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信報告由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出具,可以反映個人或企業社會信用的基本情況,如果其中出現不良記錄,會對企業或個人在貸款、申請信用卡、升學就業、出行等多方面帶來影響。征信報告的重要性,讓一些不法分子動起了歪腦筋。近年來,打著“征信修復”旗號的騙局在全國多地層出不窮。
" 在相關法規、文件中,均未提及“征信修復”的概念。今年8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不論是個人還是企業的信用報告都沒有“修復”一說,“任何打著征信修復名義進行的商業活動都是騙局”。
詐騙得逞后就拉黑客戶
" 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官網顯示,中國目前的征信系統,已建設成為世界規模最大、收錄人數最多、收集信息全面、覆蓋范圍和使用廣泛的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基本上為國內每一個有信用活動的企業和個人建立了信用檔案。
" 在征信系統逐漸完善,社會信用意識不斷提高的背后,“征信修復”騙局也層出不窮。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輸入“征信修復”,便可檢索到大量司法文書。例如,2021年6月8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的一份刑事判決書顯示,昂某為恢復個人征信,聯系到張某學,張承諾可以為其修復征信。自2020年5月到8月,昂某分4次將3.5萬元轉入張的賬戶,張拿到錢后,謊稱已修復成功,隨后將昂某的聯系方式全部拉黑,詐騙所得被其揮霍。
" 張某學稱已修復征信后,昂某去西寧市人民銀行系統查詢個人征信報告,發現并沒有修復。隨后,他給張打了好幾次電話都打不通,發現自己被拉黑了。張某學供述:“我明知無法修復就病急亂投醫,通過陌陌手機軟件發現一個修復征信的廣告,聯系了對方,后來這個人從陌陌上將我拉黑了?!?/p>
" 案發后,張某學自愿認罪認罰,并簽署具結書。他因犯詐騙罪獲刑一年一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7000元。
" 一些打著幫助他人“征信修復”的旗號,進行電信詐騙的案例也不鮮見。
7月25日,湖南省郴州市民李女士來到浦發銀行郴州分行,將一面寫有“反詐宣傳暖人心 情系客戶識騙局”的錦旗,送給了該行營業部理財經理劉穎婕。
" 劉穎婕告訴記者,她是李在浦發銀行的專屬理財經理,幾天前,李接到一個陌生電話,對方自稱是某金融監管平臺工作人員。該電話稱,通過李的京東白條顯示,李的征信存在問題,需要李按照提示進行修復,否則會影響子女學業等問題。這名“工作人員”還警告李,相關“征信修復”的操作過程不能讓第三方知道,否則會泄露個人信息,造成的一些損失都由李本人承擔。
" 李聽后很慌張,這名“工作人員”聲稱,如果李按照他的操作,就可以提高其征信指數,完成修復。
" 隨即,這名“工作人員”引導李在微粒貸上貸款15萬元,并引導她關閉微粒貸還款界面,為后續詐騙作準備。李女士此時并未察覺到被騙,但感到困惑,于是她撥通了劉穎婕的電話,問詢微粒貸界面相關事宜。劉穎婕聽后,判定這是一起打著“征信修復”名義的騙局,隨即要求李停止一切操作,并為其報了警。
" 經警方調查證實,這是一起電信詐騙案。詐騙分子冒充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利用李女士急于對征信進行修復的心理弱點,引導其申請貸款后關閉微粒貸還款入口和反詐監測功能,一步步落入陷阱。
" 劉穎婕告訴記者,她了解到李女士并不存在征信問題。近年來,隨著征信逐漸被重視,網絡上出現了各種打著“征信修復”旗號的虛假宣傳和詐騙套路,最終目的是騙取個人信息和資金。
從教到騙,已成“黑色產業鏈”
" 目前,在一些網絡平臺,一些打著“征信修復”噱頭招攬生意的公司仍不鮮見。甚至在工商信息中,不少公司將個人信用修復服務、企業信用管理咨詢服務等列入經營范圍。
" 8月2日,記者查詢天眼查數據顯示,經營范圍涉及“征信修復”的存續狀態公司多達8991家。
" 記者以客戶名義聯系到多家征信公司,他們表示,公司收費后,通過向一些銀行申請異議的方式,幫客戶修復征信。例如,重慶一個“征信修復”機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他們仍能修復個人征信,修復標準是,每一條1000-1500元。這名工作人員表示,他們修復的“方法”是,讓客戶提供個人的征信報告、相關合同、還款流水等信息,進而幫助客戶進行征信異議申訴。談到這種業務是否違法時,她表示:“我們完全合法合規,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情,就像有人為了順利貸款,而找專業的貸款機構幫忙一樣。”
" 可見,這種“征信修復”的實質是對征信進行異議申訴。有知情者表示,這類公司在申訴過程中,為提高成功率,往往會通過惡意投訴等手段來逼迫金融機構或數據機構作出讓步。
" 對待這類惡意投訴,一些機構表示不堪其擾。廣州綠網環境保護服務中心(簡稱綠網)是一家致力于污染防治的非營利性環保組織,該中心主任向春告訴記者,該中心通過一些官方通報、公開的司法文書等,建立了環境數據庫,并提供給了一些征信機構。
" 他稱,現在很多銀行把企業的環境不良記錄列入風控指標,一些相關企業在貸款、招投標時會受到影響。因此,個別涉事企業和一些操作“征信修復”業務的市場中介會找到綠網,要求刪除數據。
" 向春稱,以前一些企業找到綠網交涉時,90%的都會理解,他們只是對一個社會組織收集整理這些數據的目的表示疑問,有的去咨詢律師后,知道綠網這么做不違法后也就不再說什么?!敖衲?,來找綠網刪除信息的中介數量翻了好幾倍。他們受一些企業之托,為了拿到所謂的刪除費用,和我們交涉時,語氣異常強硬。為了達到目的,他們就會對綠網各種惡意投訴。”
" 據向春了解,近年來,疫情對很多企業的經營狀況帶來沖擊,這些中介卻利用企業的認知盲區,在大肆發展業務。他們通常會主動去拉業務,看到哪個公司因相關刑事訴訟或環保處罰等原因產生不良環境數據后,便去聯系,表示企業因這些數據會帶來多大負面影響,進而表示可以收費幫他們刪除。
打擊仍存在現實難題
" 多位受訪者表示,企業或個人如果對征信報告內容有疑問,可以通過合法途徑去解決,相關渠道也比較透明。
" 2013年1月21日,國務院發布的《征信業管理條例》規定:“信息主體認為征信機構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錯誤、遺漏的,有權向征信機構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異議,要求更正。”征信異議受理不收取任何費用。
" 值得注意的是,不良信息不會終生記錄。根據《征信業管理條例》第十六條的規定,征信機構對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者事件終止之日起為5年;超過5年的,應當予以刪除。在不良信息保存期限內,信息主體可以對不良信息作出說明,征信機構應當予以記載。
" 有一些受訪的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相關部門對“征信修復”騙局打擊不斷,但仍有案例不斷出現,有一些現實的原因,比如部門聯動性不夠、有些銀行存在“內鬼”,這類騙局涉案金額往往不高,警方重視不足等。
" 北京一家征信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打擊一些福彩騙局、拐賣案件時,往往會出現多部門聯合行動,而“征信修復”騙局在部門聯合行動方面做得不足,這樣打擊力度就相對欠缺。此外,這類案件涉案金額往往較小,加上詐騙者手段非常隱蔽,偵破難度較大,導致相關部門打擊的主觀意愿不足。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周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