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禧太后一段鮮為人知的戀情,居然在縣志上有記載!她的這位情人有名有姓,是大名鼎鼎的大清忠親王僧格林沁的長孫那爾蘇。那爾蘇死后葬于今隸屬沈陽市的康平縣添壽莊,此人無功而追封親王(誠慎親王),他與慈禧太后的關系由此可見一斑。
《康平縣志》揭開慈禧與那爾蘇的“秘密”
那爾蘇陵園位于康平縣柳樹屯鄉(xiāng)糖房村添壽莊東,是清代蒙古誠慎親王陵園。那爾蘇陵園建于清代晚期,始建于1887年,1890年建成,原名孝節(jié)陵,俗稱后陵。1990年,康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10月27日,沈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那爾蘇陵園建在崗地上,三面環(huán)山崗,南面開闊平坦,南北長112.5米,東西寬53米,面積5962.5平方米。陵園原有東西偏殿各6間、過殿3間、陵墻等建筑,現存過殿、陵墻等,過殿已改為平房,陵墻大部分磚瓦脫離,能夠看清東西偏殿的基礎痕跡。那爾蘇陵園內外原有古松150多棵,現僅存21棵。陵墓于1947年被掘毀,出土過很多珍貴文物,當時全部賣掉。
那爾蘇陵園墻高3米,保存較好,有古松掩映,為康平縣內僅存的一座清代的蒙古王公陵園,對研究蒙古科爾沁部的家族、支系及歷史均有重要意義。
那爾蘇出身顯貴,他是晚清王爺僧格林沁的長孫,父親也貴為親王,但關于他本人的事跡在《清史稿》中卻無片言只語;那爾蘇是被父親逼迫吞金自殺的,但上報朝廷時說的卻是“暴病而亡”;那爾蘇生前未創(chuàng)建任何功業(yè),據傳僅以王室子孫身份當過宮廷侍衛(wèi),但死后卻被追封為“親王”……解答上述蹊蹺謎團,《康平縣志》中的一句話揭開了此懸案的神秘一角:那爾蘇與慈禧太后有“曖昧之情”。
那爾蘇是怎樣成為位高權重的慈禧太后“身邊人”的?在添壽莊生活了大半輩子的白樹常老人講,祖輩傳下的說法是,那爾蘇有一次隨同父親伯彥訥謨祜拜見慈禧太后,伯彥訥謨祜俯身下拜,那爾蘇出于好奇抬頭看了太后一眼,這一“越禮”行為不僅未給那爾蘇帶來禍殃,反而討得慈禧歡心,慈禧一眼就相中了那爾蘇,將他留在自己身邊。那爾蘇長相如何?白樹常用四字概括:“一表人才!”在柳樹屯鄉(xiāng)工作多年的老楊夸贊道:“那爾蘇人若長得不漂亮,慈禧太后怎么會看得上?用現在的話講,那爾蘇長得相當有‘男人味’?!?/p>
嘮那爾蘇與慈禧太后間的私情,添壽莊從小孩到老人都會給您講述這樣一個故事:慈禧身居深宮,想見那爾蘇一面不容易,為避免橫生是非,那爾蘇藏在由郊外往皇宮運水的水車車底,車底有個足可藏人的大匣子,就這樣,神不知鬼不覺地每日進宮與慈禧幽會。
有人對此做過調查,給出的具體情節(jié)是這樣的:為使那爾蘇進宮方便,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一丁卯,慈禧太后發(fā)出懿旨,任命科爾沁那爾蘇貝勒為“內大臣”。但將那爾蘇帶進后宮,仍要費盡周折,因為清廷有嚴格規(guī)定,除太監(jiān)、宮女外,其他人一律嚴禁進入后宮。無奈之下,慈禧太后只好對太監(jiān)李蓮英說:“我很喜歡那爾蘇這孩子。你如果能想出一個妙法,把那爾蘇經常帶到我這里來侍奉我、陪著我,我絕不會虧待你。”于是,李蓮英想出一條妙計。
