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沈陽市新冠疫情突發,眾多醫護人員、社區工作者、志愿者逆行出發,為我們筑牢抗疫防線。大東區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員楊留留犧牲小家、保護大家,在封(管)控區當了整整一個月的“大白”,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隨時隨地對居民進行心理疏導。脫下“大白服”的她還是一位專業的心理工作者,在線為受疫情影響的師生上網課、做心理輔導,并形成心理輔導工具包分享給其他同行。
“大白”爸爸 我想支撐起孩子心中的信念
家住沈陽市于洪區龍逸花園的陳子一 ,是沈陽市體育局的一位普通公務員,37歲的他還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今年3月中旬,新冠病毒突襲沈陽時,他是第一個到局里報到要求擔當執勤志愿者、承擔社區防控工作的。
其實,當時陳子一家里的情況非常需要他留在家中。陳子一的愛人谷鶴童是法庫縣依牛堡鎮中心小學的一名音樂老師,兩個孩子兒子2歲、女兒才1歲,父母也都年過六旬、身體不太好,家中十分需要他的照顧。陳子一的妻子在疫情期間在家給學生上網課,并且積極參與到學校組織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每一天都非常忙碌,2歲的兒子由于年幼不懂事,經常在媽媽上網課的時候出現在書房,需要人看管才能不打擾媽媽的上課秩序;1歲的女兒更是需要時刻照料。可是陳子一覺得,小家庭需要他,社會更需要他。他每天凌晨3點就起床,把家人的早飯做好,再準備好午飯和晚飯的食材,盡可能多為家人準備好一天所需之后,便毅然投入到抗疫志愿者的工作中去。妻子一開始覺得他太累太辛苦,怕他吃不消,但看到他每天早出晚歸,竭盡所能地為社會和家庭付出,便理解了他。為了支持兒子的小家庭,陳子一的父母則幫忙照顧孩子,這讓陳子一和妻子非常感動。
陳子一被派駐的是于洪區迎賓社區,負責檢查居民行程碼和核酸檢測結果。剛擔當執勤志愿者時,正是沈陽市倒春寒之時,他每天站在風口執勤,忍受風吹雨淋,苦口婆心勸返居民,有時還會遭受不理解居民的謾罵,但每當晚上回到家,望著家人為他留的那盞燈時,他的心里便會頓時感到無限溫暖,像充足了電一樣可以重新面對第二天的各種艱辛與挑戰。
妻子從一開始的不理解,到幾天后的思想轉變,讓他很感動。他說,他特別理解妻子的心情,畢竟這樣一個六口之家,父母年邁體弱,孩子年幼需要照顧,妻子自己也有一大攤工作要做,此時此刻特別需要丈夫在家。妻子有一次跟他提到,看到別人發朋友圈說,雖然疫情在家足不出戶,但是一家人守在一起,歲月靜好,真是很羨慕。平時兩人都忙工作,現在疫情不讓出門,在家辦公,夫妻倆一起守護老人孩子,也是一種幸福。陳子一安慰妻子,大家的歲月靜好,是需要有人付出、有人守護的,總有人要挺身而出,自己是一名黨員,這個時候必須沖在前面,同時也想給孩子們做個好榜樣。有一天,他早上怕吵醒家人,做完飯想偷偷“溜”出門時,他發現兒子也醒了,抱著自己的腿問爸爸干什么去。陳子一只好回答:“爸爸去當‘大白’守護大家。”兒子又問:“爸爸是電視里的‘大白’嗎?是專門與病毒做斗爭的‘大白’叔叔嗎?”陳子一告訴兒子:“是的,正因為好多人的爸爸變成了‘大白’,才有那么多的‘大白’叔叔守護著爺爺奶奶、媽媽和妹妹。”這時,兒子特別驕傲地說:“我要告訴小朋友,我爸爸也是‘大白’。”聽完,妻子的眼眶濕潤了,也更懂得了丈夫的初心——他想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也想為孩子樹立一個榜樣和信念。
