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學生中大力倡導勞動,培養和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習近平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在學生中發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他對新時代勞動素質的內涵作了生動而深刻的詮釋,同時將勞動教育提升到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并重的地位,將其視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是大學生學習知識、提高技能、實現理想的搖籃,是大學生的價值判斷與價值抉擇的關鍵階段。大學生的勞動教育可以通過個案來強化對大學生的勞動價值導向,促使他們自覺地參加勞動鍛煉,從而達到自身的全面發展。所以,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勞動教育;勞動素質;大學生
馬克思認為,人的根本需求是勞動【2】。無論是簡單勞動、復雜勞動,還是體力勞動、腦力勞動,都屬于勞動范疇,其價值不應該有高低之分。今天,中國的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人民的生活質量也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仍然有一些社會現象,比如,輕視體力勞動,不尊重體力勞動者,不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這一現象充分反映了全社會對勞動者和勞動者的不敬與輕視,在當代大學生尤為明顯。在高校畢業生中,存在著不正確的勞動觀、缺乏相應的勞動技能、勞動素質不高、與當前國家發展需要的人才不匹配等問題,都會影響到他們的社會、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3】。所以,應堅持馬克思勞動價值觀的理論指導,加強對大學生勞動能力的培養,使其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既有利于大學生自身發展需,又有利于完善高校的勞動教育以及國家經濟發展需要。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內研究現狀
I、從勞動素質層面,勞動素質的定義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有的學者認為勞動素質應包括勞動態度、勞動技能、勞動習慣三個要素。勞動態度是指人們是否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愿意勞動的一種生活態度;勞動能力指人們對勞動知識、技能的掌握與熟練程度以及從事勞動活動所必須具備的智力發展情況。勞動習慣是指勞動是否成為人的需要的行為方式。有的學者認為勞動素質是一種綜合性素質,它應包涵于受教育者的品德素質、才智素質和身體素質之中【4】。陳自龍認為勞動意識淡薄有四方面原因,一是學校教育的教育方式造成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漏洞,二是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和家庭管理方式失衡,三是社會環境對學生認知的影響,四是學生自身存在缺陷【5】。
(二)國外研究現狀
I、從勞動素質層面,國外大學教育歷來重視勞動素質在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勞動與教育的探討最早出現在16世紀《烏托邦》一書中,莫爾認為學生應該一邊學習農業理論知識,一邊進行農業勞動,通過進行相關實踐,來掌握相關技術。“勞動教育”一詞是由17世紀英國經濟學家貝勒斯明確地提出,他主張兒童應當掌握農業和手工業技術。法國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傅立葉也充分肯定勞動與生產活動相結合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他認為生產勞動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一種重要手段,通過勞動與生產活動相結合的教育方式能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使社會從中獲得極大好處。通過對上述思想家關于勞動與教育的梳理不難發現,他們都從各自的角度分析勞動與教育關系,有的從社會生產方面進行分析,有的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進行分析,還有的從社會發展需要方面進行分析。雖然各自分析的角度不同,但都論述了勞動與教育相結合的重要性,凸顯了重視勞動教育的必要性。【8】
綜上所述,國外大學在大學生勞動素質培養開展較好,其大學生勞動教育和勞動素質的研究內容豐富,角度、方法多樣,其教育理念、教育理論、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地方。
二、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素質培養的內涵及內容
新時代大學生的勞動素質的構成是多方面的,這也就決定了勞動素質培養的內容應是多方面的。在大學階段,大學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發展都趨于成熟,有效的勞動素質培養有利于大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堅定的勞動意志、良好的勞動習慣。為了能更好地培養新時代大學生勞動素質,可以從如下幾方面進行:
(一)勞動價值觀的教育
勞動價值觀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三觀”正確與否將關系到大學生能否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我們能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由我們父輩通過辛勤地勞動從而實現,沒有他們辛勤地勞動就不可能有我們今天的舒適生活。因此,大學生應對辛勤的勞動者報以足夠地尊重,尊重他們的勞動和勞動成果,沒有他們昨日地付出,就沒有我們今日的美好生活。對大學生進行勞動價值觀的教育就是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指導下,樹立大學生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價值觀,并且通過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不斷學習,使大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勞動思想,理解馬克思勞動觀的真正含義:勞動是價值的源泉。