清廷規(guī)定:皇帝飲水,必須每天從西郊玉泉山運來,由御膳房太監(jiān)帶著侍衛(wèi),趕著一輛毛驢車,上插一面黃旗,午前出去,午后拉回。李蓮英對慈禧太后說:“我們自己運水,就能把那爾蘇帶進來?!贝褥笳f:“那不同樣讓別人看見嗎?”李蓮英說:“我命人打個雙格大水箱,一邊裝水,一邊裝那爾蘇,車上也插小黃旗,哪個人敢問!”慈禧太后又說:“自己另運水,別人不懷疑嗎?”李蓮英說:“可借口說,御膳房用毛驢車拉水不吉利,所以我們自己運水。”
第二天,慈禧太后裝病,光緒皇帝和各王公大臣都去問安。慈禧太后說:“我不能飲用不干凈水。聽說御膳房用毛驢車運水,既不吉利,又不干凈。今后,我派自己的太監(jiān)運水?!蓖豕蟪紓兾ㄎǚQ諾。從此,慈禧太后的太監(jiān)們每天推車運水,水箱內藏匿著那爾蘇。慈禧太后與那爾蘇尋歡作樂。
那爾蘇如何成了貝勒銜侍衛(wèi)
天長日久,紫禁城內的侍衛(wèi)們背地里議論紛紛,伯王府內也發(fā)現,那爾蘇經常夜不歸宿。一天,伯王的福晉對伯王說,那爾蘇經常不在家住,那爾蘇的三房妻室也證實了這一情況。伯王懷疑那爾蘇年輕,是否在北京城里吃喝嫖賭?
一天,伯王把兒子那爾蘇叫到身前,追問他經常不在家住宿的原因。那爾蘇不敢吐露真情,只得搪塞說:“為了防賊,乾清門侍衛(wèi)不敢離開崗位。”伯王是領侍衛(wèi)內大臣,知道內情,便問:“侍衛(wèi)們不是輪班嗎?”那爾蘇說:“我是貝勒銜侍衛(wèi),比別的侍衛(wèi)責任更重,我應該多負責任?!辈跽J為此話有理,便不再追問。
又過一段時間,朝廷內外輿論愈發(fā)沸揚。這時,慈禧太后竟然白天也不讓那爾蘇回府。一些和伯王有交情的王公們,將這一情況反映給伯王。當時,伯王擔任北京城九門提督、領侍衛(wèi)內大臣、御前大臣等數十個職務,位高權重,京城曾流傳“伯半朝”之稱呼。伯王得知那爾蘇與慈禧太后“有染”的消息后,有如五雷轟頂!因為此事一旦敗露,慈禧太后定會誅滅他家九族,他們祖祖輩輩為朝廷立下的汗馬功勞,必將毀于一旦。
那爾蘇與慈禧太后間的關系究竟“曖昧”到何種地步?白樹常老人說,有一天,慈禧與那爾蘇喝酒,那爾蘇的父親伯彥訥謨祜此時負責管理三宮六院的日常事務,恰巧經過慈禧太后的寢宮,那爾蘇大驚,欲上前叩拜,但被慈禧阻止,說“有我在,你不必如此!”為弄清真相,以查皇宮內防衛(wèi)狀況為名,伯王到各殿巡視,并趁此機會向慈禧太后請安。當時,慈禧太后正與那爾蘇對坐飲茶。聽到太監(jiān)稟報后,慈禧太后無奈,只得讓伯王進宮請安。那爾蘇要躲避,慈禧太后不準。伯王跪著請安時,看到了兒子那爾蘇,坐實了外界風傳。真是不見不知道,一見嚇一跳,伯王面無人色,嚇得頂梁骨走了真魂!
那爾蘇出宮而死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那爾蘇與慈禧太后間的感情持續(xù)升溫且欲罷不能,那爾蘇的父親伯彥訥謨祜驚恐至極,擔心此事一旦被捅破,必將在朝野掀起軒然大波,家族將慘遭滅門大禍。為避免出現這一可怕后果,伯彥訥謨祜請求慈禧太后允許自己帶那爾蘇回家,已經離不開那爾蘇的慈禧太后拒不放人。后來,伯彥訥謨祜想出一理由,說要帶那爾蘇回鄉(xiāng)祭祖,慈禧太后也不好強攔,就準了那爾蘇幾天假,沒想到,那爾蘇竟一去不返,慈禧太后自此與那爾蘇永絕!白樹常老人感嘆說:“那爾蘇的父親也是王爺,他擔心自己兒子與太后的私情早晚會被發(fā)現,如果李鴻章這些朝廷重臣彈劾他,后果將不堪設想,所以他必須帶走那爾蘇!”
