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古以來,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在真正的意義上是文化文明的大國,也是科學技術文明的大國,其中科技創新文化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的文明延續不曾中斷的國家,中國的文明發展是有其自身發展的歷史邏輯的。中國傳統的科學技術文化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值得現代人的深入學習。可以這樣說,今天中國的科技創新活動無法離開傳統科學技術而單獨發展。研究和了解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或者說原始科技創新的歷史,探討科技發展的歷史規律并對其進行揚棄,可以起到借鑒歷史、溫故知新的作用。
關鍵詞:科技創新;科學技術;傳統文化;辯證法
傳統思想是指長時期形成的持續對一個民族或者地區有著重要影響的某一個思維體系,它是經過一定的時空范圍不斷積累成形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思維模式和行為準則的集成。科學與技術,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其他事物一樣,是有一定的歷史繼承性的。可以這樣說,今天中國的科技創新活動無法離開傳統科學技術而單獨發展。研究和了解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或者說原始科技創新的歷史,探討科技發展的歷史規律,可以起到借鑒歷史、溫故知新的作用。
本文認為論述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發展史時,以科學技術本身發展的階段性為論述原則,可以將其劃分為萌芽、發展和急需重塑三個階段。
首先是中國傳統科學技術思想的萌芽階段。
迄今考古發現顯示,我國原始社會有170萬年歷史,是世界最早的人類文化發源地。我國的祖先在這個時代發明了火、弓箭、陶器、農牧業、天文、醫藥等,創造了蠶繭。這些古老文明源于本土并不斷發展,具有獨特特征。各種“中國文化異化”言論毫無根據。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的起點,我國祖先的科技思想從零開始。盡管科技在這個時代還很稚嫩,但是它是我們人類科技發展史上的第一步,也是我們科技發展的第一個篇章。由于原始社會階段,人們使用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制和木制的,征服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屈從于大自然的支配,生活極端困苦。例如,從簡陋的木棒和打制石器到弓箭的發明,從生食動植物肉果到熟食和人工取火、陶器的出現,從采集漁獵到栽培植物、馴養動物,從縫制獸皮到紡織絲麻,每一項重大技術發明都是經過成千上萬年,甚至幾十萬年時間才得以實現的。原因就在于這時人們只掌握技術,不知道科學。
再者是中國傳統科學技術思想的發展階段。
夏、商、西周是中國科技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沒有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就不會出現“青銅文化”,不會有中國的文明,不會有中國的科技。奴隸時代為以后的天文、數學、醫學、農學和其它科技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中國古代科技制度的一些重大特征,都在這一時期顯現出來。春秋戰國時代,,冶鐵術的發明,特別是生鐵冶鑄和柔化技術以及塊煉鐵滲碳鋼技術的出現,開始并加速了生產工具鐵器化的進程,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開拓了后世冶鐵術發展的道路。與封建制小農經濟相適應的連作制和因時因地制宜的精耕細作傳統已初步形成。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也是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同時它又是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動因。
在中國古代科技發展中,秦漢是一個極為關鍵的時代。隨著封建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古代各種學科的形成和大量的生產技術的不斷完善,這是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特點,也為未來的發展指明了道路,奠定了基礎。隋唐時代,中國與亞非各國交往頻繁,既增進了各國人民的友誼,又促進了我國和各國間的科技文化交流,豐富和充實了我國的科學技術知識。國際交流發展的需要,還刺激了手工業生產。總體而言,隋唐文化與科技沿著傳統科技體制不斷向前發展,不管是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表明中國科技制度已進入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
最后是中國傳統科學技術思想的迫切階段時期。
從宋元到明清,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較為顯著,尤其是技術水平。明代初期,社會和經濟得以較好地從復原中向前推進,到明代中期以后,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各種技術都有了相對的發展。明中葉后的資本主義萌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但是可以說,我國的自然科學是從十六、十七世紀開始落后于西方的。落后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未能像歐洲那樣迅速發展,沒有來自社會生產迅速發展對科學提出的迫切需求;同時腐朽的封建統治制定的文化教育政策嚴重阻礙了科學的發展。在清朝時期,由于封建統治者持續實行的文化專制政策和封閉的政策所致。從乾嘉時代考辨學的主導地位來看,上層建筑對科技發展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后來,由于殖民主義者的侵略、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我們的科技水平更是遠遠落后于西方。
中國的先進科技(當時的確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它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并使中國的社會得到了持續的發展。然而,科學技術對社會的促進作用不僅表現在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促進生產關系的轉變等方面,而且也表現在意識形態方面,即科學技術不但為新興的階級提供推翻舊制度的物質力量,而且伴隨科學的發展興起的新思想,又是為新制度開辟道路的精神武器。
綜上所述,在中國歷史上,不論是在一種社會形態下的相對穩定發展時期,還是在從一種社會形態到另一種社會形態的轉化時期,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情況都證明了一條真理:科學技術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并且,科技發展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密切相關。
總而言之,從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發展階段,不難看出其是有內在發展邏輯和自身特征的。并且,中國傳統科學技術中充分凸顯了中國傳統科學技術思想對現代科技創新的啟示作用。
這種啟示一方面在于,中國古代認為,自然界、社會中的一切事物、一切現象都具有普遍性、互相制約的關系。在科技發展史上,各種科技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影響。在奴隸社會,科技發展雖然還處在初級水平,但是這種現象已經出現了。青銅器物的廣泛應用,對奴隸社會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要想制訂出一套合適的農時歷法,就需要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轉,然后進行數學運算。這也是古代數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青銅冶煉、制陶、紡織等手工藝的發展,為鑄造工藝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而大量的陶瓷燒制工藝也為青銅冶煉提供了高溫、相關的材料和工藝。而青銅冶煉也推動了陶藝的進步,諸如此類。這實際上,也是極具智慧的中華民族對世界整體性認識的大進步。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思想解放的先聲,是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產生和發展的基礎。由于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所以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的發展就遠較同時代的西方為優。中國五行說中的“金”,是古希臘四元素中所沒有的。另外關于陰陽轉化,五行生克,“有窮”、“無窮”,“有終”、“無終”等等宇宙、時空命題的討論,以及“窮則變,變則通”等閃爍著樸素辯證法光輝的寶貴思想,皆是世界古代思想史上所僅見的。
總的來說,中國傳統科學技術思想中有著豐富的科學技術創新思想,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又有與現代科技精神相背離的一面。這種正作用和反作用是固有的,繼承傳統中古科學技術思想必須要挖掘正作用;也要消除其反作用,消除那些潛在的危害人們創新能力的傳統糟粕,為科技場創新提供適宜的培育溫土;更要在中國傳統科學技術思想中吸收古人智慧,繼承先進科技成果,在現代科學技術文明的基礎上發展新的科學知識系統和促進新的技術改革模式,孕育出新的科技創新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