陳子一告訴記者,每次他勸返居民,都在心里感慨,他們想盡借口想脫離的家,正是他心中回不去、無法守護的家啊,他特別希望大家能好好珍惜與家人相守的這段特殊時光。他和妻子都很期盼疫情平穩后,安心在家守護老人和孩子,享受安心的幸福。陳子一說,自己和妻子還是覺得很幸福的,雖然疫情反復,但是收入穩定,家人安穩。因此,為了大家的幸福與平安,他們更要努力回報社會,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創業夫妻 有你就有未來
小美(化名)和大偉(化名)是一對90后夫妻。兩個年輕人初識的時候,就因為向往獨立創業而特別有共鳴。大偉與朋友合開了一家美發店,之前已經良好運行了3年。小美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一直想從事繪畫事業,也一直潛心研究美術教育。小美上大學時為了減輕家庭壓力,就為考藝術專業的學生提供家教服務,畢業后,她則在一家教育培訓機構教繪畫。由于教學耐心認真,學生們對她好評如潮,還會推薦新的學生給她。慕名而來求學求指導的學生越來越多,小美也越來越有信心。丈夫大偉經營的美發店穩定盈利了3年,積攢了30萬元錢,夫妻倆就決定再創一份事業。
創業的想法,小美的父母始終不同意,他們覺得小美是科班出身,即使不能到大學里當美術老師,也應該到群眾藝術館或者美術館、博物館等正規單位就職,之前小美留在美術培訓機構時,父母就不贊成。可小美和大偉有自己的想法,因為學習從事的是藝術專業,小美不希望進入刻板正規的單位受拘束。結婚后,加上大偉的理解和支持,小美想自己開辦一家美術教育培訓機構,專門培養孩子的繪畫能力。
2018年,兩人用大偉開美發店盈利的30萬元錢加上父母的資助,在沈陽市皇姑區開辦了一家少兒美術繪畫培訓機構,學校面積大概300平方米,每年房租20萬元。最開始是小美自己教學,后來培訓學校經營得漸入佳境,小美又招聘了5名老師配合教學,學校發展得越來越好,在家長中口碑不錯。
沒想到,2020年開始,新冠疫情闖入我們的生活,小美的學校受到了嚴重波及。因為美術教學必須手把手、面對面,而且教學對象都是幼兒,無法像其他數理化課程一樣上網課。其實,小美和老師們也嘗試過網絡授課,但效果并不理想。不僅家長不滿意,就連小美自己也不滿意。小美說,三年疫情,學校受影響三年,根據疫情防控的變化,學校不時需要停課。但是這期間,作為經營者,小美不但要照常支付學校的房租,還要給老師支付底薪、繳納保險,即使入不敷出,也得挺下去。大偉的美發店也是同樣情況,因為是服務行業,出現疫情,美發店首先要關閉。
2022年3月,夫妻倆又一次被隔離在家。想著房租和員工的工資,小美非常焦慮,但是大偉給了她很多寬慰。其實,大偉心里也焦急,但作為丈夫,他必須給妻子安全感和定心丸。他安慰小美:“隔離的時間也就個把月,我們趁這個時間靜下心來,不去焦慮無法掌控的事情,做好自己的事情,享受當下,把以前各自打拼奔忙的時間找回來。”
以前,兩個人各有事業,起早貪黑,在一起共度的時光非常稀有,這次,大偉變著花樣給小美做美食。疫情期間,大偉想著閑著也是閑著,便在小區業主群提出,在一樓大堂免費為業主理發,為鄰居做點好事。沒想到,有好多鄰居積極響應,與大偉結成了好朋友。大偉的積極樂觀感染了很多鄰居,他們為了表示謝意,經常給大偉和小美送來美食。得知小美是美術老師,不少鄰居表示,等隔離解除,想到小美的學校去看一看,給孩子挑選合適的課程。這些意外的收獲和驚喜,都是大偉和小美沒有料想到的。大偉本想給妻子樹立生活的信心,保持對生活的熱愛,沒想到自己的善舉竟得到了鄰居回饋。