1890年正月的一天,那爾蘇回到王府。伯王責怪兒子那爾蘇,并陳述“伴君如伴虎”的利害。那爾蘇哭訴自己是身不由己,被逼無奈,伯王也明白,此事不能都怨那爾蘇。伯王回到科爾沁左翼后旗后,與家人商定:誅滅那爾蘇,以保全家族。那爾蘇也同意,任憑父王發(fā)落,以死挽救家族。隨即,那爾蘇提出三個要求:一是兒子阿穆爾靈圭年幼,要好好撫養(yǎng)他成人;二是死后能否埋在祖墳內;三是死前娛樂一番,在祖籍科爾沁草原上,打三次大圍。伯王當即允諾。那爾蘇的兩個弟弟溫都蘇、博迪蘇都在場。伯王對那爾蘇說:“我死后,你兒子阿穆爾靈圭承襲我的王位;我兒那爾蘇遵父命而死,理應葬入祖墳;我死后,埋在你墳不遠的蓮花崗,相距十二里,咱們爺倆永遠在一起?!?/p>
清明節(jié)前三天,伯王率領三個兒子,用馬車拉著牛羊祭品,首先到公主陵、僧王陵(均在今法庫縣境內)掃墓祭祖,然后到岱王陵祭祀。之后,伯王親自折斷手上的金鎦子,讓那爾蘇吞金自殺。
那爾蘇死后,伯王立即派人上報朝廷,慈禧太后聽到那爾蘇的死訊,回到內宮連哭帶嚎大罵伯王。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朝廷命:貝勒帶騎領侍衛(wèi)十員,往奠故科爾沁貝勒那爾蘇茶酒,賞恤如例,子阿穆爾靈圭襲爵,那爾蘇謚曰“誠慎”。
為讓朝廷大臣解除懷疑,伯王讓他們驗看了那爾蘇尸體,大臣們既沒發(fā)現刀傷,又沒看出中毒跡象,只得同意入棺埋葬,然后回京向慈禧太后復命。按照伯王吩咐,科爾沁左翼后旗王府修建了這座陵園。由于那爾蘇遵照父親旨意而死,所以該陵園名為“孝節(jié)陵”,百姓俗稱“孝家陵”“孝子陵”。
白樹常老人說,那爾蘇出宮后的命運十分凄慘。伯彥訥謨祜將那爾蘇帶到今法庫公主陵(現名鋼鐵村),讓他盡情玩樂三天,之后將他帶到祖父靈前,命他吞金自殺!那爾蘇深知自己死罪難逃,眼望父親,遲遲不愿自盡。添壽莊老一輩人講,當時伯彥訥謨祜給那爾蘇一條繩子和一塊金子,讓那爾蘇自己選擇死法,或上吊或吞金,還有人說,老王爺給那爾蘇一杯金汁,他喝下去就死了。
那爾蘇墓和父王的莫名之亡
1947年,那爾蘇的墓被挖開,人們發(fā)現那爾蘇的尸身已經爛成一把骨頭,首級已與身體分離,“但與他合葬的三太太的尸體卻保存完好,尸體一點沒爛,皮膚還有彈性,挖出來的時候,感覺她就像在睡覺一樣?!卑讟涑Uf,挖墓那幾天他在現場,如今回憶當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伯彥訥謨祜逼兒自殺,知道必然得罪慈禧,因此上報朝廷那爾蘇的死訊時,謊稱那爾蘇死于“暴疾”。聽到這一噩耗后,慈禧悲痛欲絕,她根本不相信年紀輕輕、身體健康的那爾蘇會平白無故暴死?為查明真相,她還專門派人查驗了那爾蘇尸身,并開始懷疑伯彥訥謨祜暗地搗鬼。
