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工作督導是一種社會工作方法或程序,社會工作督導按照其功能主要分為行政性督導、教育性督導和支持性督導。在“五社聯動”中社會工作督導也分別通過向社會工作者傳授督導志愿者的相關專業知識和實務技巧、從情感上給予社會工作者關懷以緩解不良情緒與職業倦怠感、通過對社會工作機構的運營管理和決策方面的指導更好地促進社工站的發展,在助力“五社聯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社會工作督導;五社聯動;社會工作者
一、基層治理中社會工作督導的基本角色
由于中國本土社會工作專業實踐的基本處境與發達國家和地區不同,因而督導者承擔的角色也需要相應地調整。依據服務機構、服務對象可以將督導者面臨的主要任務和承擔的基本角色分為兩個方面。
就服務機構而言,中國本土社會工作專業實踐中的督導者,除了需要協調機構的關系為社會工作者提供理論學習與專業實踐相結合的機會以外,還需要根據具體的工作情況獨立設計社會工作專業服務計劃包括服務對象、方法、時間安排、進程、社會工作者的組織安排、督導的方式和評估方法等,注重社會工作的專業性和有效性[1]。因此,中國本土社會工作專業實踐中的督導者需要承擔指導者和專業服務設計者的角色。
對于服務對象,中國本土社會工作專業實踐的督導者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幫助社會工作者評估服務對象的一般需要,即服務對象最需要解決的日常生活的要求,督導者需要承擔評估者的基本角色。這些一般需要以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工作標準來看其專業性不強。因此,督導者需要進一步幫助社會工作者將服務對象的一般要求轉化成專業的服務需要,從專業的視角理解、分析服務對象的要求。這樣專業服務需要的轉化就成了督導者的基本角色之一。
二、“五社聯動“的行動框架
“五社”是指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動”是指以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為目標,堅持黨建引領,社區居委會(村委會)發揮組織作用,以社區為平臺、以社會組織為載體、以社會工作者為支撐、以社區志愿者為輔助、以社會慈善資源為補充的現代基層治理行動框架,具體有以下三種實踐模式。
社會組織卷聯型。這是指社區中有良好的社會組織建設基礎,社區社會組織蓬勃發展,社工-社區聯合以社區社會組織為啟動要素,依托社區社會組織開展社區志愿服務,發展志愿者、發掘志愿者骨干,進而建立志愿者隊伍;社工和社區“兩委”聯合行動,延伸鏈接志愿者網絡中的慈善資源要素,針對社區問題和社區服務設立項目[4]。
社區志愿者卷聯型。這一模式主要指社區在前期志愿服務基礎好的前提下,社工-社區聯合行動,大力培育社區志愿文化及公益精神,建立穩定的、組織化的社區志愿服務組織以及有效的志愿服務激勵機制;再以志愿型社會組織服務社區,解決社區難題,豐富社區精神文化生活,擴展建立各類娛樂型、趣緣型、學習型、服務型組織,激活社區聯結的同時,鏈接在地的企事業單位共同開發慈善資源,投入社區志愿服務和專業服務項目,助力社區治理。
社會慈善資源卷聯型。這一模式是在社區前期的慈善資源開發及應用基礎較好的情況下,社工-社區應社區所需聯合行動,設計社區治理和服務項目,籌措或引導資源投入,發動社區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及社區服務。
三、在“五社聯動”中督導發揮的作用
在社會工作者自身方面:在社會工作者參與“五社聯動”的基層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和阻礙并經歷挫折,社工在問題解決中經歷的挫折可能導致強烈的無奈感和挫敗感,令其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改變、問題沒有可能解決,受阻的日常生活功能和重復的受挫經驗可能導致習得性無助,此時就需要督導發揮一定的支持作用。
