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以下簡稱“北影節”)開幕,天壇獎國際評委會主席由李雪健擔任。電影節期間,記者對其進行了獨家專訪。
“一路走來,我最珍惜眼下”
" 擔任本屆北影節國際評委會主席,李雪健左思右想,大概沒有比“緣分”更適合形容這件事了。
" 從領獎人到頒獎人,再到評獎人,他與這個電影節有緣:2012年,第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李雪健獲頒2011年度電影杰出貢獻者,他是領獎人;第八屆北影節,他是頒獎人;第十二屆,也就是本屆北影節,他是評獎人。“我愿意當評委會主席的原因是社會、行業、觀眾,對這個電影節很關心,他們寄予了很多期待,也想看看評委評選出來的電影是不是他們心里的(最佳)。電影節能推動我們的文化藝術,能給人民帶來精神食糧。從人民中來,再到人民中去。我有責任參加北影節發揮作用,幫助電影發揮它的意義。”
" 第十二屆北影節開幕式上,當主持人宣布評委會陣容后,李雪健走向舞臺中央,他健步如飛,渾身洋溢著“精氣神”,隨著他的步伐,全場嘉賓起立鼓掌,向這位德藝雙馨的電影人致以由衷的敬意。那個畫面,李雪健看在眼里,你問他有什么體會,他淺淺地咧了下嘴角,眼神里帶著些感動,擺擺手說“受之有愧”。
" 李雪健走到哪里都是讓人們尊敬的表演藝術家,他的名字總是出現在后輩口中,被稱為“偶像”。只不過崇拜和贊美在他這里沒什么用。很多次審視自己,他總覺得“還需要進步”,贊美鼓勵永遠改變不了他的想法,他說這可能與他的性格、經歷有關:“一路走來,我真的很珍惜今天。我是農村娃出身,后來當了工人,又當了解放軍戰士,部隊里我是文藝兵,再到后來當了真正的演員,這一路真的挺不容易的。這也讓我的人生觀、審美觀、世界觀等方方面面逐漸走向成熟。走向成熟了,你就更明確了,一定要做好自己,完成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起碼以我的經歷,以我對社會的了解,以我對人生起起落落的感受……(沉默數秒)謙虛使人進步,要鍥而不舍啊!”
我演得再好,也是沾原型的光
" 做了一輩子演員,李雪健認定,他是離不開戲的。從影四十余年,他先后參演了近九十部影視作品:他飾演的焦裕祿、楊善洲,早已是新中國電影歷史中的經典;他出演過電影《橫空出世》《中國軌道》,片中,他與專家們一起指揮著天上的衛星,一同見證了“原子彈爆炸”。在他的定義里,拍戲從來不是一件享福的事,絕不是拿角色來圖名圖利,要真的演好一個角色,讓他完全浸入自己的身體。他說,演戲確實有累的時候,也會為稍有不慎留有遺憾而“傷心”,但每每塑造,都讓他的心靈受到凈化,都是一種樂趣。
" 三十多年前,他曾在頒獎典禮現場說,“苦和累都讓一個好人焦裕祿受了,名和利都讓一個傻小子李雪健得了”。這話出自于他對角色和演員關系的深刻認識,他篤信“演員永遠超越不了自己飾演的角色”。演員是沾了角色的光,離開了角色,什么都不是;演得再好,對比起真正的“他們”來說,根本不值一提;演員和演的人靠得再近,也只有學的份兒。
" 李雪健認為,這世界上有很多“大寫的人”,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國家、為人民作貢獻,他們沒什么名氣,做的卻是最危險、最難的事。你以為科研就這么簡單?上天就這么容易?我雖然出演了他們,但我能和他們比嗎?演得再好,我會比他們強嗎?永遠不會。科學家、航天員、扶貧干部……他們誰不辛苦,誰不比我難?我演過科學家、測控員,見證了當年的奮斗有多難。現在航天技術的發達,是他們真真實實奮斗而來的。再比如焦裕祿,他用生命和他的一生為人民服務,我的那點兒付出根本沒有可比之處,我演得再好也只是在學習他們、塑造他們,沾他們的光啊!
" 在劇組呆了幾十年,要論最愜意的時光,李雪健會脫口而出“劇組生活”。他說,拍戲是純粹的,什么都不用想,就和一群熱愛藝術創作的人打成一片。至于自己,作好準備,穿上戲服,化好妝,“上就完事了”。他喜歡跟著劇組走南闖北見世面,也希望通過角色抒發自己的心中所想。拍戲用盡全力,下戲回味后勁,最幸福的片刻是消耗完精力、體力,去劇組排隊領餐。他喜歡自己手捧著熱騰騰的盒飯時的模樣,因為這代表著他又在為角色努力了。
" 所有和敬業有關的問題,李雪健的回答大多就六個字——“應該的、必須的”。
(摘自《新京報》鄭新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