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司股權控制通常有9種結構線,但不能簡單地根據股權比例判斷,也不能隨意套用其他公司的做法。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的基礎,公司治理最終要維護公司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并與財務治理協同。以H集團公司與其他公司合作成立合資公司的經驗為例,探討不同持股比例對公司經營管理產生的不同影響,同時結合實務管理中財務資金與人員因素進行分析。
關鍵詞:"股權架構;股權控制;公司治理;財務治理
0"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混合所有制經濟形式正成為國有經濟改革的方向。合資有限責任公司股權架構和公司財務治理在新時代面臨新問題,需要更多實踐探索。合資有限責任公司由于具有2個或2個以上股東,通常存在公司控股權之爭和公司利益分配之爭,因而需要特別關注公司股權控制和財務治理。
1"股權模式與公司治理的關系
1.1"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的基礎
通常公司的股權結構決定著公司的控制權分布,也決定著股東對公司的控制方式和控制程度,最終影響公司戰略決策的制定和推行。盧慶華在《公司控制權:用小股權控制公司的九種模式》一書中把公司股權控制歸納為9種生命結構線"[1] ,非常有借鑒意義。
(1)持股67%的絕對控制權。在公司章程沒有另外規定的前提下,通常而言,公司股東持股67%具有絕對控制權,即相當于擁有100%的權力。如果公司章程中股東大會或董事會議事規則要求全體股東或董事全部一致通過才有效,則67%的絕對控制權無效。這一條適用于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
(2)持股51%的相對控制權。持股51%的股東通常對公司有相對控制權,但并不準確。對于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法》第103條有明確規定:股東大會做出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半數通過。但特殊事項,如修改章程、增加或減少注冊資本,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變更公司形式的決議,需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2/3以上通過。這里強調“表決權”,而不是持有“股份”。對于科創板、創業板、新三板采用AB股的公司,無須持股51%就有相對控制權。對于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法》并沒有“半數以上表決權通過”的規定,但有關公司擔保事項的特別決議除外。如果公司章程設置了自由設計規則,則持股51%并無相對控制權。比如,公司章程中規定“公司董事會決議要全體董事同意方能一致通過”,則持股51%的股東控制權旁落。
(3)持股34%的否決權。這一結構形式與持股67%有絕對控股權是相對應的。道理相同,如果公司章程做了特殊約定或設計,則持股34%有否決權將不適用。
(4)持股30%的上市公司要約收購線。這一結構形式的意思是,當持有一家上市公司有表決權的股票達到30%時,如果繼續進行收購,除經證監會審批同意豁免外,需要向所有股東發出收購要約;如果在目標公司上市之前就已經持股超過30%,則沒有問題。此規則只適用于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對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不適用。
(5)持股20%的上市公司警戒線和“股權道”條款。投資者及一致行動人擁有權益的股份達到或超過一家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的20%,但未超過30%時,應當編制詳細的權益變動報告書。這一結構線可能會影響上市公司的控制權。此規則只適用于上市公司,不適用非上市公司。
(6)持股10%的會議召集權和起訴解散權。持股10%的股東有2種權力:一是提議或召集會議;二是起訴解散公司。關于提議或召集會議,有限責任公司規定持有10%以上的表決權股東,而不是股份。如果公司章程中規定了AB股的,就不是持有10%了;股份有限公司規定持有10%以上的股份,而不是表決權,強調同股同權。但有一點要注意,"股東要連續90天以上持有或合計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才能自己召集或主持會議。關于解散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要求一樣,都是10%的表決權,而不是持股10%。
(7)持股5%的上市公司監管線。簡單地說,就是持有上市公司股份達到5%時,要按照證券法規的要求進行信息披露,增持或減持都要報告和公告,在鎖定期內受到約束。"如果違規增持,則增持部分在36個月內沒有表決權。如果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不想控制權受到威脅,在公司章程中就要做相關防御性規則設計。此規定只適用于上市公司,而不適用于非上市公司。
(8)持股3%的臨時提案權。持有公司3%以上股份的小股東或征集3%以上的股東可以一起提交提案,至于提案能否通過,仍需參照股東大會表決規則。此規定只適用于股份有限公司,不適用于有限責任公司。
