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背景下,高職建筑室內設計專業群實行“項目化工作室”教學模式,對專業人才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依托建筑室內設計展專業群,探究高職室內設計專業群“項目化工作室”教學模式、項目化教學設計、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工作室建設及運行管理等方面的策略。
關鍵詞:室內設計技術專業群;項目化教學模式;運行與管理
“項目化”工作室為建筑室內設計專業群教學拓展了內涵。“項目化”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是以《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 號文件為精神,將課程、教室與生產實踐融為一體,將傳統的學校封閉式教學變為面向生產實際的開放式教學,以課程知識為基礎,以專業技術的應用為核心,以專業教師為主導,以承接技術項目為主要任務,將生產與教學緊密結合,由教師帶領學生在承接和完成生產技術項目的過程來完成綜合專業技術的訓練。該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組織和指導,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終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促進自身認知結構發展”。在課程教學的內容上不再依賴教學大綱和課本,而是以完成項目為目標。因此對于建筑室內設計專業群教育目標而言,\"項目化工作室”教學模式的優勢更有助干培養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與職業能力,促進學生的就業創業。
一、基于工作室的項目化教學模式的特點
基于工作室的項目化教學模式在實踐上遵循“知識與技術并重、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在實施中充分強調真實工作環境的設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引進工作室,深化校企合作,同時也為高職院校的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學和學習平臺,促進校內教師專業化發展以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同時,工作室的引進,也解決了當前項目教學中企業真實環境難以模擬的難題;小班授課的方式,也有利于項目的開展。
二、基于工作室的項目化教學模式的要求
基于工作室的項目化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有效實施需要學校層面建立一定的外部保障。首先,工作室如同真實企業運行,在整個運行過程中,必然有一定資源的消耗和費用的支出。這些除了由工作室負責人以及項目負責人承擔之外,也需要學校提供一定的場地、設備以及一定的經費支持。其次,在進行工作室管理上,需要學校對工作室進行統籌規劃設計。對工作室承擔的功能以及教學方面要承擔的任務都要有明確的規定。最后,參與工作室的主體不僅來自于學生也有教師和企業專家。教師承擔工作室項目教學,任務就非常繁重,增加了原本就比較大的工作量。這對教師來講,是有一定壓力的。對學生而言,項目學習的過程是體現學生主體過程,但是需要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完成項目任務。如果這些工作量沒有一定的獎勵,師生參與工作室項目教學的積極性都會大打折扣。因此,學校層面需要出臺相應的運行管理辦法。以確保工作室良好的運行與管理,也為項目化教學模式順利實施提供外部保障。
三、基于工作室的項目化教學設計
基于工作室的項目化教學模式是在工作室為平臺開展的教學活動,指師生通過共同完成一項具體項目的教學活動。專業課程教學設計包含教學流程、教學方法與課程評價三個方面,就教學流程設計而言,應以建筑室內設計與企業項目設計工作流程為依據。在教學方法的選擇應用方面,主要運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小組合作調研式教學法、小組探討式教學法、工程現場引導式教學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如《住宅空間設計與實訓課程》總體上按5-8人為一個小組,小組成員扮演不同的職業崗位,履行崗位的職責,協同完成設計項目任務,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如涉及調研、材料、陳設、家具、燈具等計劃就需運用工程現場引導式教學方法;進行資料收集和相關知識的學習與項目分析就需運用小組探討式教學方法,讓學生領會和把握設計方法的路徑、程序和手段等。在課程評價設計方面以行動過程+設計成果綜合評估,行動過程分項評估從\"知識、素質、技能”三個方面進行考核評價,每完成1個項目工作任務均有一次評價,有小組自評,小組互評指導教師測評三部分構成,設計成果綜合評估考核設計創意、設計表現、設計與空間功能的符合度等,由指導教師簽寫成績鑒定。
四、基于工作室的項目化教學模式的運行管理
建筑室內設計專業群教學模式的運行管理采取“二級學院—專業群—工作室”三級管理模式。在教學管理方面,對于專業課程標準對其目標、方向的要求描述得較為詳實,對教學的內容、時數要求較為寬松,從根本上解決“項目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教學管理問題。在工作室經理管理方面,主要是由二級學院、專業群與工作室制定工作室的教學、科研、實踐、成果等任務指標,對于計劃外的指標,采取一種較為寬松的經濟管理運作模式,工作室項目資金大部分由工作室自己支配,主要包括工作室的日常管理、項目的成本、參與項目的教師、學生酬勞等方面的費用。同時,還需制定一整套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確保工作室的正常運行。
五、總結
“項目化”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打破了原來傳統的“大課堂”教學體制,實行了教學內容和人才培養方式的根本性的轉變,提高了每個工作室的有效聯系和互動性,使課程內容和實踐能力更為緊密,使老師與學生、工作室與工作室,學校與企之間溝通交流得到進一步的加強。校外專家擔任學生的專業指導教師,學生的知識能力、實踐能力、教學管理等方面得到了提升。加強了對校外指導教師的管理與聘任,實現了知識目標、素質目標、能力目標三大教學體系轉變。
參考文獻:
[1]于迎紅.實踐型服裝設計工作室教學模式探索[J].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08(4):75-76.
[2]臧麗.談高校服裝設計專業工作室教學模式與學生就業的關系[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08,28(3):45-47.
[3]徐秋楓.構建“工作室制”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探討[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45-47.
[4]田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探索[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8):70-71.
[5]詹筱茹,韓帆.基于工作室制的動漫數字媒體專業創新創業實踐教育模式研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1(36):96-97.
[6]高翔.建筑裝飾專業構建工作室教學平臺的實踐與探索[J].科技信息,2008(31):18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