小美也被這股熱氣騰騰的美好感染了,她說:“一個好的愛人真的可以治愈人生的焦慮和痛苦。通過這段時間的隔離,雖然沒有錢賺,雖然還會想到每天都不停歇的房租和員工工資,但是每天和大偉共處的幸福時光是以前各自忙碌時很難擁有的,愛人給予我對生活的無限勇氣,讓我有信心面對未來的生活與事業。”小美不再焦慮,而是積極地在直播平臺和微信朋友圈分享推薦畫筆、繪畫書籍以及繪畫小技巧,她還為美術愛好者在線免費教學,竟然意外獲得了很多成年粉絲和外地少兒的關注與好評。
三年的疫情生活,讓這對創業夫妻遭遇過打擊和低谷,也讓樂觀向上、熱愛生活的他們感受到了別樣的幸福與活力,以及對對方更深的理解與欣賞、更深的認知與愛。小美說,通過這三年的心情轉變,她更愛始終陪在自己身邊的大偉了,因為她挖掘到大偉身上更多的閃光點,這讓她擁有更多面對困難和變化的勇氣和底氣。“好在我們還年輕,面對困難不能只是逃避和埋怨,而是要改變心態、積極想辦法。”等到疫情消散,小美考慮開展新的課程和線上線下多種模式,與大偉一起努力拼事業,好好生活,再生個孩子一起成長……
疫情過后就離婚 終于看清生活的真面目
沈陽四月居家隔離期間,在何時解除隔離的迫切詢問中,一條留言十分引人注目:“離婚登記處會在解封第一天開放嗎?”對此,家在鞍山的田女士身有感觸,“這簡直說出了我的心聲。”
田女士和丈夫原本有一個還算和諧的家庭,田女士的丈夫吳先生在一家私營企業工作,田女士之前也有工作,生育后考慮到沒有老人幫忙照顧孩子,自己當時的工資也不足以雇保姆帶孩子,就做起了全職家庭主婦。平時,吳先生早出晚歸,經常應酬到很晚回家,田女士安慰自己,丈夫忙點好,他是做業務的,忙碌說明每月能多拿回來點工資。但其實,她的丈夫不但每月拿回來的工資越來越少,對她的態度也越來越差。他覺得老婆孩子靠自己養,壓力非常大,還經常抱怨田女士不工作、不賺錢,花錢大手大腳。
其實,自從有了孩子之后,田女士很少花錢在自己身上,她已經兩年沒有給自己買新衣服了,平時帶娃就是素面朝天,頭發隨手一扎,總是背著一個裝滿寶寶奶瓶和紙尿褲等雜物的大包。因為丈夫總是借口忙工作、加班、談客戶,每次有事情都是田女士自己面對,以至于小區里的鄰居和打針時遇到的護士都以為田女士是單親媽媽,這讓她感到心酸不已。但想到丈夫一直在外辛苦賺錢,田女士只能安慰自己多承擔一些家里的事情。
這樣的日子久了,吳先生不但經常不著家,還養成了酗酒的壞毛病,并對她冷暴力,田女士苦不堪言。有一次,丈夫在外酗酒喝吐了血,田女士不得已只好把孩子交給鄰居幫忙照料,自己則在醫院照顧了丈夫一周。一次,田女士從病房外端水回去,聽到臨床的患者對丈夫說,“你媳婦對你多好啊!”沒想到丈夫竟冷漠地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平時她天天在家,啥也不用干。這時候不沖上來照顧我,還能有啥用?”田女士在病房外偷偷哭了好久,心也徹底寒了。
疫情期間,田女士所在的社區被隔離,她想到丈夫好不容易能在家陪陪孩子,她便每天換著花樣做好一日三餐,想讓孩子享受一下父母都在身旁的溫馨時光。沒想到,丈夫不但堅持對她冷暴力,對孩子也是愛搭不理。孩子想讓他給念故事,他捧著手機跟別人聊得熱火朝天,懶得搭理孩子一下。到了晚上,丈夫要不就是整夜玩游戲,要不就是與朋友約在網上視頻喝酒,吵吵鬧鬧影響孩子休息。至于家務,丈夫更是不幫一下忙。有一次,田女士做飯時,想讓丈夫幫助看下孩子,沒想到丈夫不耐煩地沖她吼,“有你在,讓我看孩子干嗎?我沒空!”
