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電已經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性高端綠色裝備制造產業之一,全球矚目的裝機規模背后,是涵蓋風資源測評、風電場開發建設、設備制造、技術研發、檢測認證、配套服務的完整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鏈的全力支撐,但相比光伏領域,我國風電產品還未形成絕對競爭力。在“雙碳”目標背景下,借力能源領域綠色、低碳發展趨勢,實現持續的進步與突破,方才能讓這個年產值超過6000億元、從業人數超過250萬人的規?;屡d產業走得更穩。
以韌性抵達收獲期
2005年金風科技研制的1.2兆瓦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成為國內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兆瓦級風機,其在新疆達坂城的成功運行意味著我國在風機制造領域實現從模仿、跟隨到超車的躍升——這離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戈壁灘上首次豎立起巨大的風機葉片已經過去了近20年。
我國風電技術發展經歷了漫長的由海外引進并全面消化吸收,逐步完成國產化替代,再擁有獨到優勢的過程。蓽路藍縷一路探行的我國風電企業從技術研發、儲備到產能都與國際風電巨頭長期存在較大差距,不僅出口寥寥連國內市場都在艱難攻守。2007年,國內風電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首次超過外資;2010年,我國新增和累計裝機量首次超過美國,此后連續12年穩居世界第一。2021年,我國風電并網裝機容量突破3億KW大關,風電裝機量占全球風電裝機的40%,用“中國速度”創造了風電崛起“神話”。而在2020年-2021年實現跨越式發展后,我國風電產業從成本、產能、規模、技術都穩居第一陣列,從而有了對內加速建設、對外全面布局的底氣。2021年全球前十大風電整機企業排名中,我國風電整機廠商占據六席,是全球最大的風電裝備制造基地,風電機組零部件及整機產量占全球市場50%以上份額,關鍵零部件的產量占全球市場的70%,全球最大風機制造國地位名副其實。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為114.63GW,其中風電新增裝機為19.24GW,并有不小的份額來自漂浮式海上風電。隨著產業鏈持續降低成本與地方清潔能源的高需求,2021年國內掀起的海上風電搶裝潮在今年初有所減緩后恢復高增長態勢。目前我國首個規模化漂浮式海風項目——海南省海上風電“十四五”重點實施工程萬寧漂浮式海上風電100萬千瓦試驗項目正有序建設,其他適于發展海上風電的地區,如潮州、汕頭、唐山等地紛紛發布海上風電建設規劃,其中潮州的初步規劃總容量高達43.4GW。值得期待的另一個業界大動作是,充分借助自貿港政策、區位和資源優勢,由中國大唐、東方電氣、中國電建三大央企發揮資金、制造、銷售鏈優勢,協力建設的海南洋浦海上風電產業園將打造百億級海上風電產業集群基地,形成出口型高端制造產業集群。
“風光”背后隱憂
在制造業上野望甚遠的越南正在著手解決困擾良久的能源供應問題,風電是其重要選擇,而幫助越南建設風電的恰是中國風電企業。越南已經取代澳大利亞,成為從我國進口風機最多的國家。2021年越南4GW的裝機量里,中國企業占據了一半以上的份額,海上風電占比為30%,據稱越南每年保持1GW的新增都將由中企負責。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國都是我國海上風電的出口目標,美國將于12月拍賣的加州水域海上風能開發權,涉及150萬戶家庭的電力供應,據傳已有我國風電企業表示出濃厚興趣,意欲競標。
中國風電出口走高是事實,但遠未到拿穩行業話語權的程度,僅在亞洲,就有印度同樣具備完整的風電供應鏈,并因發展較早在我國之前就實現了產品和方案的國際市場輸出,此外,日本、韓國都有風電領域的技術輸出,越南亦有小部分風電部件的產出。若論不同部件的市場現況,塔筒方面我國占據9成亞洲市場,價格優勢明顯,僅韓國企業以先發優勢占據剩下份額并外銷歐洲;軸承方面日本企業具有較強優勢,我國企業在主軸、齒輪箱軸承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鑄件方面我國企業具有壓倒性優勢,擁有全球7成產能,但印度、東南亞等地也有成熟的鑄件產業鏈;葉片方面,歐洲老牌風電企業早早布局,各家企業形成均勢。
我國風電企業“走出去”步伐更穩健的表現是開始在目標區域建設本地供應鏈,這是我國風電整機企業在風機成套設備出口后的又一重要舉措,風機設備出口增加與海外建廠落地齊頭并進,才意味著我國風電出口真正“風光”起來。不過,海外風電開發所面對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商務環境都與國內差異較大,存在諸多難以預見的風險,需要風電企業注重風險管控,靈活應對,提高抗風險能力。
歐盟公布的4萬億新能源計劃帶來了風電領域又一塊巨大的市場蛋糕,但我國風電企業攻略歐洲還需謹慎。歐洲是傳統的風電產業區域,全球最早的風電企業就是來自丹麥的維斯塔斯。中國風電技術部分與歐洲同源且還在保護期內,在歐洲市場上行銷時將受到知識產權保護的影響。已進入全球規?;_發階段的漂浮式風電項目,歐洲企業也走在了前面,且歐洲80%以上的潛在海風資源位于水深大于60m的深水海域,與我國大部分海上風能資源分布在50m水深線以外相比,在風速、風功率密度、湍流情況等方面有些許差別,如果參與項目建設需要認真權衡技術方案。畢竟,風電風機是精密設備制造之一種,并不是造一個標準件就可應對不同的使用環境,企業還需應對部分制造環節競爭加劇導致盈利水平不及預期、地緣因素加劇影響出海進程等難題。
歐美國家的陸上風電場更新也可為我國風電產業帶來啟示。因為發展較早,目前歐洲有多達1.4萬個風機葉片面臨更換,美國有高達210萬噸的風機材料將報廢。美國能源企業GE可再生能源公司已經開發出風機材料再處理技術,甚至以3D打印技術開發3D打印混凝土風機,縮短設計周期,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可將回收來的風機葉片制作成重量更輕的新葉片,提高風機在陸上和海上發電的商業競爭力。遲早面臨風機葉片更換問題的中國風電企業在該領域或可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