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資源基礎理論,本研究探討了社會資本與內部創業的影響。通過對參加西南地區創新創業大賽的197名中國高校參賽成員的調查,分別探討了社會資本三個維度:關系、結構和認知與內部創業之間的關系。本研究發現,結構維度與內部創業呈正向關系,關系維度與內部創業不相關,認知維度與內部創業呈正相關關系。本研究擴展了現有內部創業的研究視角,揭示了社會資本對組織個體內部創業行為的具體影響過程。
關鍵詞:內部創業;創業能力;資源基礎理論
一、引言
創業可能發生在組織或公司內部。先前的研究表明,內部創業有助于企業創新、提高內部績效、適應外部變化并重振企業。在過去幾十年中,內部創業已經引起了學術界和管理界得研究關注(Huang等,2021)。為了釋放內部創業的價值,需要識別具有追求內部創業活動傾向的個體,并了解他們如何能夠這樣做(Panday,2019)。內部創業,描述了個體/員工在現有組織中進行的創新活動,試圖在已建立的公司中開發新的業務、服務、技術、管理實踐和戰略。內部創業過程始于一個人的夢想。然而,一旦這個想法獲得了組織管理層的認可,他就需要知道如何利用組織資源,并利用這些資源來實現夢想。
對于知識工作者來說,最重要的資產不是他們目前的擁有能力,而是他們與組織內其成員的關系,或社會資本。一個豐富多樣的關系網絡的發展需要增強和協調的人際交往技能,以及個人的重大投資。社會資本指從與他人的社會聯系中獲得的不同水平的資源,是一種源于網絡中得無形資產(Nahapiet 和Ghoshal,1998)。社會資本能夠根據組織的資源基礎觀為個人提供優勢,創造競爭優勢,并促進團隊成員的互惠合作、資源交換和資源創造。之前很少有研究討論社會資本和內部創業之間的聯系,雖然有文獻提出,通過有效開發和利用社會資本可以增強內部創業。但由于碎片化的內部創業文獻,限制了個人層面的社會資本對個體內部創業行為的研究推進。因此,本研究旨在從中個體的角度,揭示社會資本的三個維度(認知維、結構維和關系維)與內部創業的關系。
二、文獻回顧與假設邏輯
資源基礎理論(RBT)將公司定義為不能在市場上自由買賣的資源和能力的獨特集合。因此,資源、能力或基本能力的差異是可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在傳統的創業文獻中,RBT經常被用來更好地理解創業過程和戰略導向。此外,還有許多實證論文使用RBT來研究創業因素。在內部創業的文獻中,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資源的組合和管理上,使企業能夠追求新的商業機會和發展創新行動并導致更有效的過程的個人網絡能力(Panday,2019)。
社會資本的結構維包括社會互動。行動者在相互作用的社會結構中接觸的位置為交流器提供了某些優勢。人們可以利用他們的人際關系獲得工作、獲取信息或獲得特定的資源。盡管內部創業活動通常被視為個人行為,但有充足的證據表明,內部創業實際上是社會嵌入到網絡結構中。社會關系是信息和資源流動的渠道。通過社會互動,行動者可以獲得其他行動者的資源。對于參與內部創業活動的個體來說,更大的網絡具有更大的異質性和更大的位置資源多樣性,并由此延伸到在需要的時候獲得支持的機會(Au,2019)。
社會資本的關系維是指根植于這些關系中的資產,如信任和可依賴性。內部創業依賴于培養團隊合作和從同事那里獲得支持和信任的能力。此外,信任能夠通過社會融合促進學習;作為社會凝聚力的副產品,強大的人際關系增加了信任的形成,從而增加了資源轉移。這意味,關系中的信任為資源的來源提供了安慰,接受者不會濫用提供給他們的資源,以這些獲得的資源為后盾,促進內部創業(Panday,2019)。
社會資本的認知維,體現在共享代碼或共享范式等屬性上,這些屬性有助于對集體目標的共同理解,以及在社會系統中正確的行為方式。共同的價值觀和共同的愿景,社會資本認知層面的主要表現,也可能鼓勵信任關系的發展。因此,社會資本的認知維可以作為一種紐帶機制,幫助參與內部創業的個體整合或組合資源。因此,本研究推論認知維會正向促進內部創業。
基于以上討論,本研究提出假設:
H1:社會資本的結構維能夠正向促進內部創業。
H2:社會資本的關系維能夠正向促進內部創業。
H3:社會資本的認知維能夠正向促進內部創業。
三、研究設計與方法
(一)樣本數據與方法
本研究選擇了參與來自西南地區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69個團隊及197名團隊成員作為研究樣本。本研究的研究人員向這些團隊負責人和團隊成員現場發放并收集紙質問卷。參與者被告知調查的目的和填寫問卷的程序,他們提供的所有信息都被保證保密。共發放問卷206份。最終,本研究選取了197份可用問卷,回復率為95.63%。
根據數據人口統計結果顯示,有效樣本中男性占34.50%,女性占65.50%;年齡方面20歲及以下占42.60%,21到25歲占56.40%,26歲及以上占1.00%;在專業方面經管類占28.40%,理工類占37.10%,文史類占31.30%,其余專業占3.20%。在校外實習實踐方面,實習時間在三個月及以下占85.80%,4個月到一年占13.70%,一年及以上占0.50%;在有無全職工作經歷方面,有全職工作經驗的占11.70%,無全職工作經驗占88.30%。
(二)變量測量
構建本次研究調查問卷的量表均改編自國外內文獻,通過互譯法將量表題項反復中英互譯,以確保問卷的一致性,并使用5點李克特量表(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內部創業。內部創業使用Moriano等(2014)的三項量表進行測量。共三個題項,包括“我很積極,能主動開展項目”,“盡管有失敗的可能,我還是會去冒風險做一些事情”,以及“我會試圖開發關于學習或學生工作方面新的流程、服務”。該量表的Cronbach’s alpha值為0.772。
