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經濟發展一直以來都是政府關注的重點問題。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有利于將我國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減少信息不對稱,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還存在不少問題,急需解決。本文以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為主題,闡述了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模式:以電商為基礎的發展模式、以農產業鏈為基礎的發展模式、以P2P和眾籌為基礎的發展模式。并根據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提出農村互聯網金融存在的信用體系不健全、農村地區互聯網技術普及程度不高的問題。最后,針對上述問題提出應對措施,如完善信用體系、優化農村金融環境。此外,本文的邏輯框架具有普遍適用性。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農村經濟
一、引言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這就導致農業發展存在著不能集約化、專業化的問題。由于其規模較小,人們的需求越發多樣化,導致農村金融在發展中也存在供需矛盾。近幾年來,我國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得到完善。我國行政村擁有光纖比例在2020年已經達到98%,達到了“十三五”規劃的目標。到2020年末,農村網民已經達到3.09億,貧困村光纖比例達到98%,全國農村地區互聯網的普及率超過55%。此外,2013年以來,互聯網金融、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不斷發展,共享經濟深入人心,推動了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互聯網巨頭也為農村金融提供助力,將互聯網技術用于農村金融鄰域,更好滿足農村地區的需求。
在我國互聯網金融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發展迅速,但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仍處在初級階段。何廣文認為我國還需要建立符合農村特色的監管體系,才能保證農村金融的發展。周立認為我國農村金融雖與互聯網融合,但還存在著分配不足、分配不均問題。楊琳認為農村互聯網金融有著征信數據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因此,如何將互聯網技術與農村金融相融合,同時降低農村互聯網金融體系中的非系統性風險,解決農村互聯網金融中存在的問題,是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二、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模式
“三農”問題一直以來是我國的重中之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思路。自2008年“田東模式”的發展取得良好效益,農村互聯網金融改革一直以來向好發展,不少企業如京東、阿里巴巴、新希望等公司也開始注重農村地區的發展。因此,大致形成了三種農村+互聯網金融模式。
1、以電商為基礎的農村互聯網金融模式
農村地區市場特殊,網絡用戶未完全普及,生產上多為自產自銷,信息滯后,資金不足,風險承擔能力弱。而基于電商的農村金融模式主要是借助平臺優勢聚集資金、技術、用戶形成完整供銷鏈,創造財富。代表的企業是阿里巴巴、京東等大型互聯網公司。
2014年被稱為電商元年。同時在這一年中阿里巴巴集團決定實施“千縣萬村”計劃,即利用阿里巴巴的技術和資金,將供應鏈下沉到農村地區,形成因地制宜,線上線下的農村電商經濟。在此期間,阿里巴巴為推廣農電商,在農村地區普及網上消費,使得農村地區人民形成網上消費習慣,再利用已經形成的互聯網技術和物流體系將農村與城市相通,形成一個完整的供銷營運體系。同時,阿里巴巴也收集到了大量的消費數據和征信數據,建立起符合農村需求的熟人平臺借貸產品——旺農貸。2016年螞蟻金服入股中和農信,為農村放款184億。之后與網商銀行合作,2017 年涉農信貸規模猛增 6 倍,截至2017年末,網商銀行服務 75 萬農村用戶,涉農貸款余額為 264.5 億。2020年為曹縣放款44億,推動當地電商發展。因此,不管是在供銷方面,還是資金問題上農村經濟問題都得到了較好的解決。
2、農業產業鏈為基礎的農村互聯網金融模式
中國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國,自古以來就擁有著巨大的農業產業鏈。基于農業產業鏈的互聯網農村金融模式是以自身實力本就強悍的農業公司為基礎形成的。這些農業公司具有歷史悠久,資金雄厚,農業生產專業化,一體化,人才眾多的優點。在互聯網金融飛速發展的今天,這些龍頭公司利用自身強大的地位優勢,資金優勢,歷史優勢,線下資源優勢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將農村地區的資源優勢加以利用形成線上線下,農資一體化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并將產業鏈上游與下游相聯系,將產品信息通過交易平臺提供給客戶,生產資料提供給供應商。同時,為上游供應方提供投融資服務,為下游消費者提供電子支付服務。代表企業主要為新希望和大北農企業。
3、P2P平臺和眾籌平臺為基礎的農村互聯網金融模式
由于P2P網貸公司自身準入門檻低,自有資金少,抗風險能力弱,容易受到網絡攻擊,客戶征信資料不足的特點,在2016年我國對P2P網貸公司進行整治后,P2P網貸公司持續減少。因此基于P2P平臺和眾籌的農村金融模式發展的并不如前兩種好。P2P網貸平臺作為服務商,鏈接貸款方、資金方、供應商、保險公司。農業生產戶、供應商可以向平臺申請貸款,待信用審核合格后為貸款方向資金方提供保證金,規避風險,資金方再將資金發放給供應商。P2P平臺同時為借貸方提供保險公司,降低各方風險,由此形成農村借貸體系。宜信、農發貸、翼龍貸等都是該行業農村互聯網金融的代表。
三、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1、信用體系不健全
雖然城市中的征信體系較為完善,但是農村地區的發展滯后于城市地區,將其運用于農村還需要改善。首先,農村地區的村民大部分都是熟人關系,村民之間相互信任,其中也不缺乏擁有血緣關系的熟人,因此他們的借貸關系大多是熟人借貸。但是互聯網金融要求的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的方式評判借貸標準,只有評分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夠建立借貸關系。因此,信用借貸體系很難在農村地區發展。
2、互聯網技術普及不到位
雖然2020年末,全中國農村地區互聯網的普及率超過55%,貧困村光纖比例達到98%,但是農村地區仍有大部分人群未掌握互聯網技術。首先,我國農村地區大多為老人和小孩,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文化程度不高,這就導致農村地區的人們對金融產品、貸款政策、優惠政策了解不多,學習能力有限,而農村地區也沒有相關的專業人才為他們日常解惑,因此互聯網金融沒有得到好的發展。
四、解決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問題的對策探討
1、建立完善的信用體系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依賴大數據為基礎的信用體系。農村信用體系的建立有利于各個金融機構掌握貸款人信息,減少貸款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做到精準貸款,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縮小貧富差距。要建立完善的信用體系
2、優化農村互聯網金融環境
農村地區的互聯網金融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與其生活環境有關。我國的農村互聯網普及率較低,互聯網技術落后,這就導致互聯網金融無法得到好的發展。因此,政府應該加大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投資力度,引資、引智、引技,建立起完善的互聯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