(二)勞動技能的培養
勞動技能是指在勞動生產過程中需要勞動者應具備的相應勞動能力,其主要反映崗位對勞動者勞動能力高低的要求。勞動者的勞動技能高低將會影響勞動者是否能成為一位高素質人才,也是影響勞動者收入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勞動技能的培訓是大學生必備的基本功,能否掌握勞動技能將會影響到大學生畢業后能否找到自己滿意工作。只有在練好基本功的基礎上,才能今后就業時找到滿意工作。大學生勞動技能的培養要通過勞動實踐的方式,使大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生產活動緊密聯系起來,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勞動生產中,將所學知識為其所用,使其成為合格的勞動者。
(三)勞動意志的鍛煉
意志是人的一種心理傾向,它根據人活動的目的來調節并作出相應行動,克服困難,實現預計目標。人的一生不能總是一帆風順,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麻煩,而當代大學生大部分就是在“溫室”中長大的,基本上沒有獨自遭受到生活上和工作上的挫折,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難免會不知所措。大部分人都會在挫折和困難面前低頭,選擇放棄,而不是選擇勇往直前。這會給大學生今后的生活帶來種種不便。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意志的鍛煉是大學生勞動素質培養的應有之意。這不僅可以培養大學生面對困難時的抗壓能力,還可以培養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三、大學生素質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問題
1.家庭勞動素質培養存在的問題
接觸家務勞動機會較少。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現代大學生基本上都是出生在優越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這就使得大學生接觸到勞動的機會越來越少,造成大學生的勞動意識越來越淡薄,也就自然而然的對于勞動感到陌生,對于勞動有抵觸情緒、討厭勞動、甚至厭惡勞動。科技的進步使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家務勞動變得越來越少,家長能獨立完成家務勞動,孩子因此越來越少的接觸到家務勞動,從家務勞動中養成勞動的習慣變得困難。
2.高校勞動素質培養存在的問題
重理論輕實踐。大學生的年齡較小,社會經歷較少,他們基本上都是走出了高中的校門又進大學的校門。大學生在初高中的時候面臨著升學的壓力,將大部分的時間花費在升學備考上,對于其他方面關注自然就會有所減少。學生對勞動素質培養的理解來源僅是教師課堂上的講授,而教師在教學時間有限的情況下,首先保證傳授大量的理論知識,所以只能花費較少的時間進行實踐教學。因此,學生們擁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但學生對于動手實踐卻是相當陌生,他們很少有機會去親自實踐。勞學生應當在勞動實踐中將所學到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大學教育重理論輕實踐是學校對勞動素培養存在的問題之一。
3.社會勞動素質培養存在的問題
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盛行。改革開發以來,人們在享受改革開放帶給我們成果時,也遭受到經濟高速發展給社會帶來的不良的社會風氣。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盛行,這使得一些大學生不再相信勞動最偉大、勞動最光榮的社會理念。像“寧在寶馬車里哭,也不在自行上笑”、校園裸貸等一些系列社會事件都能反映出人們在金錢觀上的變化,以前人們是通過自己辛勤勞動獲得財富,而現在人們卻不愿通過辛勤勞動獲得財富,總是想通過不勞而獲的方式使自己過上美好生活。人們以擁有“金錢”的多少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這些思想給社會經歷較少的大學生帶來極大迷惑。正是這些思想與現實社會中一些消極現象相結合,給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造成重大影響。
(二)原因
1.家庭對大學生勞動素質培養的理解不當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長時間封建統治下產生了一些消極的勞動思想,這些消極的勞動思想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7】像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孟子主張“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些思想深深地影響了一代代讀書人,讀書人通過自己的行為方式又影響其他人,把勞動和勞動者當作不如其他人和其他人從事的活動。父母受傳統文化巨大的影響,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難免會傳遞這些錯誤思想,使自己孩子耳濡目染的接受相關思想,認為從事勞動生產活動就是不如其他工作好,體力勞動者就是低人一等。家長對勞動素質培養的理解不當造成了孩子在勞動思想的根源處出現偏差。
2.高校對大學生勞動素質培養的重視不夠
大學校園是大學生主要學習和生活的場所,高校也應在大學生勞動素質培養程中占據主導地位。盡管我們一直在強調學生的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發展要全面,但高校只是將勞動素質培養簡單地當作勞動觀教育或勞動技能培訓,沒有把大學生勞動素質培養的重要程度提升到與其文化知識培養相同地位,勞動素質培養沒有得到真正有效執行。
3.社會對大學生勞動素質培養的導向不足