首先,督導要辨識社會工作者的無力感。督導者通過與社工的互動,對社會工作者的狀態及以往的經驗進行識別。其次,督導需要增強社會工作者的能力感。可以通過采用以下策略協助社會工作者降低無力感: 第一,富于同理心的傾聽,協助宣泄負面的情緒。第二,肯定社工的工作能力,協助發現工作成效,提升價值感[5]。第三,將問題歸因外在化。協助社會工作者分隔問題與遭遇問題的自己,個別化分析問題成因與應對策略,避免社工將問題歸因內在化,減低失能感。最后,發展社工的能力。在面對社工的求助時,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其一,肯定機構及項目團隊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 其二,協助其梳理項目問題并逐一分析成因,共同探討問題解決方式; 其三,協同社工在工作過程中檢驗問題解決效果; 其四,在發展問題解決相關能力的同時,充分鼓勵社會工作者的自我決定,表現為督導者與社會工作者在特殊坊主去留問題上存在較大分歧時,作為督導者在清晰表達不同觀點后,尊重社工的行動策略選擇。
綜上,為社會工作者提供情感支持可從四方面能力培養入手: 第一,培養社工改變和主動參與的態度; 第二,培養社工批判性分析環境系統中權力與壓迫的能力; 第三,培養社工分析問題、制定行動策略的能力;第四,培養社工開展改變行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社工督導志愿者方面:社區志愿者在“五社聯動”中發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由于志愿是一種不分參與者文化背景、種族、宗教信仰、年齡、性別和生理、社會或經濟條件,自愿貢獻時間、才能、財物、不求報酬去幫助他人的社會行動這一性質,使得志愿者的背景十分復雜且不具備專業性,這就需要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去進行督導,同時也需要社會工作督導首先對社會工作者進行督導。督導可以向社工傳授關于社會工作者如何督導志愿者的相關知識,例如具體類型分為師徒式督導、訓練式督導、管理式督導和咨詢式督導。但是,在具體督導過程中,上述督導內容可能整合在一個過程中。同時督導也要及時提醒社會工作者,志愿者來自不同的部門、文化和階層。社會工作者在實際開展志愿服務督導活動時,特別是在遇到緊急問題時,不能過分強調某個督導方式,而應靈活使用督導的形式。在指導社會工作者學習專業服務方法和技能時,需要更為關注怎樣在日常生活場景中開展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服務介入的焦點、內容、方法和層次等都需要切合實際生活處境。
在促進社工機構助力“五社聯動”方面,督導在前期向社會工作者傳授和補充社會工作的專業知識、實務技巧、專業理論研究以及培育其專業價值觀、倫理和專業素養,從而促進社區-社會工作者深度融合,在此基礎上,督導繼續發揮其行政性功能,通過對社區機構運營、管理和決策方面的指導,促進社工廣泛籌集社區內外公益慈善資源,助力社區治理,增強社區治理效能。此外,督導還要發揮促進內外溝通和配合的作用,促進社區居委獲得“減負”,重點承擔核心引領作用,使協同共治得以有序運作[5]。社區居委不再大包大攬,而是釋放自己的權力和治理空間給其他社區主體,與項目社會工作者、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志愿者等一起平等友好地協商、討論,共同服務社區困弱群體,解決公共問題,促進社區發展。
參考文獻:
[1]童敏,周燚.“半專業”的專業性:本土社會工作督導清單及知識觀考察[J].社會工作,2020(03):16-26+109.
[2]童敏.中國本土社會工作專業實踐的基本處境及其督導者的基本角色[J].社會,2006(03):194-204+210.DOI:10.15992/j.cnki.31-1123/c.2006.03.011.
[3]謝敏.社會工作督導者與被督導者契合研究——基于廣東省社會工作實踐的質性研究[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5(03):47-52.
[4]彭華民.論志愿服務的社會工作督導模式[J].中國青年研究,2010(04):31-35.DOI:10.19633/j.cnki.11-2579/d.2010.04.007.
[5]原珂,趙建玲.“五社”聯動助力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J].河南社會科學,2022,30(04):75-82.
[6]任敏.“五社聯動”參與社區治理的三種模式及其共同特點[J].中國社會工作,2021(10):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