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進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應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的內涵。但傳統文化在發展中因不被人們重視而面臨困境,雙墩文化是淮河流域的特色文化,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使雙墩文化轉型,發揮更大的經濟與社會意義是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次調研意在通過對雙墩文化的深入研究,探索多元化的文創產品設計理念,利用“新興媒介”進行古老文化的創新性保護與發揚,讓雙墩文化走進人們的生活,讓古老的文化用起來活起來。
關鍵詞:雙墩;器皿;淮河文化
一、研究背景
當今社會千城一面的現象比比皆是,中國在城市化進程中必須復興城市的地域文化,要重視城市發展的獨特性,此外對古代的建筑形式也需要繼承與創新。本文嘗試將皖北的雙墩文化藝術思想和方法與地區因地制宜的結合,通過傳承與創新,把現代設計與雙墩文化相結合,提煉雙墩文化的特色表達與融合現代設計連接現代技術,達到在現代中體現雙墩文化藝術的精髓的設計表現。
二、雙墩文化淵源
雙墩遺址于1985年8月全國文物大普查時,被蚌埠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安徽省蚌埠市雙墩村調查時發現。當時由于該地已經受到歷代葬墳、耕種、取土、整平等活動的破壞。1986年秋,市博物館對雙墩遺址進行了第一次試掘。隨后在經歷了三次發掘后,該地出土大量陶片、殘陶器,還有一定數量的石器、石料、骨角器、蚌器等,雙墩先民對這些器物進行加工、制作、裝飾的工具和坯料以及陶塑藝術品等文化遺物。考古工作者通過研究發現雙墩遺址中的出土的文物雖有其他文化的影子但又是一個獨立的文化體系,代表一定文化特色的遺址群,具備了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基本要素,由此誕生了一個新的考古學文化類型:雙墩文化。
三、雙墩文化特點
雙墩文化發源于淮河流域,淮河介于長江與黃河之間,是中國七大河之一。在雙墩文化出土的大量的文物中,我們發現很多器物的腹部或者內壁刻畫著符號、圖畫,或者含有符號的組合圖畫的。考古學家發現,這些符號多數刻劃在陶器的外地圈足內,少數會刻劃在器物的隱蔽部位如腹部、墜底部等。其表示的部位神秘且固定,好似部落在區分標記注釋著什么。而且出土的器物上符號特點簡單逼真,描述的符號范圍也相當廣泛,包含著各種生活所需的元素和場景,比如:狩獵、捕魚、編織、種植、養蠶、飼養家畜的生活類,也有描繪出日出月落、大好河山以及居住的房屋等寫實類。這些為我們研究新石器時期的人們的生活狀況以及生物物種的生存和進化提供了強有力的依據。
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出土的陶器的圈足內,考古人員發現了很多抽象元素的描繪,比如:網狀、四邊形、水紋以及不規則的圓形。這些符號內容豐富多彩,并且抽象簡練,反復被刻畫在器物上,具有記事性質和和可解釋性,帶有明顯的圖騰性質和表意功能。并且很多符號學者學者們通過對新石器時期現有的一些符號圖騰進行比對,并將符號與甲骨文一金文一今天的漢字進行對照釋讀,認為雙墩符號與漢字之間存在著直接的淵源關系。符號是自古以來人類傳播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語言,而符號學,代表著人類漫長的過程中研究符號理論的科學,它研究事物符號的變化、發展以及符號背后承載著的各種意義。人類的歷史發展史,簡而言之,就是一部漫長的符號進化發展史。不管是從結繩記事到現在的藝術設計,符號化的“語言”一直都是是人類思維與認知發展的物質信息載體。
而對于雙墩文化中這些種類繁多的符號,從符號學上來說的功能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圖像符號
圖像符號在視覺符號中有著很大的組成部分,它是一種可以一目了然的向受眾者傳遞明確有效的信息的視覺符號。在文字還沒有產生的新時期時代的早期,人們習慣于用簡單的圖像來記錄和溝通,如同幼童辯物,人類對于圖像的認知是與生俱來的。在雙墩文化出土的文物中,出現了大量的圖像符號,他們并不像文字符號那樣難以理解,通過一些簡單的圖像的表達,雙墩先民把他們當時的生活場景以及表達的情緒通過器物為媒介跨越千年的時光傳達給我們。在這出土的很多器物中,我們發現了五厘米左右的陶塑人頭像,據考古專家介紹說,這個頭像極其的重要,已經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通過雕像我們看到面部的五官還很清晰,雖然塑造的手法簡單粗獷,但是藝術手法寫實中有夸張趣味性地表現出這位蚌埠先民歡樂的情緒,很具有原始時期藝術的簡練和神秘感。雙墩先民在生產的過程中發現了美,對于圖形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并把這種美感巧妙地運用在雕塑作品中。
(二)文字符號
隨著復雜信息溝通與交流的需求,線性的視覺符號一文字便產生并發展起來。在一些出土的陶器的圈足內,考古人員發現了很多抽象元素的描繪,比如:網狀、四邊形、水紋以及不規則的圓形。考古學家把這些抽象的符號與甲骨文→金文→今天的漢字進行對照釋讀,發現他們之間存在著直接的發展關系,所以,雙墩文化也被認為是漢字的起源之一。
(三)象征符號
在很多抽象的符號的解意中,我們發現了很多象征性比如:在對四邊形網狀這個符號的解意中,考古學家發現這個符號象征著“網”的意思,這個網一是代表這雙墩先民依水而居,在平日的捕魚過程中頻繁的使用了網這個工具,于是便被記錄下來。二是代表了雙墩先民樸素的宇宙觀,由有形的網上升到無形的網,網又象征著太陽的光芒,象征著雙墩先民崇尚自然,崇尚季節的樸素的宇宙觀。
四、雙墩文化運用于設計
以一個7300年前的古老文化與一群朝氣蓬勃的現代大學生的故事為例。她帶領我們穿越數千年去探索和追尋“雙墩文化”。
雙墩文化是淮河流域特色文化,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么我們如何將雙墩文化融入于設計中呢?她作為某大賽的積極參與者,立志于保護和發揚雙墩文化,打造文化品牌,讓地方文化能夠被大眾所知。她和她團隊成員在設計中翻閱了各種資料,研究了7300年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們的追求與夢想,生活與環境,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深深地陶醉在燦爛的古文化之中。在雙墩服飾中,她們運用到了雙墩文化出土文物中特有的文化符號,融合了雙墩文化與安徽民俗民風,進行多元化的文創產品設計。最終取得了優異成績,還通過文化用于設計的方式將雙墩文化傳承弘揚出去。
文化創意產品是傳承優秀文化的有力載體,是增強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只有讓文物走出去、用起來,才是對文物、對文化最好的傳承與保護。
五、總結
近年來,文創產品在我國大量出現,這種以傳統文化設計為開發依據的新理念極大程度上解決了傳統文化現存的問題,本次調研意在通過對雙墩文化的深入研究,探索多元化的文創產品設計理念,利用“新興媒介”進行古老文化的創新性保護與發揚,讓雙墩文化走進人們的生活,讓古老的文化用起來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