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經濟時代,企業私有云是促進數字化轉型的最佳實踐之一。連接上云、算力上云、數據上云、生態上云……向著智能制造堅定邁進的制造業企業對云計算服務的接受度持續提高,也相應對實時性、容錯率等提出了高要求。出于對安全性的考慮,制造業企業對私有云乃至專屬云有深切的執念,但目前的市場現況是,不但面向中小型制造業企業的私有云服務有所欠缺,連大中型制造業企業的私有云應用需求也未得到滿足,廣闊的賽道上亟待迎來更多實力派。
企業上云的價值錨點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數賦智”服務,推動企業上云、上平臺,降低技術和資金壁壘,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重點行業包括智慧農業和水利、智能制造、工業互聯、電子商務、智慧物流、金融、能源等。2021年,我國云計算市場規模達3102億元,同比增長48.4%,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若按行業領域來看,企事業單位、消費類行業企業上云比例更高,云計算市場的新一波增長點將來自于制造業領域。我國制造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對于云計算的需求逐步提高,2020年制造業企業云平臺應用率為46.6%,2025年將超過60%。
制造業企業上云有其必要性,智能制造是制造業與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在互聯網技術共享、復制特性下,制造業企業上云可以降低企業運用工業互聯網的成本,云計算可以將企業的IT支出從一次性固定支出轉換為運營成本,避免短期大額資金要求,服務效應更好且靈活性更強。企業上云過程中形成的大量行業數據、互聯網應用及算法的整合,對制造業的整體發展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公有云、混合云、私有云三種模式中,目前私有云占據我國云計算市場的主導地位,市場規模已突破千億,保持著年均超過20%的高增速。業界人士給出其中緣由,此前公有云廠商大多對標海外同類產品,在規模化上發力,但市場反饋并不理想,致力于讓客戶快速獲得云計算資源的公有云,不如讓客戶快速獲得云計算能力的私有云更得到認可。
制造業企業受業務驅動而選擇上云,以獲得更快、更有彈性的計算能力,因而聚焦的是上云能給企業帶來多大效益、上云后的內容及運營狀況如何。這也是部分有實力又有需求的制造業企業先行選擇混合云,力圖將公有云和私有云的資源做到統一和管控的原因。
在獲知上云后帶來的業務創新、管理創新、效率提升等價值認知后,制造業企業更愿意將本地私有云和公有云打通,所帶來的益處是公有云部分可全面囊括企業各個環節并有效節約成本,私有云部分可讓核心敏感數據在不至外泄的前提下進行傳輸運用。易于系統遷移、現有IT資源利用等是企業偏向私有云的重要因素,私有云的優勢還在于側重服務端與個性化,更能發揮云服務商的運維優勢,但也因為需要定制開發,市場龍頭不易出現,市場格局略顯分散。
安全是最重要的因素
近年來,各地頻頻出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扶持政策,制造業企業上云的市場空間巨大。但制造企業如何找到適合自身的上云之路,又如何快速高效加入制造業“云”群?麥肯錫的一份報告顯示,采用私有云的主要實體通常是國有企業、金融和房地產公司或傳統制造業和工業企業,只有11%的企業計劃或正在使用公有云,其余企業搭配使用私有云、混合云。 7成以上的企業更傾向于采用本土云服務商的私有云產品與方案。

數據安全、服務遷移、帶寬限制、云應用集成是制造業云計算領域待解的痛點,其中尤以安全性最受關注。對于制造業企業而言,云計算在技術層面已不存在難以攻克的難題,循序演進即可,安全性則被越來越審慎的提及。若對比數據保密性的高低程度,私有云確實超過公有云和混合云。私有云環境下,企業的云上活動被局限在本地,并不與外部系統直接連接,可實現最大限度的數據保密。
工業領域門類眾多,工控協議復雜多元,設備互聯互通的難度加大,也造成不同領域、不同體量的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水平差異較大,工業互聯網應用過程中將安全監測、數據管理、態勢感知等列為必選的關鍵項,對云計算領域也持同樣的高標準。具體表現為企業上云之后,網絡安全、邊緣安全、內部協議安全等方面并未實現完全保障,往往未能搭建統一的安全體系。換言之,制造業企業以更多的數據、更大的場景、更廣的網絡組建了智能化生產系統,也將面臨更多、更嚴峻的安全問題。
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已經深刻了解數字化益處的制造業企業其實更接受“專屬云”的概念,便捷性、成本之外,企業對安全性、本地化部署、運維管理服務的高要求不設上限,僅憑私有云或公有云難以真正契合其需求。對此,云計算服務商以自研云計算架構及產品予以應對,“每個企業管理水平、工作流程、商業模式等都不同,適用的云計算系統也不盡相同,自研架構能更大程度滿足客戶的定制需求,為企業構筑更深更寬的護城河。”一個優秀的為制造業企業所認可的云平臺,應有效降低IT運維難度和綜合成本,提高可靠性和資源利用率,滿足多元化的項目需求。
當上云成為數字化的標準動作之一,制造業企業迫切需要確證安全的關鍵業務數智化升級,從而帶來更高的產品價值。云服務商的發展模式也隨之改變,原先單點的技術型工具已不再適用,接下來比拼的是生態能力與系統性的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