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呈現人群數量大、現有法律保護不健全的現狀。
人群數量大。根據司法部調研數據估算,截至2018年,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數量約為69萬。服務人員未成年子女處于社會邊緣,但缺乏社會救助。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處于社會邊緣位置,但與留守兒童不同,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并未被納入的社會救助范圍內。2014年頒布出臺的《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是我國第一部統籌各項社會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規,但這部行政法規中依然沒有將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列為救助對象。與孤兒亦不同,孤兒可以在采取國家救助之外,適用收養或者是寄養制度,但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不適用,其救助的渠道更狹窄。
現有關于未成年子女法律保護不健全?!稇椃ā?、《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并未明確提及服刑人員未成年人子女的法律法規。直到2019年6月,民政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12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首次明確將服刑和戒毒人員未成年子女納入保障范圍。7月,民政部針對《意見》的相關情況召開新聞發布會,明確從2020年1月1日起,我國將全面實施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制度。同年8月,民政部和司法部發布了《關于做好服刑在押和強制隔離戒毒人員事實無人撫養未成年子女關愛保障工作的通知》,落實對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的關愛保障。但目前具有法律效力的法規條文并未明確呈現。
二、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面臨的問題
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指父母服刑的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及己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且無勞動收入的未成年人。當前,我國服刑人員子女面臨生活、心理、教育問題。
生活問題主要指生活保障力不足,從而不足以應對生存、醫療、入學等問題。一方面,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使其無法獲得穩定的經濟來源,另一方面,服刑人員出獄之后,無法獲得穩定的就業,導致其經濟收入不穩定,承受風險的能力較低,更易因病返貧。
心理問題指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更容易產生自卑、敏感、孤獨、冷漠的心理負面情緒,進而導致其產生心理問題。[5]我國相關研究表明,服刑人員子女主要存在憂郁、敏感、缺乏安全感、內向、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并可能會伴隨軀體行為表現,若不重視,則不利于該群體的健康成長。
教育問題主要指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學校教育的失責。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來自父母的陪伴與指導,但父母一方或者是雙方服刑使其監護權暫時轉交,而服刑人員子女更多的以留守兒童的角色成長,或者是由隔代親屬撫養。無論是一個人成長還是隔代親屬的陪伴,由于正常家庭成長環境的缺失,來自父母的家庭教育便會相應的缺失。此外,一些學校教育缺乏相關法律知識的普及與心理輔導與援助,使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在面臨人際關系、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自我約束方面缺乏指導,無從適應,更易走向極端、犯罪的道路。
三、社會工作介入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的救助策略
當前關于服刑人員未成年人的法律非常不健全,關于服刑人員幫扶的力度較小。社會工作者在服刑人員的救助幫扶體系中可以充分發揮社會工作者的資源鏈接角色,鏈接各方為服刑人員子女開展經濟幫扶、心理疏導、教育保護、法律援助四個方面的幫扶工作。
首先,經濟幫扶方面。一方面,社會工作者可以了解當地政策,根據當地政策,鏈接政策資源為社會工作者提供幫助。目前,服刑人員子女雖未被納入《社會救助管理辦法》,但《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全社會應當樹立關心、愛護未成年人的良好風尚。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人民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以及其他組織和個人,開展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活動和服務。另一方面,動員社會力量,發揮非政府力量的救援作用。在征得服刑人員子女監護人以及服刑人員子女本人同意的情況下,為服刑人員子女鏈接社會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的經濟生活。
其次,心理疏導方面。成長過程中,父母角色的缺失、家庭親屬之間親密關系鏈接較少以及成長環境中存在的社會歧視,因此,服刑人員子女存在自卑、敏感、孤獨、冷漠的心理問題。青少年時期是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服刑人員子女存在的心理問題若不及時疏導,一方面不以利服刑人員子女發展出健康的人格,甚至在一定情況下會誘發其走向違法犯罪道路,另一方面,服刑人員在服刑期間,最關注其孩子的狀況,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孩子是促使服刑人員堅持減刑、悔過自新的重要聯結。因此,對于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問題,社會工作者可以從以下三點開展工作,幫助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進行心理疏導。
第一,加強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與服刑人員的聯結。通過幫助服刑人員了解監獄探訪規定、探訪方式、探訪渠道的方式,盡可能的強化服刑人員子女與服刑人員之間的情感聯結;
第二,營造服刑人員子女的社會關愛氛圍?!段闯赡耆吮Wo法》第九十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對未成年人進行衛生保健和營養指導,提供衛生保健服務。衛生健康部門應當依法對未成年人的疫苗預防接種進行規范,防治未成年人常見病、多發病,加強傳染病防治和監督管理,做好傷害預防和干預,指導和監督學校、幼兒園、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開展衛生保健工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加強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問題的早期發現和及時干預機制。衛生健康部門應當做好未成年人心理治療、心理危機干預以及精神障礙早期識別和診斷治療等工作。因此社會工作者可以鏈接服刑人員子女生活的所在街道的村委,鏈接村委為服刑人員子女定期進行探訪,了解其生活狀況與心理狀態,增加社會關愛,幫助其逐步化解心理問題,由心理問題產生的發展障礙。
第三,借助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以個案、小組的形式開展服刑人員未成年人的成長小組,并借助志愿者對服刑人員子女形成社會正向聯結與社會支持,防止服刑人員子女因為交友不當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
再次,教育保護方面。教育保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九年義務教育的完成,二是加強與學校的溝通,形成“社會工作者-學校-家庭”聯合的教育保護圈。
最后,法律援助方面。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的法律援助主要體現在引導服刑人員子女學習在法律范圍內如何維護自身的合法性權益。[8]服刑人員家庭普遍面臨文化水平較低、法律意識淡漠等問題,大多存在不懂得如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現象。以個案、小組、歷奇的方式引導服刑人員子女學習在法律范圍內如何運用法律的方式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劉紅霞.在押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救助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法學雜志,2016,37(04):125-132.
[2]楊美榮、郭鑫、張聰穎、孫才智、苑杰:《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狀況》[J],《中國學校衛生》,2013(07):866—867.
[3]胡向陽,付鳳,孫浩,楊云皓.服刑人員子女問題、風險及應對策略研究——基于600份調查問卷的量化分析[J].犯罪研究,2022,No.254(05):65-76.
[4]陳鵬.個案工作介入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幫扶工作的路徑與實施策略[J].社會科學輯刊,2018(02):78-85.
[5]史洪舉.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不該是事實孤兒[J],中國青年報,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