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儲能企業因缺“芯”而暫停接單、長時儲能技術研發取得突破、移動儲能產品熱銷歐洲……儲能領域熱點不斷的背后,是全球能源市場焦慮情緒的映射,在主要經濟體建立起“新能源+儲能”的新型電力系統或以可再生能源構建起綠色、穩定、可調的電力系統之前,儲能產業都將處于黃金賽道之上。至于“儲能技術與應用策略的成熟”“行業標準與規范的制定”“成本下降與規模化生產的具現”“儲能應用市場與價格機制的建立”等一系列目標,都將隨著高安全、低成本、高可靠、長用時的儲能產品誕生而實現。
云屯霧集背后
作為確保風、光等間歇性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平穩接入電網的關鍵技術,儲能技術及產品的拓展牽連甚廣。隨著全球范圍的能源緊張或將維持較長時間,各個國家和區域都對儲能市場有進一步的擴容要求。以目前備受能源問題折磨的歐洲為例,據歐洲儲能協會的數據,歐洲目前擁有60GW儲能系統,2030年時需要部署的儲能系統達190GW,未來數年的儲能項目建設壓力頗大。
作為全球儲能領域的重要一極,我國儲能產業快速成長為在全球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現況牽動各方。今年年初發布的《“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明確指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工信部明確標示,將貫徹落實工業能效提升行動計劃,把發展儲能產業作為工業領域高比例應用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加快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各省市也紛紛出臺新能源配儲政策,儲能配置比例基本為10%及以上,配儲時長多為2小時。今年1-9月,我國已有數十個與儲能電池及動力電池生產制造有關的擴產項目公布,投資金額合計近3000億元,涉及產能合計超過800GW。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新型儲能新增裝機量為12.7GW,遠超去年全年的3.4GW,預計到2025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可突破50GW。
不過,儲能產業發展有一定周期性,這是限于上游原材料產能未能與市場需求同步,導致規劃產能龐大但實際產能滯后,原材料的價格不穩也卡住了儲能企業的現金流,擴產相對謹慎。并且,儲能應用場景的多樣化決定了儲能技術的多樣化,沒有任何一項技術可以同時滿足所有儲能場景的需要,這就需要差異化的政策支持相關技術的發展。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新能源占比走高已成趨勢,電網消納壓力加大,可以調峰調頻的儲能系統必然加快建設,保障新能源發電的可消納性和經濟性。雖然目前儲能技術選擇多元、原材料價格起伏,但業界一致認為儲能生產成本將穩步下降,儲能產業的滲透率將由此提升。
商業模式待解
儲能技術是新能源產業變革的核心要素,儲能產業巨大的發展潛力導致了激烈的競逐,各方積極探索布局與儲能相關的解決方案。儲能產業鏈涉及電池、電力電子設備、配套設備、系統集成等環節,隨著央、地支持儲能領域發展的政策密集出臺,關于儲能補貼、儲能裝機規劃、儲能設施建設等方面都有明確推進,各個產業鏈條得以蓬勃發展,技術路線也呈多元競跑態勢。儲能產業亦是標準的硬科技,無論哪種儲能技術從研發、試行、落地到規模化,都存在供應鏈不暢、建設投入大、產能不穩等挑戰,每一個環節都決定了成本控制的難易程度。儲能產業的問題不止于原材料價格長期處于高位、儲能產品價格持續走低、價格戰不時掀起等,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和完備的行業標準制約了行業發展的速率,也引發了相當多的風險隱患。
為提高能源領域現有的標準化水平和能力,國家能源局近日印發的《能源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提升行動計劃》,對儲能標準體系的構建和完善作出了系統部署,“根據新能源發電并網配置和源網荷儲一體化需要,抓緊建立涵蓋新型儲能項目建設、生產運行全流程以及安全環保、技術管理等專業技術內容的標準體系;細化儲能電站接入電網和應用場景類型,完善接入電網系統的安全設計、測試驗收等標準;加快推動儲能用鋰電池安全、儲能電站安全等新型儲能安全強制性國家標準制定;結合新型儲能技術創新和應用場景拓展,及時開展相關標準制修訂,全面推動各類新型儲能技術研發、示范應用和標準制定協同發展。”
儲能領域的新技術、新材料、新業態不斷涌現,儲能標準的制定應針對新變化及時迭代優化,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呼吁,“儲能項目管理規范與標準需要不斷細化到各類場景中,并解決好與頂層設計的矛盾和沖突。”而從企業的角度而言,高增長的儲能產業雖已遭遇供應瓶頸和技術天花板,但樂觀者認為下一個顛覆性能源科技將出現在儲能領域,屆時盈利不易的商業模式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各國對儲能技術與產品都有嚴格的認證標準,企業想要通過并取得市場認可度難度不一。儲能產業的較高資金壁壘倒是形同虛設,各路資本涌入儲能細分賽道,知名企業或加大投入或跨界而來,強強聯手的項目并不鮮見。寧德時代、億緯鋰能、比亞迪、欣旺達等企業密集進行產能擴建,百億元級投資項目頻頻出現,央企、國企都有大動作,跨界巨頭中不乏美的、三一、小米、華為等明星級企業。今年8月初由中國能建聯合寧德時代、天合光能發起,電網企業、發電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儲能技術與裝備企業等62家單位攜手組建的中國新型儲能產業創新聯盟試圖以集群之力,集中資源、先行先試,加速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