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力發展汽車產業是否能讓一座城市實現彎道超車?答案并不恒定,成功者眾多,折戟者更不在少數。將汽車產業與城市經濟深度捆綁,考量的是城市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營商環境、科研實力、人才底蘊乃至消費文化,成為“汽車之城”自然裨益良多,但也需切合城市發展現況再對汽車產業、汽車品牌進行合理的引育與布局。
汽車產業對城市的加持
城市為什么對汽車產業特別是整車企業青睞有加?汽車制造工序復雜、產業鏈漫長,其中最為重要的主機廠即整車企業擁有較高的話語權,一家車企往往涉及數千家各級供應商,對所在地的產值、就業等影響極大。
無論是傳統汽車重鎮,還是新能源汽車新聚集地,汽車供應鏈體系的構建成為關鍵,這也是江浙滬皖粵在汽車產業版圖上權重增加的重要因素,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擁有密集的汽車產業供應商,可以涵蓋生產一輛汽車的所有零部件。上海和廣州都是將汽車產業發展的正向效應充分發揮的城市,且始終有著領先的前瞻性探索。上海有上汽集團旗下諸多品牌和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新能源車企中的一線勢力則基本在上海設立了研發中心,對智能駕駛這一汽車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上海在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資質上也走在了全國前列。汽車產業是廣州四大傳統產業支柱之一,新近發布了20條支持汽車產業措施意圖打造萬億級“智車之城”,智能駕駛領域的企業數量和實力位列全國之首。而作為全球唯一掌握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核心技術的車企,一直堅持全產業鏈自主可控、業務板塊龐大的比亞迪,對其總部所在地深圳和設立有4大產業工廠與1個半導體研發中心的西安,意義重大。與之類似的還有長城汽車與保定,隨著長城汽車的市場成績持續向好,保定的城市形象與城市品牌也逐漸凸顯。
另有一種關于汽車產業的打法更考驗城市的整體發展思路。以全國造車領域布局最為全面的城市青島為例,雖然并沒有本地車企品牌,但這并不耽誤擁有千億級別市場體量的青島坐穩汽車產業重鎮之位。青島有一汽-大眾華東基地、奇瑞青島基地、北京汽車制造廠青島總部基地、一汽解放青島汽車有限公司、青島五菱專用汽車有限公司等生產廠商,各種汽車年產量超過百萬輛,解放卡車、寶來、奧迪、五菱、北汽新能源都在青島有產出,造車新勢力華人運通高合汽車也已進駐青島,一汽解放(青島)商用車研究院還可提供研發支持。
汽車之城的榮譽與壓力
汽車產業講求規模效益,針對近200家新能源車企展開競爭的混沌局面,業界專家多次提出新能源汽車產業應將資源盡可能地市場化集中,避免分散,但這并不能擋住部分中小城市全力切入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熱情。因為,一旦有一家新興新能源車企誕生于本地并發展起來,或一家新能源頭部車企將生產基地落定本地,都將帶來產業鏈上下游的鏈動協同,新能源汽車產業矩陣可期,成就地方和車企的雙贏。
以往發展汽車產業多是承接成熟完善的產業鏈即可,如今入局新能源汽車產業,地方的投入更多、風險指數也更大。在燃油車時代,汽車產業發展布局多由頂層設計確定區位與細分方向,上海、北京、長春、武漢、重慶、廣州、十堰等城市由此成為早前的汽車之城,一汽、二汽、長安、上汽、廣汽、北汽等國資車企巨頭也正是在這些城市成長起來,在城市里留下眾多印記,讓人津津樂道。
新能源汽車興起之時,“地方政府+新能源車企”的組合不斷出現,大小體量的城市都不愿錯過難得的“彎道超車”機會。不少默默無聞的中小城市和稀奇古怪的新能源汽車品牌頻頻進入大眾視界。有地方資源加持的造車新勢力抗風險能力顯然更強一些,也更有機會挺過漫長的“高研發、高虧損”時期。然而產業競爭的殘酷在于,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一直走對路線,也不是所有的產業投入都能結出碩果。上海-特斯拉、合肥-蔚來的極致成功并不是“1+1”般的簡單,前者的產業底蘊、后者的前瞻性、執行力都非很多城市可比,造車浪潮里更多是中小城市與新興車企的艱難探索。若以事后觀之的心態看待部分城市與夭折車企的失敗,除去幾家典型的PPT企業,其余的不成功者只不過是倒在了市場環境變化與各種細節之下。
投資任何產業都有風險存在,汽車產業可能帶來的高回報意味著前期必然的高投入。車企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源與資金,2020年至今,國內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一半融資有地方政府背景資金參與,各地對引入建設的車企也是不吝給出各項優惠政策,并積極協調本地下游企業支持,甚至在城市基建過程中向本地車企傾斜。
需要各界注意的是,新能源造車潮并沒有跳出“強者恒強”的定律,有實力、有技術的新能源車企,其實更愿意與產業發達、人才充足、資金豐沛、區位優越的城市攜手共進。仔細查閱知名車企歷年來的布局設點情況,不難發現其清晰而堅定的發展脈絡,刷足存在感保持熱度只是表象,搶占先機深度嵌入區域經濟發展才是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