因為疫情耽誤了跑業務,丈夫的收入銳減,把氣都撒到田女士身上,覺得她不能一起賺錢養家,對妻子充滿輕視和鄙夷。壓倒田女士身上最后一根稻草的是丈夫動手打了她。由于疫情封控,田女士不能及時買菜,家里飯菜不及平時豐盛,米面也有些吃緊。田女士考慮到孩子成長需要,想著大人盡量少吃點飯,多給孩子省些口糧,把暫時的難關度過去。沒想到,丈夫看到每天的飯菜比較清淡,覺得她沒把家里照顧好,就對她罵罵咧咧,甚至動了手。
深夜里,田女士看著身上的傷痕,數著心里的傷痛,望著熟睡的孩子,淚流成河——她多想為孩子保住一個完整的家庭啊!之前,有很多人以為她是單親媽媽,她都不愿意多作解釋,因為她堅信,只要自己多付出,無論如何也能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一個完整的家庭,也因此,無論丈夫如何缺席孩子生活中的一切,如何對她冷言冷語,她都能為了孩子守住婚姻。
現在,疫情揭開了她婚姻的遮羞布,讓她必須直面現實——自己的丈夫是多么自私冷漠,不愛自己和孩子,對家庭沒有責任心。這樣的家庭生活太冰冷了,而自己,也是時候為自己而活了。田女士告訴記者,她是大學畢業,之前在外企工作,業績也不錯,但是由于早婚早育,聽從丈夫的話就在28歲時回歸了家庭。她本以為,丈夫能為她和孩子遮風擋雨,沒想到,這幾年婚姻生活的風雨都是丈夫給的。通過疫情期間與丈夫的朝夕相處,她意識到,無愛的婚姻生活太令人窒息,想想以后幾十年的生活,她真的是忍受不下去。雖然自己重回職場缺乏信心,但為了孩子,她想努力成長,為孩子營造一個有愛的、溫馨的家庭。
吳先生在得知妻子的離婚決定后,驚得目瞪口呆。他一直認為,自己的妻子唯唯諾諾、軟弱可欺,有了孩子更是有了軟肋,不可能離開自己。沒想到疫情封控在家,朝夕相對,竟然還讓她生出了許多勇氣和堅定。吳先生覺得不可思議,驚愕之下,他提出了挽留,“你也30歲出頭了,沒有賺錢能力,好幾年不上班了,現在帶著孩子,除了我養你們,還能有誰養你們啊?別那么天真了……”田女士再次堅定表達了自己離婚的意愿,她想換個活法,去擁抱全新的生活。
停下來的腳步 我們決定背起歸鄉行囊
居家隔離解封后,記者來到居家時魂牽夢繞的邊邊麻辣燙店。沒想到,連去三天,麻辣燙店都沒有開門。通過微信,記者與麻辣燙店主取得了聯系,這才得知,店主夫妻已經回到老家撫順市清原縣了。
這對在沈陽市鐵西區開設麻辣燙店15年的夫妻,是記者一直關注的對象。他們的麻辣燙店一開始只是路邊攤,因為在沈陽工業大學附近,深受學生們的喜愛,雖然條件簡陋,但是生意異常火爆。由于味道好,很多大學生畢業后,還專門回到母校,只為吃上一碗麻辣燙。后來,很多追隨麻辣燙的粉絲們驚喜地發現,路邊麻辣燙變成了店面,夫妻倆把店鋪名字定為邊邊麻辣燙。這一份獨有的味道,吸引了大批粉絲。
記者在10年前來到麻辣燙店,與店主張大哥和潘大姐攀談時,就被他們對未來扎根沈陽的熱情所感染。那時,張大哥說,開店5年已經攢了一些積蓄,現在有了自己的店面特別滿足,剛剛把兩個孩子從撫順清原接過來,老大準備聯系小學上學,一家人雖然租住在45平方米的大單間,但是總算在沈陽團聚了,覺得一切辛苦和奮斗特別值得。
