,能比較完好地保存下來確實不易。“杜公館”被振動器廠用做倉庫時因為無人看管已經破敗不堪,大門、窗戶和地板都已經破損。從破損的地板可以看到“杜公館”下面有很深的地下室,據說后來因為功能問題被填平。
肇新窯業辦公樓舊址臨近沈陽地鐵二號線金融中心站,據說修建地鐵初期曾有拆除的計劃,因有歷史淵源,用地部門在辦公樓舊址東南方向的奉天街與天后宮路路口建了一座外形大小相同的樓房,但換位新建的做法受到文物保護學者和民間人士的反對,拆除失敗,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建筑才得以保留,并形成了現在兩側開路的島狀局面。舊址維修后,列為市級不可移動建筑。2021年3月,肇新窯業辦公樓舊址被遼寧省文物局確定為遼寧省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不但摧毀了杜重遠辛苦創建的事業,而且也擊碎了他曾經抱有的“實業救國”夢想。他只身流亡關內,投入到抗日救亡斗爭中。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在北平參加了“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被選為執行委員兼宣傳部長,走遍華北各地,到處講演,鼓勵抗日。后來,他來到上海,結識了鄒韜奮、沈鈞儒、胡愈之等革命知識分子,形勢的發展把他推到了文化斗爭的第一線。
當時,鄒韜奮在上海創辦《生活》周刊,宣傳抗日救國,不但在上海,而且在全國都有很大的影響。1933年底,國民黨反動政府借口該刊支持福建的反蔣斗爭,將《生活》周刊查封,鄒韜奮被迫流亡國外。杜重遠認為抗日斗爭不能失去這一陣地,決定接辦《生活》周刊。他利用自己同國民黨上層的關系,在兩個月內辦好了各種手續,于1934年2月正式創辦了《新生》周刊。
1935年5月,《新生》周刊刊載了一篇《閑話皇帝》的短文,日本領館利用此文大做文章,脅迫當時的上海市長立即封閉《新生》周刊,“嚴懲”編者和作者。在審判中,杜重遠嚴詞責問愛國何罪。最后《新生》周刊被勒令停刊,杜重遠被判處一年零兩個月徒刑。國民黨反動政府對日本的奴顏卑膝和杜重遠的剛正不阿、大義凜然,形成了鮮明對照,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廣大學生和市民群眾群情激憤,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抗議示威游行,把上海乃至全國人民的抗日斗爭推向一個新的高潮。杜重遠還接受當時江西省省長熊式輝的邀請,任江西陶業管理局局長,重整式微的景德鎮陶瓷產業并一度形成中興局面。
杜重遠是張學良十分敬重的幕僚和摯友。早在“九一八”事變前,杜重遠就曾做過張學良的秘書,他幫助張學良組織“東北國民外交協會”,是張學良外交工作上的得力助手。流亡到關內以后,杜重遠又是張學良在北平成立的智囊核心組成員之一。這個小組專門在重大問題上給張學良出謀劃策。1936年秋,杜重遠赴西安做張學良的工作,堅定其聯共抗日決心,幫助促成西安事變。1939年1月,杜重遠受周恩來委托赴新疆開展工作,1943年被新疆軍閥盛世才秘密殺害。
百年窯址重現:
一家工廠和它的前世今生
肇新窯業公司,是沈陽城市近代化過程中極具代表性的工業文明的成果。杜重遠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現代陶瓷工廠,創造了中國陶瓷史上輝煌的一頁,而見證肇新窯業這輝煌一頁的,除了肇新窯業辦公樓,還有一處位于沈陽市大東區二臺子地區的肇新工廠。此前人們一直以為該工廠已經不存在,直到2018年春天,相關人士又找到并確認了位于今天沈陽市大東區沈鐵路39號的肇新窯業工廠舊址和相關窯址。
經過近百年歷史風云,肇新窯業工廠航拍圖和當年肇新窯業生產的青花瓷盤上的工廠全景圖幾無二致。廠房用的全是與民國時期所建東北大學教學樓同樣的肇新窯業機制紅磚,高高舉架、尖頂、紅磚墻體的老廠房顯露出歲月的痕跡。
“九一八”事變后,肇新窯業公司被日本人掠奪,變成實為日本操縱的“合資”企業。1945年抗戰勝利后,國民黨政府沒收了公司中的日偽股份,由東北生產管理局管轄。時值經濟凋謝,市場蕭條,公司生產時斷時續,乃至停工。1948年11月沈陽解放后,肇新窯業公司很快恢復了生產,不久,實現公私合營。1966年,肇新窯業更名為沈陽日用陶瓷廠,直到上世紀80年代停產。相當長的時間里,沈陽陶瓷廠生產建筑用陶瓷,肇新窯業則生產日用陶瓷,兩家工廠分工明確,都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目前,肇新窯業工廠舊址和相關窯址建筑群已被列入沈陽市第五批歷史建筑名錄。相關部門表示,未來肇新窯業工廠舊址和相關窯址將做成一個類似于景德鎮“陶溪川”一樣的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園。而肇新窯業辦公樓現在正在進行整體修繕和裝修,將作為肇新窯業博物館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