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你被“亂花錢”了嗎?
說到財商教育,我媽應該會果斷把我劃分為典型失敗案例。
具體是怎么失敗的呢?
她老人家最最痛心疾首的就在于,因為自己小時候過得很辛苦,出于補償的心理,就總想著讓我吃好一點穿好一點,沒有從小就跟我灌輸“金錢來之不易”的道理。
以至于我后來,養成了一身大手大腳的頑固性毛病,再想教育,已經來不及。
有一次,在樓下的兒童游樂區,她和另外幾個同齡人在閑聊,主題大概是比比看,誰家的小輩最能亂花錢。
我家小外孫女,兩歲不到,她爸媽帶著她有空就到處跑,你說這么大,能記住個啥?花那冤枉錢干嘛?
是啊,我女兒啊,牙刷都要買成電動的,還非要給我換。我不干,手動的不是也刷得好著么,怎么就不能用了?
可不嗎?我跟他們說每月工資不能全想著花。他們說用花唄,這月買,下月還,完全不占用現金。你聽聽,還借錢花上了,日子是這么過的嗎?
你瞧,原來家家都有一個財商教育的失敗案例,還一個更比一個觸目驚心。
成功的財商教育,難道就只是不亂花錢而已?
不過也有特例。
二姨家的表姐,就是我媽經常拿來教育我的典型。
跟我媽不一樣的是,二姨真正做到了“財商教育”從娃娃抓起——從小表姐受到的最多教導,除了好好學習,就是父母掙錢不容易,小孩子要懂事,跟別人不比吃穿,比學習。
表姐也如二姨所愿,長成了長輩心目中最懂事的模樣——家里讓穿親戚給的舊衣服,絕不會鬧情緒;不會因為別人有了什么好玩意,就跟爸媽要東要西;錢從來不會亂花一分,不是學校統一要交的,絕不會回家跟父母問。
表姐除了懂事以外,還有一個怪癖,那就是所有買回來的新東西,都要先收起來,過一兩個月了再用,簡稱“破新”。小時候是橡皮鉛筆,長大了是單車、相機、呢子大衣。
我問她為什么,她說自己習慣了用舊東西,新的總是舍不得。我聽了覺得好笑,就故意搞破壞,給她“人工破新”。
說來也奇怪,新東西弄臟一點,弄舊一點,甚至弄破一點,她從來都不生氣。不僅不生氣,還一副坦然下來的樣子,開始踏踏實實地拿出來用。
小時候我問我媽,她說表姐是愛惜東西。后來我越來越覺得,表姐好像不大愛惜自己。
真正的精明,才不是簡單的克制自己
我媽和我二姨從來都不知道,因為她們所謂成功的財商教育,表姐付出過什么東西。大學的畢業旅行她沒去,因為不好意思問家里。舍不得買兩套好一點的職業裝,去面試總是欠一點底氣。
剛工作的頭一年,想著去提高—下口語,打聽了一年的課程要兩萬多,刷完卡錢包就全空了,沒有應急的錢那怎么行?
我就跟她說,可以找父母支援,可以找朋友借點錢,實在覺得不好開口,還可以用信用卡過渡一下。她死活不聽,非要等自己攢夠錢了再報名。
結果就這樣錯過了公司外派出國的最佳時機。
這樣的人與錢之間的關系,未免有些扭曲——把錢看得太重,又把自己看得太輕。
真正的精明是把關注點放在“我”身上,錢只是工具,錢只是途徑,最大的始終是我自己。
這才是真正成功的財商教育。
讓人欣慰的是,在市場經濟日益發達、移動支付日益便捷、信用支付日益普遍化的現在,這樣去想、也這樣去做的年輕人也是越來越多。他們更理性,他們更松弛,他們更開放,他們在放縱與匱乏這兩個極端之間,穩定而靈活地保有了他們自己。由此甚至出現了一個新興群體,名叫“寶唄青年”。
是的,“余額寶”的“寶”、“花唄”的“唄”。顧名思義,就是指那些一邊用花唄,一邊把不被占用的資金轉入余額寶,以此來賺取額外收益的年輕人。
公司剛畢業的小姑娘,利用分期就給自己報了一個好幾萬的外教英文口語班,沒有太多壓力,還能不斷加強能力,自我增值。
所以你看,上一代人強調的“省著點,不要亂花錢”,是不是也能在“寶唄青年”的身上,看到更多實際的落腳點?
這一代年輕人該花的時候就坦然地去花,該省的時候就坦然地去省,該賺的時候就坦然地去賺。這是一種更健康的與金錢之間的關系,也是一種更開放的和世界之間的關系。
這樣的不卑不亢,或許才是財商教育更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