到了2018年,潘大姐告訴記者,孩子們在沈陽都順利上學了,他們在沈陽的生活越過越好,每月去掉店面房租,盈利能在2萬左右,雖然供養在老家的老人和撫養兩個孩子成本很大,但是他們覺得在沈陽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張大哥和潘大姐都是地道的農民,每月盈利2萬元是他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麻辣燙店的生意一直很穩定,更讓他們覺得有奔頭的是,夫妻倆商量好,想在沈撫交界處那里買套商品房,首付攢夠了,每月還貸款5000元就可以,他們家就不用再租房了。等過幾年,孩子們都上大學了,正在建設中的期房也建成了,他們準備搬進新居,在新小區附近再開一個邊邊麻辣燙店……記者在夫妻倆滿面的笑容中看到了他們在沈陽安家定居的希望與幸福。
2020年疫情封控初期,他們的麻辣燙店歇業了一段時間,夫妻倆依舊信心滿滿,他們說疫情終將過去,火爆的場景還會回來。但到了2022年,他們為什么關店了?通過微信,記者得到了答案。張大哥和潘大姐感慨道,自從2007年來到沈陽,他們就愛上了這座城市,想靠勤勞的雙手為家人打造在沈陽的家。張大哥開始不知道做什么營生合適,想到沈陽人喜歡美食,而且麻辣燙成本低,就憑著自己的一點點摸索,學做麻辣燙,暗自研究調配老湯湯底,把四川特色的麻辣燙硬生生加入東北人喜愛的元素,沒想到苦心鉆研終有回報,吸引了附近工業大學的很多學生前來品嘗,最初的客戶群體固定了下來。這些年,從攤位到店面,夫妻倆的生意越做越好,孩子們都順利上學考學,房子也買好了。
本來,夫妻倆對在沈陽扎根很有信心,但是受疫情影響,為了配合防疫規定,夫妻倆的店面關關停停,生意受到了一定影響,但這并不是主要因素。比如今年的疫情,很多區域只是不允許堂食,外賣生意依舊火爆。只是,閑暇時,夫妻倆回望來時路,好好思索了這15年的奮斗拼搏歷程。他們突然發覺,自己的心態有了變化,跟15年前的自己早已不同。
今年,張大哥已經50歲,潘大姐也48歲了,孩子們陸續上了大學,不需要他們在身邊照顧。家里的老人已經年過七旬,適應不了城市生活,勸了好多次、接了好多次也不來沈陽,年邁的父母成了他們的牽掛。在沈陽,夫妻倆雖然經濟收入不錯,但是也會經常心疼店面房租,比如封控期間,一想到一整天全家沒有一點收入,但是店面房租和房子貸款還要還,心理壓力一下子就來了。雖然政府的各項減免政策充分考慮到他們這樣的小商戶利益,但是停下來的時間總會讓他們考慮當下和未來。潘大姐說,他們之前買的房子現在算沈撫新城區域板塊,房價漲了不少,如果賣掉,不但不用再擔負30年的貸款,還可以賺上一筆。孩子們都考上了大學,夫妻倆打算用這筆錢拿出一小部分給兩個孩子付首付買婚房,剩余也算是一筆可觀的養老積蓄。又考慮到,父母年齡大了,他們在沈陽照顧不到,賺再多錢又有什么用呢?潘大姐和張大哥商量好之后,又經過多次家庭會議與孩子們達成共識,決定今年回老家,照顧父母,自己也好好休息一下,去過之前一直想拼命逃離的田園生活。也許是年齡大了,也許是疫情之下的心態轉換,他們突然很向往在家鄉下田種地、不再擔心房租和店鋪生意的平淡生活。
決定后,夫妻倆將沈陽家中的一切都打理好。沒想到的是,他們所租店鋪的房主人不但退還了他們三個月的預付房租,還退給了他們一個月封控期間的房租。回到撫順清原老家后,張大哥夫妻倆還時常想念在沈陽遇到的好心人和熱情顧客。他們說,他們還會回到這座留下他們汗水和笑容的溫暖城市,看看老朋友,回憶回憶他們共同打拼奮斗的經歷,因為這些,他們永遠愛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