慈禧對那爾蘇大加追封與賞賜。從未建功立業(yè)的那爾蘇死后竟被破格提升為親王,名號為“誠慎親王”。慈禧還賞賜了大量寶物,其中有當時可稱之為“稀罕物”的金殼懷表與照相機。
那爾蘇的墓被盜了好幾回,有個盜墓賊事后講,那爾蘇嘴里塞滿“夜明珠”,從嘴一直塞到耳根子。夜明珠是稀世之寶,從古到今也沒發(fā)現幾顆,連它的替代品“魚眼石”都價值不菲,用這些名貴的珠寶作為那爾蘇的隨葬品,大概也只有慈禧太后這樣身份的人才拿得出、賞得起。
除封王厚賞外,慈禧太后還指派金、馬、富、白四戶人家作為那爾蘇陵園的守陵人。添壽莊以前不叫這個名字,此地守陵人的壽命都不長,平均沒有活過60歲的,為添富增壽,改名“添壽莊”,最后一位守陵人叫富廣和。
誠慎親王那爾蘇陵園,初名“孝節(jié)陵”,后稱“孝家陵”,當地人稱之為“后陵”。除這一陵寢外,那爾蘇的兒子阿穆爾靈圭(俗稱阿王),死后葬于該陵西側橡樹處。
那爾蘇陵園前院有東西偏殿各六間,分三間拾級修建,正殿三間。殿房原來為單檐歇山式構造,今已改為土平房屋頂。正殿兩側連接陵院磚墻,有左右側門、水道。青磚砌筑陵墻,白灰抹面,涂赭紅色,墻頂由三角形蓮花紋瓦當滴水及圓狀獸面瓦構成墻檐,斜起瓦壟,高脊瓴青瓦覆蓋。從正殿入陵園,可見三間祭殿墻基,陵園北端有半環(huán)狀土棱,俗稱“椅子圈”。
白樹常老人講,他小時候,這個陵園蒼松挺拔、綠蔭遮天,松影掩映著高大紅墻,顯得格外古雅壯麗。“那時候這里老漂亮了!”望著園內所剩不多的幾株古松,白樹常感嘆道。即便不及當年,稍加觀察,依然能感受到那爾蘇陵園當年的堂皇壯麗。正殿內的檁子居然有一人合抱之粗,壁頂所刻的精美“盤龍圖案”雖已褪色,依然清晰可見。草叢中,散落著幾塊斷碑,其中一塊石碑刻有“誠慎親王第一側室白氏之墓”的字樣。
我們今天看到的慈禧留下的照片都是她六七十歲時的影像,即便以今日的審美視角看,晚年的慈禧依舊可以稱之為端莊。美國女畫家凱瑟琳·卡爾曾與慈禧太后相處9個月,她在《慈禧寫照記》中曾這樣寫道:“慈禧太后身體各部分極為相稱,美麗的面容與其柔嫩修美的手,苗條的身材和烏黑光亮的頭發(fā),和諧地組合在一起。她耳輪平整,牙齒潔白得如同編貝,嫣然一笑,姿態(tài)橫生,令人自然欣悅,我怎么也不敢相信她已享六十九歲的大壽,平心揣測,當為一位四十歲的美麗中年婦女而已。”慈禧自稱:“入宮后,宮人以我為美,咸妒我,但皆為我所制?!?/p>
那爾蘇死于1890年,死時也就二十來歲,那時慈禧55歲,風韻猶存。那爾蘇死后一年,逼他吞金而亡的父王伯彥訥謨祜即莫名其妙地去世,野史中說是被慈禧所毒殺,慈禧以這種方式為自己的情人那爾蘇報了“仇”!
客觀而言,慈禧太后雖享盡榮華富貴,但作為女人,她青年喪夫、中年喪子,個人的情感世界是很凄涼的。她工于心計、擅長權謀,殺肅順、滅珍妃、囚光緒、斬譚嗣同,眼都不眨,但這位在政治舞臺上以冷血著稱的鐵腕女人其悲凄的心境從中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