社會資本。社會資本選取Liao和Welsch(2005)研究,本研究將社會資本分為三個維度(結構維、關系維和認知維),總計10個題項進行測量。其中,該量表結構維的Cronbach’s alpha值為0.785,關系維的Cronbach’s alpha值為0.865,認知維的Cronbach’s alpha值為0.646。
四、假設檢驗與結果分析
(一)信效度檢驗
運用SPSS24.0對數據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對各變量信度進行檢驗發現,內部創業量表和社會資本量表各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772、0.785、0.865和0.646,組合信度CR分別為0.871、0.903、0.908和0.806;大部分數值均高于可接受標準(Cronbach’s α 為0.7,組合信度CR為0.7)。隨后,檢驗問卷效度可知,研究各變量的平均變異系數萃取量AVE均大于0.5,并且各變量的AVE的平方根均大于各變量之間的系數。結果表明,問卷的收斂信度和區別信度有效,問卷效度得到保證(見表1、表2)。
除此之外,本研究通過Harman的單因素檢驗,提取了4個占71.356%方差的因子,第一個因子占28.547%,低于50%。因此,盡管數據是從同一來源收集的,但本研究不存在同源偏差問題。
(二)相關性檢驗與假設檢驗
本研究采用SPSS 24.0對變量的均值、標準差和Pearson系數進行統計。各變量的均值和標準差均在可接受的范圍內,相關系數表示各變量之間的相關性顯著(見表2)。
本研究通過運用分層線性回歸的方法來檢驗內部創業是否對創業能力各維度產生影響,具體如下表3所示:由 Model 2可知,結構維對內部創業有顯著正向影響(β =0.231,p<0.05),關系維對內部創業不產生影響(β =-0.142,pgt; 0.05);認知維對內部創業有顯著正向影響(β =0.281,p<0.01)。數據結果驗證了假設。
五、研究結論與展望
(一)研究結論與啟示
Shane(2003)強調了社會資本對內部創業者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獲取資源方面。該學者指出,如果機會稀少且不為人所知,那么機會連同對機會價值的感知被視為更可取或更有價值。網絡中的社會資本通過社會結構呈現不完全競爭的局面,根據某些個人的聯系為他們創造機會,從而提供了一種優勢。文獻已經強調了社會資本與內部創業之間的關系,以及其在促進內部創業努力的創建和執行的網絡中創建連接的重要性。本研究基于社會資本的資源觀,探討了社會資本的三個維度(結構維、關系維和認知維)對個體內部創業活動的影響。實證結果指出,結構維正向影響內部創業、關系維對內部創業不產生影響、認知維正向影響內部創業。
本研究的貢獻是概念性的和實踐性的。從理論角度,推進了資源基礎理論在內部創業分析中的應用。據我們所知,還沒有研究使用資源基礎理論對影響內部創業的因素進行實證分析。除此之外,對資源,特別是能力的實證測量有時會在學者之間引起討論。此外,研究結果基本說明了一些因素是如何使個體更有可能開展內部創業活動的。
從實際的角度來看,本研究的結果驗證了內部創業與創業活動相似,受社交網絡和互動的影響。因此企業管理者,應該為內部創業者應營造一個開放、支持合作和信息互通的環境,為團隊內部企業家的個體提供心理與資源支撐,使其能更好的提高開發新產品、服務、實踐或戰略的能力。
(二)研究局限與未來展望
雖然,內部企業家是一個社會團體的成員,在他們的業務中獲得更多的機會和更成功的關系下。但本研究的實證結果并不支持關系維對內部創業的正向影響。研究結果可能受限于目前的研究樣本選擇,因此,未來的研究應該涉及更廣泛的樣本,比如企業或者公共行政部門。其次,需要更深入地研究社會資本與內部創業的關系。其次,根據資源基礎理論,可以使用更多的新變量作為代理,例如心理層面的變量(動機、創業激情等)或者環境類變量(如管理層支持、環境動蕩性等)。
參考文獻:
[1]Au A. The embodiment of social capital at individual and communal levels: action, rewards, inequality, and new direc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2019, 39(9/10): 812-830.
[2]Blanka C. An individual-level perspective on intrapreneurship: a review and ways forward[J]. Review of Managerial Science, 2019, 13(5): 919-961.
[3]Huang L Y, Yang Lin S M, Hsieh Y J. Cultivation of intrapreneurship: A framework and challenge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1, 12: 731990.
[4]Nahapiet J,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2): 242-266.
[5]Panday K. The effect of social capital and it's network antecedents on intrapreneurship[D]. University of Pretoria, 2019.
[6]Shane S A. A general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The individual-opportunity nexus[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