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提問,可以拉近和他人的關系,擴大你的社交圈,釋放你的影響力;會提問,可以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提升工作效率,提升你的競爭力;會提問,更重要的是可以深度了解自己,規劃行動目標,掌控人生主動權!
提問是溝通的橋梁
人與人之間有一扇厚厚的鐵門,正常情況下,這扇鐵門是關閉的。人們大多想打開這扇鐵門,與他人交流,只是自己不會先開門。打開這扇門的最佳方法就是打招呼、和他人搭話,以及提出與他人相關的問題。這樣,大部分人都會樂意打開自己那扇門,與人交談,告訴對方自己的故事,甚至人生的智慧和自己的秘密。
提問是連接關系的紐帶,與他人親近的最佳方法就是提與他相關的問題。
但是很多人不會進行這類對話。他們自己既不主動搭話,面對對方搭話也敷衍作答,自然也不會產生問題。這樣的人極度害羞或過于認生。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自我意識太強。他們會覺得:“如果我先搭話,對方覺得我很奇怪怎么辦?”孩子們互相很容易親近,彼此毫無隔閡。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地位的提升,我們便會筑起心墻,抵制他人,無法與他人輕易拉近關系,而消除這種高墻的方法就是打招呼、提問、認真傾聽對方的故事。不過還是有很多人愿意主動走近別人,因為提問是建立溝通的橋梁。
提問是最好的社交手段
當你通過別人介紹認識一位陌生人時,你知道怎樣會得罪他嗎?就是不向他問任何問題,對他視而不見,自己傻愣愣地坐著,那對方該有多尷尬!
向初次見面之人提問題,就如同在告訴對方:“我對你很感興趣,我很好奇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從事什么工作。”那么,成為關注對象的人必定會很開心地說起自己的故事:“謝謝你對我的關注!我是這樣的人,做這樣的工作,那么您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所以在早餐會上,我會非常鄭重地向同一餐桌的人提出問題,如您在哪兒上班、為何會做那份工作、那份工作的本質是什么等。那么不僅說話者會十分高興,作為聽者的我也能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一場講座結束后,在提問時間里沒有人問任何問題,你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這等于暗示這個講座乏善可陳。相反,如果講座結束后,有人提了一個非常精彩的問題,那么不僅是提問者,而且演講者也會感到非常快樂。
當你參加早餐會時,可以觀察到不同餐桌的氣氛也非常不同。如果有人問問題,那么那一桌的氣氛一定很好;如果大家都沒問題,呆呆地坐著,那么那一桌的氣氛一定很冷清。
提問這種交流手段并不僅僅適用于陌生人,對于每天見面的領導、員工和同事也同樣適用,尤其是對于平時很難遇到的級別較高的領導,如果你能夠提前準備好問題,那么可能會有意外的好事發生。不久前,某集團的前總經理和我用餐時,聊到了一件關于該集團董事長的逸聞趣事。
“這是發生在我擔任總經理期間的事。公司召集總經理候選人進行了幾次培訓。培訓過程中會和董事長共進晚餐。大概有8個人坐在一起,大家一邊用餐,一邊做自我介紹,并進行簡單的提問。那天原定一個半小時的流程僅僅一個小時就結束了。因為我不喜歡剩下的30分鐘在沉默中度過,因此我大膽地向董事長提問道:您不在一線工作,對工作現場情況好像不太了解,是如何做到對現狀了如指掌的呢?于是素來寡言少語的董事長在最后長達30分鐘的時間里興奮地談起自己的‘英雄事跡’。秘書室的工作人員也說,從來沒見過董事長在這樣的場合說過這么多話。晚餐結束后,董事長評價這次總經理候選人表現得都不錯。”
讓對方打開心扉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提問,但是也不能隨便提問。我因為各種原因經常會見管理者、作者、企業老板等,每次我都會在見面前花點心思準備問題。如果是相識之人,則會問一些他的近況、改變、以前的煩惱、子女等。如果是不認識的人,則會搜索他的信息,了解他是怎樣的一個人,看看他的年齡和學歷、他寫的書,甚至我還會看他寫的專欄。那樣自然而然就會有料可問。當然,要盡量避免問一些失禮的、令人生厭的問題。總之,提問是最好的社交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