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文尼亞是唯一一個位于阿爾卑斯山、地中海和潘諾尼亞平原交叉口,且兼具喀斯特地貌的歐洲國家,加上一座座童話城鎮,旅游業相當了得。布萊德湖則是其頭號景點,有“阿爾卑斯山的眼淚”之稱。
仙女的名字
在布萊德湖,我訂了一間民宿。小小的平層別墅,帶著小閣樓,黃色外墻配細長白色拱窗,小院清幽,兩側還有草坡,可以拾階而上。房東事先把鑰匙放在門口,由我自行進入。
站在院子里望向遠方,馬路對面是一大片草地和樹林,視線越過它們,可以見到布萊德湖的一角,勉強也算是“湖景房”。圍繞布萊德湖的山上,一排排房舍沿山而建,幾百年來一直是當地人的聚居處。如今,其中近半已是這樣的民宿,與山腳下的一間間酒店一起,撐起這個斯洛文尼亞頭號地標的旅游業。
布萊德湖位于斯洛文尼亞西北部,由于阿爾卑斯山脈的冰川地質移動,在約14000年前形成。湖長2120米,寬為180米~500米,最深處為30米。因山頂積雪融水不斷注入湖中,又有“冰湖”之稱。“布萊德”之名源于古斯拉夫語,最初是仙女的名字,因此布萊德湖也被稱作“仙女湖”。
斯洛文尼亞境內唯一的天然島
布萊德湖的面積并不算大,但勝在湖水毫無雜質,一年四季都是一片令人心醉的藍。而在所有湖景照片中,占據C位的都是湖中島。它是斯洛文尼亞境內唯一的天然島,島上教堂高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布萊德湖四周有幾座教堂,除城堡里的小教堂外,城堡山下有一座大教堂。不過最“誘人”的肯定是湖中島上的圣母升天教堂。
早在石器時代,布萊德湖一帶就有斯拉夫人定居,不過真正讓布萊德湖蛻變的是宗教。阿爾布因主教接手布萊德湖地區后,便將之轉為教會私有。他將土地低價租給平民種植,教會每年收取收成的1%,吸納大批居民。14世紀中葉,布萊德城鎮逐漸興旺,并形成一整套湖泊管理系統。
可別小看這段歷史,到了19世紀初,布萊德湖區被法國和奧地利輪番控制,但倚仗宗教地位,城鎮未遭破壞,水源也得到保護。
湖中島的圣母升天教堂始建于15世紀,1509年地震后重建,被視為布萊德湖區的宗教中心。湖邊有各種船只可以抵達湖中島,快艇太快,不適合多角度欣賞美景,自己撐小艇又難度太高,所以我選擇了被稱為“Pletnas”的布篷平底小船,這也是當地最傳統的湖上交通工具。
在船上零距離接近湖面,感覺更是驚艷。它十分清澈,能見度極深,水波蕩漾間,伸手觸摸,即使烈日當空,仍感到一陣涼意。
布萊德之味
在斯洛文尼亞,湖中島上的圣母升天教堂是最熱門的婚禮舉辦地,這段長長的99級階梯,是婚禮的重頭戲。據說按照當地傳統,若想婚姻幸福,新郎就得背著新娘走上去,然后搖動教堂里的大鐘,為愛祈禱。
這源自當地的一個故事。16世紀時,一對富有的青年夫婦迷戀布萊德湖的美景,定居于湖中島。作為虔誠的信徒,他們用積蓄修繕了殘舊的教堂。但好景不長,奧斯曼帝國大舉入侵,丈夫應征入伍,從此失蹤。妻子苦等九年后,傳來丈夫戰死的消息。傷心欲絕的她變賣家產,花錢鑄了一口大鐘捐給圣母升天教堂,以寄托哀思。但將其運往湖心島時,突遭大風,大鐘沉落湖底。
后來,這位妻子離開布萊德湖,前往羅馬定居,直至去世。如今,圣母升天教堂里確實有一口重達178公斤的大鐘,是那位妻子去世后由大主教捐贈。
這個傷感卻堅定的愛情故事,似乎正對應了斯洛文尼亞的國名——這是一個名字里有“love”的國家,圣母升天教堂也被稱作“愛神教堂”。
享受布萊德湖的愜意,不能忘記這里的奶油蛋糕。據說,整個布萊德湖區60多年間售出的奶油蛋糕已超過1000萬件。
布萊德奶油蛋糕以金黃酥皮為基底,糕體馥郁柔軟,上邊是一層香草卡仕達,再往上是一層奶油,然后以另一層酥皮覆蓋,最后灑上白糖粉。這個配方誕生于上世紀50年代,一度聲名遠播,連巴黎和維也納也紛紛效仿。據說,該配方的酥皮制作需折疊七次,卡仕達要熬煮七分鐘,最后上桌時是邊長7cm的正立方體。老實說,我不信這種幸運數字式的玄學,蛋糕好吃,美景怡人,足矣。沒有布萊德湖的美景,就沒有“布萊德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