(9)持股1%的代位訴訟權。當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出現違規情形時,公司連續180日以上或合計持有公司1%以上的股東可以請求監事會或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此規定只適用于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不受限制,只要是股東就可提起訴訟。
由上述9種股權控制結構線可知,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規則有所不同,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法律規定不同,公司章程做了規則設計和沒做規則設計不同,不能簡單地根據股權比例判斷,也不能簡單地套用其他公司的做法。
同股同權,同股也可能不同權。合資有限公司在注冊成立或增資時,股東需要事先想清楚出資意圖,是謀取公司控制權、資本分紅權,還是謀求戰略聯盟,抑或其他意圖,然后再確定出資比例;既要考慮公司現在的形式,又要考慮未來的發展趨勢。
1.2"公司治理體現控股股東意識",維護利益相關者關系
公司治理是指通過一套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內部或外部的機制來協調公司與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關系,以保證公司決策的科學性和公平性,從而最終維護各方面的利益關系"[2] 。公司治理的本質是實施股東的投資戰略,實現股東財富價值最大化。從投資者的角度看,公司治理要解決表決控制權、利益分配權、財務知情權3個基本問題。
公司治理結構、治理風格是公司控股股東意識的具體表現。合資有限責任公司的管理風格和企業文化,自然會與控股股東的企業管理風格和企業文化一致。
2"公司治理與財務治理的關系
(1)公司治理的目標。公司治理的目標是實現公司的戰略目標,而公司的戰略目標主要體現公司控股股東的戰略意圖。企業控股股東的戰略意圖通過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的協調最終統一體現為公司的戰略目標。公司治理是維持公司穩定、健康、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要保證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公司治理除依賴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這三大運營機構外,還要依靠以公司總經理為首的經營機構來實施。公司經營機構中的職能部門和業務部門共同執行公司的職能戰略目標,從而實現公司的總體戰略目標。
(2)財務治理的目標。公司財務治理的目標是實現公司財務戰略目標。公司財務戰略目標是公司戰略目標中的核心目標。財務戰略目標的根本是通過資本配置和使用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公司財務戰略目標是公司職能戰略目標之一。財務戰略目標是公司戰略目標的核心目標,二者最終目標是一致的,最后都體現在公司治理過程中的全面預算程序上。
(3)公司治理與公司財務治理的協同關系。公司財務治理為公司治理服務,公司治理最終是為了實現公司的財務目標,二者協同發展。
3"合資有限責任公司股權控制及財務治理分析
3.1"合資有限責任公司股權控制
合資有限責任公司重視人合性。《公司法》規定表決權可以按出資比例確定,也可以根據公司章程設定。公司章程反映公司意思自治,可以根據公司自治條款進行個性化設計。
3.1.1"股東《合資協議》控制
合資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之前,股東之間通常要事先達成一致的《合資協議》。《合資協議》可以約定股東的出資時間、出資比例、出資形式、表決權控制、分紅規則、董事和管理層任免規則、股權轉讓規則,以及股東的進入、退出、調整、繼承等規則。另外,公司的重大事項決議規則和關聯方交易決議規則都可以在協議中明確。
《合資協議》未來將成為合資公司經營的“基本法”,公司章程將主要根據《合資協議》擬定。
3.1.2"股東大會層面控制
股東大會是公司的權力機構,股東擁有股權只代表股東的原始身份。股東通過股東大會集體決策后,將股東的個人意志上升為集體意志。合資有限責任公司通常根據事前約定的《合資協議》來擬定股東大會權力。
公司章程中除描述人事、財務、業務、重要制度、公司章程修改等股東大會常規權力外,還需要注意其他權限的設置。
股東大會層面的設計重點是關注股東大會的職權、股東之間的權力分配、決策規則3個方面。控股股東需要把更多職權放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圍內,在職權既定的情況下可以設計同股不同權的AB股模式"[3] ,重要事項可以自由設計決策規則。比如股東股權轉讓,是全體股東表決通過,還是半數以上股東表決通過,抑或2/3以上股東表決通過,可以自由設計。
中小股東出于自身利益保護考慮可以在公司章程中設計防御性條款或差異性表決規則"[4-5]"。
3.1.3"董事會層面控制
根據《公司法》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可以設董事會,也可以不設董事會,只設1名執行董事。合資有限責任公司通常設董事會,并根據事先約定的《合資協議》來擬定董事會權力。股東大會按出資比例表決,董事會按人數表決。董事不一定是股東,也不一定由股東委派。董事會層面的設計可以從董事會職權、董事人選、決策規則3個方面考慮,這樣才能決定能否控制董事會。
合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會通常被賦予很多特權。對于董事會的控制權,控股股東要關注;對于小股東,要注意重要事項的決議規則,特別是關聯交易、重大投融資事項、重大合同。如果董事會職權比較大,包括股東大會的一些職權也下放到了董事會,董事人選也多,這時就需要委派第三方獨立董事。
3.1.4"管理層層面控制
