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消費市場的諸多不確定性,越來越多的食品企業開始啟動IPO(首次公開發行)募資以實現持續領跑。9月26日,上海紫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佐餐鹵味第一股”正式邁入資本市場。同月,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披露招股書,欲發行10%的股份募資近65億元登陸深交所主板,打響國內茶飲界搶登A股市場的第一槍。
“水果第一股”“茶葉第一股”“中式快餐第一股”……今年以來,已有多家食品企業開始沖刺A股、港股,為我國精彩紛呈的食品領域發展再添亮色。透過不同領域食品企業的招股書,其未來發展重點不乏“品牌價值強化”“產能擴張”“數字化升級”“研發及檢測中心建設”等關鍵詞,在不斷擴容的食品工業賽道,特色化、規模化、綠色化、智能化正成為企業“突出重圍”的首要之選。
食品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關系到國計民生。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產業鏈深度調整的背景下,我國食品工業已經進入依靠科技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緊抓“健康中國2030”、“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雙碳目標”以及消費升級、科技革命等機遇,食品工業領域的國家政策、地方規劃、行業標準陸續出臺,以創新為底色,產業強鏈補鏈延鏈行動啟動,推動食品行業向全營養、高科技和智能化方向快速發展,冀望更好地滿足讓民眾吃得更安全、更健康的愿景。
一個拐點:尋求轉型與價值提升
近年來,我國食品工業表現亮眼,發展穩、創新顯。總體規模持續穩定增長,2021年,我國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較上年增長7%,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達9.1萬億元,一批重點食品企業年營業收入超千億元,中糧躋身全球五大糧商。創新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21年年末,食品行業累計創建9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5個國家工程中心、47個中國輕工業重點實驗室、34個中國輕工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54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同時,食品工業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升,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全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總體合格率連續5年保持在97%以上,嬰幼兒配方食品抽檢合格率連續5年超過99%。
食品工業長期保持向好趨勢的前提下,轉型與質量提升的關鍵節點已經到來,業內建議,一是存量提擴,在10萬億規模的市場中尋找品類或產品迭代的存量升級機遇;二是增量創新,通過創新品類,創造新的消費需求。
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率先進行多樣化探索。2021年,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等利潤總額微降的同時,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利潤總額實現上揚,同比增長9.52%。酒類行業在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方面加大投入,傳統白酒企業智能制造應用成為典型與標桿;在飲料行業,低糖或無糖、零添加、加氣等成為2021年的亮點,隨著植物蛋白擴類、迭代,植物奶賽道逐漸成型,功能飲料、新茶飲等類型的創新廣獲認可。
兩大保障:“藏糧于技”與安全監管
從推動品類更新換代的加工技術、包裝技術,到踐行綠色、可持續理念的農產保鮮技術、區塊鏈技術,再到革新生產、研發、銷售效率的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創新已成為食品工業發展的第一動力?!遁p工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和《食品工業技術進步“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等政策均對創新發展提出要求,食品工業將依托科技創新,實現基礎研究、智能制造、綠色低碳、營養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推動食品工業戰略創新、機制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開辟新的價值空間。
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四分之一的食品工業,正在科技加持之下實現食物制造領域的“碳中和”。今年4月,浙江伊利乳業有限公司獲得全球權威國際檢驗認證機構必維集團頒發的碳中和核查聲明,成為中國冷飲行業首個“零碳工廠”,并啟動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計算工作。9月,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正式發布《中國乳業促進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倡議書》,提出增加科研技術投入研發低碳生產技術,為可能到來的碳貿易壁壘做好準備。

以生物技術、裝備技術、信息技術為重點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深入發展,從產地監測、清潔生產、生態循環、制造加工、冷鏈物流等產業鏈各環節,為食品工業注入更多“黑科技”?;蚬こ碳夹g、酶工程技術、合成生物學技術與現代食品科技進行交叉,快速催生出新型食品,重塑食品的制造和供給模式。集約化智能制造,柔性化融合生產推動打造智慧工廠甚至“無人”工廠,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為食品工業智能發展添薪續力。冷鏈運輸進一步成熟,以往局限于食品工業和大型餐飲企業之間的預制菜得以更加容易地送達消費者?;谌斯ぶ悄芘c大數據的“銷售預測”,企業在供應鏈的控制上取得前所未有的精確度,進一步提質增效。
值得注意的是,依托科技研發打造科學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同時,技術驅動的轉基因食品等內容需進一步規范,由此更標準的安全監管需實時跟進。截至今年6月,我國已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1419項,包含2萬余項指標,涵蓋從農田到餐桌、從生產加工到產品全鏈條、各環節主要的健康危害因素。下一步,仍需夯實食品安全底線,加強食品工業質量檢測、追溯體系、誠信體系建設,壓實生產企業食品安全主體責任,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
遍地生花:區域競爭推動產業共榮
今年9月,工信部提出,我國食品工業產業格局持續優化,中西部地區食品工業增加值占全國比重逐步提升,東北地區立足資源稟賦優勢持續做大做強糧油、乳制品等優勢產業,柳州螺螄粉、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等地方特色食品蓬勃發展;下一步,將加強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集群建設,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培育食品工業增長新動能。

我國食品工業企業數量龐大,形成產業集群實現迅速發展。2021年,全國食品產業園區數量共計591個,從園區重點城市分布來看,重慶、長沙、鄂爾多斯、上海、成都、濟寧、沈陽、武漢等地的食品園區數量居前;全國食品類企業數量超453萬家,主要分布于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區域,中西部的河南省、四川省正在奮力追趕。
截至今年4月,糧食大省山東省食品工業相關企業數量達72.1萬家,占全國食品工業相關企業數量的9.3%,居全國第一;廣東省食品工業相關企業數量達61.9萬家,占比8%;河南省相關食品工業企業數量為47.7萬家,以6.2%的比例,居全國第三;四川省食品工業相關企業數量為31.4萬家,居全國第八。
四川省提出重點打造川酒、川茶、川水、川菜等品牌,強化“四川造”食品的市場拓展,近年來食品工業相關企業數量以超過20%的速度快速上漲。據四川省統計局數據,2021年,四川食品飲料行業營業收入邁上萬億元臺階,增長10.3%,川南白酒、郫都調味品、遂寧肉制品等一批特色產業集群不斷壯大,規上企業在省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集中度達80%。以增長較快的調味品行業為例,已涌現出天味食品、丹丹郫縣豆瓣、鵑城郫縣豆瓣等代表性企業,調味品行業年產值位列全國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