大學生易受傳統文化中消極的勞動思想影響對勞動抱有抵觸情緒,甚至是鄙視勞動和勞動者。一些大學生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學而優則仕”成為大學生的追求目標。因此,大學生把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看作是對立關系也就不足為奇。經濟全球化使中國與世界聯系更加緊密,西方社會一些不良的思想不斷涌入我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的觀念不僅是沖擊著人們傳統勞動觀和價值觀,也沖擊著大學生尚未完全成型的勞動觀和價值觀。在消極的傳統勞動思想和西方社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觀念的雙重影響下,誠實勞動、辛勤勞動不再受到社會上人們的關注和追捧,辛勤勞動的思想在人們的腦海中漸漸遠去,人們不在堅信勞動使人富裕,勞動使人進步。社會對大學生勞動素質培養自然不會認為是必不可少,大學生勞動素質培養較差深受社會環境的影響。
四、如何強化大學生的勞動素質
社會環境是大學生勞動素質培養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是大學生勞動素質培養的重要途徑,良好的社會氛圍對大學生勞動素質培養具有重要作用。結合當前國內外發展的形勢,我們應在全社會樹立尊重勞動和勞動者的觀念、弘揚勞動模范示范作用、輿論引導勞動最光榮的社會風氣。在社會上定期開展“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為主題教育活動。辛勤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民族正是依靠人民勤勞鑄造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明。在社會上組織開展“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為主題教育活動,使大學生能在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的指導下,不受西方不良的思想影響,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高校是國家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勞動能力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在當前的國際、國內的發展形勢下,高校德育要全面落實國家的各項教育政策,努力實現“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高校在加強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應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增強其勞動能力,以達到心理和身體健康的目的。
加強日常課程中的勞動素質培養,高校作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應當將大學生勞動素質培養納入日常課程教育計劃之中。其勞動素質培養內容不僅包括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強化勞動意識,還應包括鍛煉勞動意志、提高勞動技能。同時,要對大學生日常生活進行勞動素質培養,也要對大學生進行相關專業技能培訓。將大學生勞動素質培養日常化,從大學生身邊每一件小事中逐漸提高大學生勞動素質。相關專業技能培訓是為了大學生能夠更好就業所進行必不可少的培訓事項,面對“就業難”這一社會現象,練好專業技能這門“內功”才能在眾多求職者中脫穎而出,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
在大學生勞動素質培養過程中,家庭環境對大學生勞動素質培養具有最深遠、最持久的影響,它開始于學校勞動素質培養之前,但并不會隨著學校勞動素質培養結束而結束。雖然家長認可勞動素質在子女成長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作用,但是大部分家長只是形式上的認同,沒有在家庭教育中落實到位,家長還是將勞動素質培養束之高閣。因此,糾正家庭對子女勞動素質培養的觀念是對大學生勞動素質培養內在要求。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家長只有在觀念上真正改變才能提高子女勞動素質。首先,家長應該具有正確的勞動觀,要尊重體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不能歧視體力、鄙視體力勞動者。家長要教育子女尊重勞動和勞動者,不能因勞動者從事不同類型勞動而有所區別對待【8】。成績只是學生能力的一部分,它不能代表學生一切,學生應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支生機勃勃的力量,我們要堅信,勞動可以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勞動創造人類輝煌的歷史,勞動創造今天的美好生活,而且我們要堅信勞動必定能創造美好未來。本文在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理論基礎上,通過分析大學生勞動素質培養上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在強化大學生勞動素質培養途徑上,主要提出在社會上樹立尊重勞動和勞動者的觀念、輿論引導社會風氣,高校要加強在日常課程中勞動素質培養、豐富大學生的實踐形式,家長糾正錯誤的勞動素質培養觀念、多提高勞動實踐的機會。通過社會、高校、家庭三方相互聯系、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來提高大學生勞動素質。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李珂.新時代勞模精神的嶄新意蘊與當代價值[J].紅旗文稿, 2020(8):33-35
[4]張林 .從“道德體驗”到“社會效益”: 青年志愿服務發展的邏輯演變 [J]. 當代青年研究,2016(03):5-9.
[5]徐曙峰,張曉燕.大學生志愿公益教育課程化模式研究——基于江蘇6所高校的調研[J].管理觀察,2019,(17):111-112.
[6]沈貴鵬.關于公益教育的思考[J].基礎教育,2014(2)
[7]譚建光 . 中國志愿服務發展的十大 趨勢——兼論“十三五”規劃與志 愿服務新常態 [J]. 青年探索,2016 (2):29-35
[8]黃冠,文凡.論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勞動教育的三個維度[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22,35(02):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