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適應當今我國金融自由化、市場化的發展趨勢,維護金融體系穩定,我國于2015年5月1日正式實施存款保險制度。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雖然對商業銀行整體利好,但是對商業銀行經營成本、存款穩定性等方面也造成了負面影響。本文針對我國存款保險制度對商業銀行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提出建議。
關鍵詞:存款保險制度;商業銀行;道德風險
一、引言
上世紀30年代,美國大量商業銀行在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下破產倒閉并對社會經濟造成巨大沖擊。為了盡量避免這樣的銀行危機日后再次發生,存款保險制度率先在美國實施。該制度以保險的形式保護銀行存款,從而維護儲戶對商業銀行的信任和銀行業的平穩運行。自1933年存款保險制度在美國創立以來,存款保險制度也在世界各國相繼創立。2015年國務院頒布了《存款保險條例》,標志著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正式實施。但由于存款保險制度本身的特性以及該制度的設計缺陷,極易造成存款者放松對商業銀行經營的監督,從而減弱了市場監管力度。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實施存款保險制度對商業銀行帶來的不利影響,為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改進以及商業銀行在存款保險背景下的經營提出建議。
二、存款保險制度對商業銀行的負面影響
(一)保費的繳納影響商業銀行盈利
保費的繳納雖然對所有商業銀行的盈利都會產生影響,但是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受到存款保險制度的影響程度不同,原因在于資產規模、存款分布和存款數額的差異。資產質量高、風險低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適用的保費費率較低,因此其盈利受影響較小;而中小商業銀行由于資產質量較差,風險較高,需要適用更高的保費費率并承擔更多的保費,因此其盈利受影響較大。因此,中小商業銀行盈利所受存款保險制度的影響一般大于大型商業銀行。
(二)存款的不穩定性增加
存款保險制度的設立使國家或中央銀行原本對存款的全額隱性保障轉變為顯性部分保障。根據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規定,同一商業銀行的存款最多保障50萬人民幣,超過50萬人民幣的部分將得不到保障。這意味著存款的穩定性有所降低,存款人需要更高的投資意識。存款額在50萬以上的存款人會將存款分散到多個商業銀行,而存款額在50萬以下的存款人則只需考慮利率,不必擔心存款的安全性。這會導致50萬以下的存款從利率低的商業銀行轉移到利率高的商業銀行。在我國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各家銀行對于利率有更大的控制權,一些中小商業銀行有權上調存款利率吸收存款。因此,部分儲戶將把自己的存款從大型商業銀行轉移至中小商業銀行是必然的。總之,由于《存款保險條例》規定的50萬元存款保險額度,存款轉移的情況很可能發生。
(三)商業銀行的監管成本增加
根據存款保險制度規定,存款保險機構不僅需要在商業銀行面臨破產倒閉或者發生經濟危機時,向其提供財務救助以保護存款人利益從而維護商業銀行信用,還需要根據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經營能力等數據來決定不同商業銀行的保費費率,這也就意味著存款保險機構成為了商業銀行又一監管機構,需要隨時監管商業銀行的經營情況。而商業銀行其實還受到銀保監會和央行的監管,如果這幾個機構之間不能進行合理的協調和分工,其實會造成多重監管,或者某一部分無人監管,同時不同監管機構如果監管標準不同必然會讓商業銀行難以適應。而存款保險機構為了對其成員機構進行監管,必然會增加監管成本,而這部分成本最終也都會反應到成員機構的保費中,從而增加了商業銀行的監管成本。
(四)商業銀行的道德風險增加
存款保險制度引起的主要問題是道德風險。商業銀行的營利性特征決定了它們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因此會采取更高風險的活動。在沒有存款保險制度之前,為了避免風險,商業銀行通常不會采取過于激進的經營策略。然而,存款保險制度的引入使得商業銀行認為自己多了一層防護網,這可能導致采取更高風險的活動。此外,存款保險制度的設立也會減弱對商業銀行的監管,因為存款人覺得即使銀行破產,自己的存款也有保障并且可以得到賠償。這也會引起道德風險。
三、針對存款保險制度對商業銀行負面影響的對策與建議
(一)調節存款結構,減少保費支出
根據我國存款保險制度規定,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商業銀行超過50萬元部分存款以及商業銀行的境外分支機構吸收的存款都不納入保障范圍,因此商業銀行不用為該部分存款繳納保費。商業銀行由此可大力發展境外分支機構并且采取積極吸引大額存款的措施,以增加境外存款與大額存款的比例來達到減少保費的目的,減少繳納保費對商業銀行盈利的影響,促進商業銀行發展。
(二)提高商業銀行利率管理水平
吸收存款是商業銀行利潤的重要本源,因此吸收更多的存款是商業銀行增加利潤的一大重要途徑。而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具有更大的利率控制權,面對存款保險制度實施所導致的存款大規模移動,商業銀行應該做的就是利用好自己的利率控制權,提高自身利率管理水平,從而在存款大規模移動中吸收更多的存款以創造更多的利潤。
(三)提高商業銀行盈利能力
當今商業銀行的收入來源中,表外業務所占部分越來越大。表外業務相較于存款負債業務有很大的不同,在表外業務中商業銀行通常不會運用自有資金,主要體現為不與客戶發生資金的借貸關系,商業銀行主要通過辦理一些中間業務如代理客戶辦理收款、付款、資金結算和其他委托事項而收取手續費,也可以利用自身信用,為貿易雙方提供資金結算的中間服務來收取手續費,因此不用繳納保費。商業銀行可以大力發展該類業務,擴展收入來源,提高盈利能力,同時由于表外業務不涉及商業銀行自有資金,所以可以減少商業銀行的整體風險。
(四)完善相關法律體系,改善存款保險制度運行體系
當下,我國存款保險制度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著一些法律和制度上的不完善。因此,為了保障該制度在我國的實施效果,下一步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和制度。具體而言,應該明確存款保險制度的作用、存款保險機構的地位、存款保險機構與其他金融機構的關系等問題,同時不斷改善現行《存款保險條例》。此外,在存款保險制度的運行過程中,應該適應我國的運行體系,建立風險評估模型,包括識別指標、風險因素權重指標等,以便更好地預測和管理風險。
(五)加強存款保險制度的宣傳,增強公眾對其的認識
公眾對于存款保險制度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效果,如果大部分公眾不了解存款保險制度,甚至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制度存在,那么公眾就不知道自己的存款收到存款保險制度的保護,存款保險制度對于緩解銀行發生擠兌的作用就無從實現。因此對于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運行而言,加強公眾對于存款保險制度的了解是一個非常重要途徑。
四、結論
本文針對存款保險制度對商業銀行造成的負面影響進行著重分析,并根據不同負面影響給出針對性的建議。首先可以從調節存款結構來減少保費支出,發展表外業務以提升商業銀行盈利能力這兩方面來應對保費支出以及監管成本上升對盈利的影響。其次可以提升利率管理水平以吸收更多存款來應對存款不穩定的增加。再次可以加大存款保險制度宣傳力度來完善公眾對該制度的認知,從而減小道德風險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最后通過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改善存款保險制度運行體系也至關重要。
存款保險制度作為維護金融穩定的重要制度,它的推出對于商業銀行的影響總體向好,但商業銀行更應該做的是積極應對該制度所帶來的挑戰,將存款保險制度的優勢最大化,從而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