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十大關系》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再次結合的經典之作,是毛澤東思想的經典著作。基于中國實際破除蘇聯模式,提出了中國走自己的建設道路所要解決的十大矛盾問題和解決這些矛盾問題的基本思路。僅對當時的經濟政治社會建設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對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依舊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時代意蘊。
關鍵詞:論十大關系;歷史背景;新時代意蘊
調查研究是黨工作的優良傳統,毛澤東曾說“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i只有通過適當的途徑、方式方法,有計劃、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的真實情況,才能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加工,以獲得對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論十大關系》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學習借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和深入調查研究新中國成立后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國家建設情況的基礎上,所進行的關于如何建設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探索。《論十大關系》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帶有全局性的問題精煉概括成為“十大關系”,是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自主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標志性文獻和重要里程碑之作。
一、《論十大關系》的歷史背景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現實選擇,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試圖將新中國扼殺在新生狀態,在各方面對中國進行封鎖,世界上只有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同情和支持新中國以及朝鮮戰爭爆發。在這種情況之下,新中國同蘇聯結盟以抗衡帝國主義的封鎖和可能的軍事進攻。在國家建設上,剛成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還沒有多少經驗,只能根據經典作家對社會主義的設想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來建設國家。蘇聯的經濟模式,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便于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發展經濟生產和社會建設。蘇聯模式成為新中國建國之初擺脫內外危機的適當的和必然的選擇。
蘇聯模式日益顯現的矛盾和弊端,蘇聯模式在短期里有效地鞏固了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促進了經濟發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但是長期施行,矛盾和弊端就慢慢顯露出來。新中國在解放初的三年經濟恢復時期里,中國共產黨人對如何進行經濟建設是模糊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蘇聯的辦法,但總覺不滿意,心情不舒暢。”又經過三年多建設經驗的積累,原先的建設模式也出現了不適,現實到了需要進行適當調整的時候了。毛澤東說:“過去我們就是鑒于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 ii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辯證地看待斯大林個人的是非功過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成敗得失,給予了客觀的評價,并以此為契機,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礎上,將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開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二、《論十大關系》的主要內容
《論十大關系》的前五個關系主要討論經濟問題,正確反映了毛澤東同志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在《論十大關系》的開篇,毛澤東同志深刻闡述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認為重工業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重點,他也指出“決不可以因此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也就是要在重點投資重工業的建設的同時也要多發展一些農業、輕工業,以免出現像蘇聯和一些東歐國家那樣片面發展重工業,而導致“輕重工業發展太不平衡而產生嚴重問題”。iii
毛澤東同志科學論述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之間的關系,毛澤東認為“要發展社會主義建設,就必須發揮地方的積極性。中央要鞏固,就要注意地方的利益”,蘇聯那樣“把什么都統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點機動權也沒有”,iv這三者的關系從根本上說是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并明確提出要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才能充分調動人民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
《論十大關系》的后五個關系主要論述了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調動各種積極因素以及處理好中國與外國關系的問題。搞好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必須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反對大漢族主義、反對地方民族主義,堅持維護民族平等和團結;革命和反革命的關系,這是敵我矛盾問題。除少數“老百姓恨透了”的反革命必須鎮壓外,“對一切反革命分子,都應當給以生活出路,使他們有自新的機會。” v;是非關系是人民內部矛盾問題。毛澤東認為“對于革命來說,總是多一點人好”,對于犯了錯誤的同志,要看他們自己改不改,要幫助他們改正錯誤,還要給其糾正錯誤后繼續革命的機會,我們必須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這是團結全黨的方針。vi
在最后一部分,毛澤東同志論述了中國和外國的關系,毛澤東又指出:不僅現在我們“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的時候要向外國學習,即使“將來我們國家富強了,我們一定還要堅持革命立場,還要謙虛謹慎,還要向人家學習,不要把尾巴翹起來”。“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 vii
三、《論十大關系》的新時代意蘊
《論十大關系》開啟了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之先河,為其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抓住主要矛盾,運用科學思維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毛澤東同志十分重視矛盾的分析方法。在《論十大關系》中,他運用對立統一規律,準確分析、判斷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從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紛繁復雜的矛盾現象中,辯證地處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關系,確定了工作的重點和非重點,并引導用抓好非重點來促進重點更好地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并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唯物辯證法,在實際工作中更好地把握現象和本質,著力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推動社會發展進步。
全面深化改革,促進我國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論十大關系》通篇彰顯著改革的思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出,“毛澤東同1956年總結我國經濟建設經驗的《論十大關系》報告中提出的基本方針,既是經濟規律的客觀反映,也是社會政治安定的重要保證,仍然保持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提出“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這個表述再次彰顯了我們黨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和定力。我們要把提高發展質量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適應新時代新階段的新特點和新要求,牢牢把握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總體上看,毛澤東很好地運用對立統一的辯證的哲學思維,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路線,將重點論、兩點論、全局觀結合在一起。毛澤東辯證地看待了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中存在的矛盾問題,他認為“世界是由矛盾組成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我們建設中也存在著許多的矛盾問題,而“我們的任務,是要正確處理這些矛盾。”但在解決矛盾時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考慮矛盾的特殊性。中國搞社會主義,要在走自己的道路基礎上學習借鑒外國的成功經驗。《論十大關系》所闡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及其中所包含的哲學思想和理論原則,不僅對當時經濟政治社會建設具有指導意義,對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也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i 毛澤東選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
ii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iii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25.
iv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33.
v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6-39.
vi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40.
vii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