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怒體質是天生的嗎?
美國女記者格蕾絲·西登1920年來到中國,在《中國燈籠》這本書中描寫了她眼中的末代皇后婉容:
皇后看上去十分嬌弱,按照中國的算法她十七歲,按照我們的算法才十六歲。她文雅地走近,像風信子一樣搖曳生姿,伸出她瘦削而冰涼的手,用英語向我打招呼:“認識您很高興。”
這是一位西方女性眼中,1922年大婚前夕即將離開娘家的婉容,她生長在顯赫的家族,少女時代非常幸福,幾乎沒有生氣的理由。
很多人覺得,急躁的性格和脾氣是天生的,在生氣后習慣給自己找借口說:“我天生就是急性子、暴脾氣。”并且用這個理由來求得別人的原諒。實際上,除了極少數(shù)的病理因素,絕大多數(shù)人的怒火都不是天生的。就像婉容,她不是天生的暴躁和神經質,她是什么時候開始變化了呢?答案是結婚之后。
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提到了自己身體的問題。少年時,他被太監(jiān)和宮女誤導,導致畢生無法完成夫妻生活,無法生育。溥儀四十年后描述自己的新婚之夜:“被孤零零扔在坤寧宮的婉容是什么心情?那個不滿十四歲的文繡在想些什么?”
婉容起初用一些時髦的愛好排遣寂寞,但卻依舊不開心。她又學會了抽鴉片,可是,還是不開心。最后,她給自己找到了一個“敵人”。這個“敵人”就是淑妃文繡。
婉容比文繡年長3歲,她對別人尚能自持,對文繡這個情敵卻極霸道。可文繡從未奪走溥儀的陪伴,她和婉容一樣并未和溥儀有過夫妻之實。
1924年,直系軍閥馮玉祥下令,將末代皇帝溥儀驅逐出紫禁城。1925年2月,溥儀偕家眷抵達天津,前后在張園和靜園居住了近七年。這期間,婉容和文繡的矛盾到達頂峰。在這種煎熬里,婉容患上多種慢性病,神經衰弱、見風過敏,眼病也愈重,鴉片煙癮越來越大。在天津居住七年,她大病過三次。
1931年10月22日,文繡與溥儀離婚,婉容表面得償所愿,實質卻是她和溥儀的夫妻關系降到了冰點。末代皇帝因為“被離婚”顏面大跌,他把怒火轉嫁給婉容。
真正讓婉容與溥儀夫妻關系徹底決裂,源于傳說中的私通事件。婉容皇后從此被打入“冷宮”,精神失常。從1935年到1945年,她在地獄般的“冷宮”待了十年。直到1946年6月20日,四十歲的婉容病死在延吉監(jiān)獄,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幾個犯人用炕席裹了她的尸體抬到東墻外的水溝旁。
從客觀上說,婉容的悲劇是時代的原因。可是,只有極少數(shù)人能改變時代的大環(huán)境,絕大多數(shù)普通人能影響的無非是自己身邊的小環(huán)境。
面對同樣一件事,有的人能管理好情緒,有的人卻管理不好。文繡與婉容所處的環(huán)境幾乎一樣,但文繡很安定,能夠整理清晰自己的情緒,知道矛盾的源頭不在婉容,在于溥儀和宮廷制度。文繡每天在宮里的安排是這樣的:早上梳洗完畢先到溥儀寢殿問安,再到皇后和四位太妃寢宮依序請安,之后回到自己居住的長春宮關上宮門刺繡或教宮女認字。
從婉容身上,可以看到導致憤怒的兩個原因:恐懼和壓力。
婉容動不動就吃醋,很大程度來源于她內心的恐懼,她害怕文繡取代自己的位置。此外,婉容在愛情上始終是缺失的,這讓她壓力巨大。
按常理,文繡的壓力不是更大嗎?文繡是怎么做的呢?她清楚知道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溥儀身上,于是選擇跟溥儀離婚。她不是嘴上說說,而是請了三個最有名的律師,直接把離婚訴狀遞交到了法院——這件事在當時成了爆炸新聞,在歷史上被稱作“刀妃革命”,刀妃指的就是文繡。
文繡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離婚后,文繡恢復了傅玉芳的本名,在北平府右街私立四存小學當國文和圖畫教師,深受學生喜歡。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文繡的生活日漸艱辛,她曾在家以糊紙盒掙錢度日,甚至去瓦工隊當苦力,也在街頭巷尾賣過香煙。
1947年,她嫁給忠厚的國民黨少校劉振東,夫妻感情融洽。1953年9月,文繡突發(fā)心肌梗死,在家中逝世,身邊有愛她的丈夫劉振東。
文繡平時不發(fā)火,人生至關重要的那場火卻發(fā)得恰到好處。她沒有把“憤怒”這種能量隨意揮灑在不值得的小事上,而是積攢起來,扭轉了自己原本太難被改變的命運。
人的情緒價值是很珍貴的,學會平靜對待沒有價值的挑釁,才能把時間花費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