管理層層面的控制集中體現在3個身份上:董事長、總經理、法定代表人。
合資有限責任公司通常根據事先約定的《合資協議》來推薦董事長、總經理、法定代表人相關人選,并在公司章程中明確。
董事長可以召集和主持董事會,董事會和股東大會重要決議只有通過合法的董事會會議才具有法律效應。總經理是公司日常經營管理機構的核心,是公司發展的關鍵職位。公司總經理通常是控股股東投資意識的代言人或執行人。法定代表人是個人還是“法人”,是2個不同的概念。法定代表人的簽名對外能夠代表公司,其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董事長、總經理、法定代表人這3個角色可以賦予1人,也可以賦予2人或3人,具體根據合資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際情況而定。
控股股東要在公司章程中注意由誰提名相關候選人選,以及權力機構和決議規則。如果小股東提名總經理人選,需要注意總經理任免的權力機構及決議規則,防止小股東長期惡意控制公司的經營管理層。小股東要防止管理層權力制衡失衡,防止大股東一言堂,以及職業經理人對公司進行內部控制。
3.1.5"公司章程控制性設計
有關公司章程控制性設計,前文已經做了相關描述,這里再補充3點:
(1)如果公司《合資協議》當初沒有事先做好約定的重要事項,比如融資股東擔保事項,可以在公司章程中明確。
(2)公司章程做出的防御性設計或差異性表決規則,要與《公司法》和《合資協議》內容精神一致,內容不能互相矛盾或沖突。
(3)公司章程做出的差異性表決權設計,要考慮合資有限責任公司將來股份制改造及上市后的法律適用性。
3.2"合資有限責任公司財務治理控制性設計
鑒于合資有限責任公司存在多個股東的特征,在設計公司財務治理控制時必須從以下6個方面進行嚴格把控:
(1)投融資管理。合資有限責任公司要明確對外投資的決議權力機構及決議規則;通過銀行融資要明確股東雙方的權利和責任,需要股東提供擔保的要明確擔保比例,不能提供擔保的要明確股權質押事項,防止大股東或小股權輪為單方面的債權責任人,影響公司的持續經營。合資方如果是國有企業,要注意國務院國資委關于國有企業對非控股子公司的擔保管理規定,以免公司被迫轉讓或解散。
(2)資金管理。資金管理包括3個方面:一是銀行賬戶的資金余額是否納入控股股東財務中心或由財務公司統一管理;二是資金使用審批權限管理,防止公司大股東占用合資公司資金,以及公司經營層亂用公司資金,提高公司資金的使用效率;三是要明確是否將合資公司納入財務共享管理,以強化控股股東集團的財務管理能力。
(3)關聯方交易管理。關聯方交易要按照額度授權審批,防止大股東通過關聯方交易損壞合資公司利益,防止小股東利用關聯方交易,損壞大股東或合資公司利益。
(4)"財務關鍵人員管理。合資有限責任公司要明確財務總監由誰委派,財務經理由誰委派,財務負責人由誰擔任。這些關鍵財務人員的管理可以提高股東對合資公司的財務知情權和控制權,便于維護自身利益。
(5)重大合同審批管理。關于重大合同審批,要明確多大額度需經股東大會通過,多大額度需經董事會通過,以及董事會和股東大會的議事規則是怎樣的。財務機構在執行時要特別注意這些事項,不能執行無效合同。
(6)股利分紅管理。合資有限責任公司的股利分配策略既要考慮公司的長遠發展,又要保障股東利益,不能單方面只考慮股東利益。因而財務在設計股利分紅方案時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
3.3"H集團合資有限公司財務治理案例
2011年,H集團公司在廣西與另外2家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項目總投資5億元。在出資額中,H集團公司占比51%,企業A(乙方)占比34%,企業B(丙方)占比15%。乙方和丙方以前就有業務合作,H集團公司是首次與這2家公司合作。此次合資公司服務的主要客戶是乙方。合資公司與3家股東之間都存在關聯交易。
合資公司雖然在《合資協議》和公司章程中約定了項目貸款融資事項,但并未明確股東各方擔保比例和擔保方式。同時,乙方和丙方2家公司達成了一致行動人合作協議,聯合持股49%,以對抗H集團公司。
合資公司項目建成后,H集團公司作為大股東牽頭履行了融資業務,合資公司項目資金得到解決,公司正常運營。但另外2家股東遲遲不履行擔保義務和股權質押義務,導致H集團公司獨自承擔擔保責任。合資公司的利潤卻由3家公司按照出資比例共同分享。這明顯違背了合資公司股東公平精神。
合資公司董事會多次協調融資擔保事項,一直未決,一拖竟是3年。期間合資公司虧損規模越來越大,出現還貸困難;同時H集團公司單方面為合資公司擔保,不符合國務院國資委關于子公司擔保管理的相關規定。2016年,H集團公司不得不轉讓股權,退出合資公司。
4"結語
不同的持股比例對于在合資有限責任公司中產生的不同控制權會有不同影響,具體涉及業務方向的把控與開展、財務管理與潛在風險的有效防范。H集團公司的經驗表明,在與其他公司合資時,應盡可能從多方考慮持股比例,以及與持股比例相關的人事安排和風險控制因素,從而避免潛在的失控風險。
參考文獻
[1] 盧慶華.公司控制權:用小股權控制公司的九種模式[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1.
[2]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高級會計實務[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21.
[3]周戈楊.公司雙層股權架構下中小股東權益權益保護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2.
[4]吳昊.公司章程防御性條款研究[D].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21.
[5]張赫曦.上市公司差異化表決權法律制度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