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新一輪開放已吹響號角。大灣區經濟主要特點為:一國兩制、國家發展戰略、地理位置優越、經濟基礎雄厚、經濟活力強、對外開放程度高、創新基因突出、人才供給充沛、領軍企業逐漸增加。深度剖析產業發展狀況,持續增強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暢通國際國內大循環,推動制造業加快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全球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的話語權和競爭力。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經濟
一、總體經濟發展情況
2021年大灣區經濟總量約為12.6萬億元,增速超過7%。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由11個城市構成,包括廣東省內分布在珠三角的9個城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惠州、肇慶、江門以及兩大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經濟效益是地區產業經營成果的直觀體現,2021年全國城市GDP排名前10中,深圳、廣州分列在上海、北京之后,成為全國GDP第三和第四的城市。11城總計創造GDP超過10萬億元,區域內城市總體經濟增速達到7%以上,高于全國平均。具體來看,澳門、珠海、深圳增幅最快,分別達到10%、9%、8.80%。粵港澳大灣區以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中國12.4%的GDP,是目前中國經濟實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和最具創新活力的區域之一。
二、城市群優勢產業分析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階段差異大,優勢不同。香港—肇慶,第三產業占比依次降低,能看出第三產業占比與人均GDP 基本呈現正相關。從具體城市發展現狀來看,可以分為三類:A、以香港、澳門為代表,第三產業占到90%以上的純服務型經濟體;B、以廣州、深圳、東莞、珠海為代表,由第二產業逐漸向第三產業過渡,第三產業占比在50%以上;C、其余5個城市仍處在工業經濟階段,第二產業是GDP貢獻的主力軍。根據三個不同發展階段,結合各城市的統計數據,對粵港澳大灣區內11個城市的特色優勢產業進行梳理,從中得到當地的優勢基礎產業。
1、香港:依舊是金融、服務業的天下。金融、專業服務和倉儲物流是香港服務業GDP的主要貢獻領域,自2010年起一直保持增長。根據2016年數據,三者合計占比36.42%。2017年前三季度,香港服務業增加值增長3.4%,生產性服務業明顯支撐服務業增長。
2、澳門:娛樂旅游為主導的文化交流中心。2016年數據顯示博彩業仍處于相對的主導地位,金融服務的占比在逐漸增加,澳門的產業結構也在朝著更合理的方向變化。基于兩大增長動力和葡語的獨特優勢,澳門產業未來發展依舊是繼續建成以娛樂旅游為主導的文化交流中心。
3、深圳:高新技術產業主導。根據2017年深圳市公布的數據,各產業GDP占比如下,工業貢獻率最高,占到38.8%,且已由傳統工業向先進制造業轉變:其中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71.0%、65.6%。
4、廣州:電子信息、醫藥健康、先進制造三足鼎立。廣州電子信息技術和生物醫藥健康行業迅猛發展,2017年工業投資中電子信息制造業投資增長1.6倍,醫藥制造業投資增長23.1%。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制造業比重提高到64%。
三、粵港澳大灣區的三大發展優勢
1、發達的交通物流。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完善發達的海陸空交通物流網絡。區內有5座機場,6大港口,機場客運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位列全球四大灣區之首。密集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網絡向外呈放射狀分布,不僅使大灣區具備多式聯運的物流優勢,還鞏固其“一帶一路”橋頭堡的地位。
2、蓬勃的創新高地。粵港澳大灣區的研發投入強度位居世界前列,其中深圳超過4.1%,遠高于發達國家均值2.6%。大灣區在5G技術、人工智能、基因測序、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發展處于領先地位。區內有4所世界100強大學和6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灣區發明專利申請量17.6萬件。
3、強大的產業集群。大灣區內產業分工明確。香港、澳門的專業服務業,廣州、深圳的科研創新資源,結合區內其他城市完善的制造業體系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其中,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物流、關稅、資本、制度和人才方面的諸多優勢。既可在科研成果轉化、產業升級方面提供資本對接,亦可在現代服務業發展上為內地企業樹立標桿。
四、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第二產業總量和比重偏低。與長三角等先進地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第二產業的總量較小、比重偏低,第二產業的基礎支撐作用和輻射帶動能力比較弱。第二產業規模偏小和比重偏低,會妨礙優質生產要素的聚合和擴散,不利于深化制造業分工協作,也不利于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集聚和輻射帶動功能。
(二)工業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從發展趨勢看,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第二產業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從“十二五”期末的43.6%降至“十三五”期末的40% ,“十三五”期間第二產業比重下降了3.6個百分點。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工業比重從“十二五”期末的40.9%降至“十三五”期末的36.4%,“十三五”期間工業比重下降了4.5個百分點。已有研究表明,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是跨越中等收入階段的關鍵支撐。
(三)企業研發投入偏低。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與長三角地區相比,目前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創新投入不足,設立研發機構的積極性不高。2020年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Ramp;D活動的比例只有39.5%,而長三角地區2020年江蘇、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Ramp;D活動的比例分別為52.1%和49.7%。
五、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一)做大做強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要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及部分領域先發優勢,鞏固提升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優勢地位,加強資源、技術、裝備支撐保障,推動電子信息超高清視頻顯示等戰略性支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向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與精細化工、智能與新能源汽車、高端醫藥與智慧醫療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迭代升級。
(二)增強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著眼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探索深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灣區路徑”,堅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著力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水平現代化。充分發揮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的支撐和引導作用,進一步加大財政基礎研究投入,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基礎研究。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入推動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加快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建設。
(三)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圍繞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立足路區域功能定位和比較優勢,攜手打造以珠江東西兩岸為重點的高端電子信息制造產業帶和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統籌謀劃戰略性產業集群空間布局與產業關聯,增強產業集群發展整體性和協調性,完善動態管理機制和發展長效機制,集中優勢資源培育主導產業,引導高端產業資源集聚,積極打造集群創新網絡,增強產業集群的長期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周權雄,廣東提升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對策思考[J]探求, 202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新華網, 2021-03-13.
[3]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廣東省人民政府網, 2021-04-25
[4]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EB/OL]新華網, 2018-02-18.
[5]廣東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2021廣東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1.
[6]廣東數字經濟規模約5.2萬億領跑全國占GDP比重近一半.搜狐網,2021-08-24.
[7]深圳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深圳調查隊深圳市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深圳統計信息網, 2021-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