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腳步逐漸加快,城市社區治理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新時代城市化建設進展飛速,城市社區已經成為了承載大多數群眾的生活空間,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基層社區治理的地位愈發重要。完善社區治理是進一步建設人民的美好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滿意度的重要途徑,而現階段城市社區治理正處于新時代統籌發展的新階段,存在著一系列例如社區治理邊緣化、治理力度不足等相關問題,影響著城市社區治理質量,故必須及時轉變現階段的社區治理觀念,提高社區治理力度,突破社區管理現實困境并優化管理方式。
關鍵詞:城市社區;治理;困境分析;路徑優化
城市社區是社會治理的最基礎單元,也是強化我國人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徑之一,因為社區除供給群眾生活外,還是承擔著各種利益關系交織的網絡,社會資源的承載。社區治理已經成為了近年來廣為熱議的問題,中央也陸續頒布了一系列的相關規章制度,特別是自2017年《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發表以來,社區治理工作逐步進入正軌,該條例充分發揮了在新形勢下社區治理工作中的領導性和綱領性。而在黨的十九大中也進一步強調了要將社區治理工作重點轉移到基層,打造完善的社區基層治理網絡體系,強化基層社區治理[1]。以上種種對于我國基層社區治理工作的指引和支持充分展示了黨和國家對于基層普通民眾幸福生活需要的關注,也為未來階段的社區發展指引了新方向。
一、基層社區治理的發展歷程
(一)計劃經濟時期
自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將工作重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開設了以單位制為基礎,街道管理為輔的社區管理模式,涌現了一大批的“軍隊大院”,“干部大院”等為代表的最小社區管理單位,在此階段為“政社合一”提供了充分的基礎條件,最終實現了“政社合一”,居民可以初步參與我國公共事務治理,是我國當時基層社會的一次重大變革。而當“單位制”逐漸在城市社區管理中獲得主導地位后,相關街道辦事處,委員會被改名為“革命委員會”,成為了“階級斗爭”的政治工具,嚴重影響了我國基層社區的治理。最后在1979年單元制的職能才隨著改革開放而恢復其應有的作用,但其制度卻因為計劃經濟時期結束而走向衰敗。在計劃經濟階段,我國的社區治理經歷了“單元制”的整個興衰歷程。
(二)改革開放階段
因改革開放推動我國經濟飛速發展,計劃經濟已經不適合當時的社會發展而導致衰敗,這一推動了國家逐漸下放了城市管理的權利。這一階段社區服務已經不再局限于社區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是更加注重治安、就業、綠化等等,為社區人們造福等項目的投入[2],這一階段可以看作是政府將權力逐步下放到基層社區的探索過程,但由于計劃經濟時期的單元制所殘留的封建影響,雖然當時的社區在治理上的決策相較于以往有更多的自主權利,其服務職能也獲得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但社區的主要話事人還是以往的“單元制”領導核心,但尚未完全擺脫傳統模式產生的弊端。
(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階段
為有效保障我國人民的生活和幸福感,強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基層社區建設是必要的途徑,社會主義現代化基層社區建設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以社區為核心的社區自治階段:這一階段的開始時間嚴格來看是2000年,自2000年11月《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意見》頒布,正式標志著社區自治階段開始,明確了社區建設的針對性具體目標,涌現了一大批優秀自治模式,例如上海模式、鹽田模式、沈陽模式等等,社區建設走向了自治。二是社區治理階段,國家和政府鼓勵各基層社區根據自身所處的地理,人文等環境開展具有針對性的自治模式,在這一階段全國各地都開始了社區治理制度的創新,逐漸形成了政府主導、市場主導、社會自治、專家參與[3],這四大類社區自治管理模式為主,其他自主管理模式為輔的多元并存社區治理制度。
二、我國現階段基層社區治理面臨的困境
目前雖然我國的社區治理已經取得了在實踐環節的顯著成效,但由于地域資源不均衡所導致的不同省市的基層社區治理在實際成果上依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根據筆者對現階段我國基層社區治理的了解,總結了以下幾點基層社區治理面臨的困境。
(一)社區治理邊緣化問題明顯
社區治理的邊緣化問題日益凸顯,社區居民是基層社區治理的重要參與人員,但根據筆者對社區治理的實際了解,大多數居民對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并不高,多數居民仍然認為社區管理和社區建設是政府主導,故影響其主觀積極性。并且由于現階段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社區居民中能參與到社區治理中的青年等中間力量較為缺乏,所以設計室里的發展受到多種不同條件的制約,導致社區管理邊緣化。
(二)社區治理行政化嚴重
目前社區治理行政化現象依然明顯,我國的基礎社區改革中行政化參與現象嚴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管理的自主全面發展,并且由于行政參與程度較深,導致許多社區居民仍舊認為社區管理是政府“一手抓”的工作,對社區居民主動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產生一定影響。同時過分的社區治理行政化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社區治理的社會化,社區社會組織會因居民的錯誤理解而導致人員“只減不增”的情況。
(三)社區治理信息化建設不足
新時代的社區治理需要進行信息化建設,但現階段社區治理信息化建設較為滯后,具體表現為社區數據共享和資源整理力度不足,部門之間存在信息壁壘等情況。該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著社區治理工作人員的信息化水平的限制,在對于信息安全網絡建設和風險預測方面缺乏一定的經驗和探索。
三、新時代社區治理創新路徑
(一)轉變社區治理觀念
若要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進一步做好社區治理工作,及時轉變社區治理觀念是必要的,要提高并加強社區治理的宣傳力度,要將社區管理真正的轉變為社區服務[4],可以通過開展社區內部活動的方式來激發社區居民對于社區治理的主動積極性。
(二)強化社區公共服務水平
若要讓社區居民進一步在社區內找到歸屬感,強化社區內部的公共服務水平是最為有效的舉措之一,政府可以加大對于社區的資金投入,在社區內部建設運動場地,并對相應的服務模式進行購買,除加強對于社區內部的投入外,還可以對社區內非盈利組織進行資助,多措并舉,強化社區整體公共服務水平。
(三)完善城市社區治理信息化建設
因信息交流不暢所導致的社區治理問題是相關工作者最不愿遇到的問題,故強化并完善現階段社區治理工作中的信息化建設具有著重要意義,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在針對社區居民的整體需求而制定一個最佳的建設標準,并積極引入相關信息化專業人才,強化信息化系統建設,最終促進城市社區信息化建設進程。
四、結語
做好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社區治理,是有效我國居民生活幸福感的途徑之一。但社區治理并不可一蹴而就,它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求各地方政府根據社區本身特殊條件,不可使用一刀切發展模式,要不斷滿足人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提高人們對于生活的滿意度,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
參考文獻:
[1] 王玉萍. 論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的困境與優化路徑[J]." 2021.
[2] 劉慧嫻. 社會組織參與城市社區治理的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J]. 城市情報, 2022(20):3.
[3] 孟璐. 社區警務協同治理的理論依據,現實困境與路徑優化[J]. 北京警察學院學報, 2022(4):6.
[4] 周曉虹, 王雨石. 新時代城市社區治理困境及創新路徑研究[J]. 民風, 20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