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望月”典故最早見于周代尹喜《關尹子·五鑒》:“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犀牛的角是彎曲的,且長在眼睛前部,視線受到角的影響,看到的月亮也是彎的。比喻見到的不全面。民間流傳更廣泛的寓意為翹首企盼幸福生活。
說到“犀牛望月”,還有一個奇妙的神話故事。相傳犀牛原本是天上的一位神將,受玉皇大帝的指派,向下界傳達起居規范,要求人們注重禮儀,“一日三餐三打扮”。而犀牛到了俗世后被擾亂了心神,將玉皇大帝的旨意誤傳成“一日三餐一打扮”,把玉帝的意思弄錯了。于是玉帝便讓其下凡到人間造福。由于犀牛思念天宮生活,一到晚上就抬頭望月,這就是“犀牛望月”的緣起。
至于古人為什么會選擇犀牛望月做銅鏡,有認為是因為古人發現犀角中有一根由角根直貫角尖的“髓芯”,將犀角剖開時髓芯周圍有一圈一圈的近似月亮形狀的同心圓,于是認為常在月下抬頭遙望的犀牛是在用犀角采吸月華。犀牛大腦的精髓就蘊藏在犀角中,進而衍生出“執著、思念”的含義。再加上“髓芯”所代表的“溝通”之意,于是被人們用來表達“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愛情境界。按照這種寓意來解釋,那用它來裝飾銅鏡倒也顯得順理成章。事實上,“犀牛望月”之所以成為宋金時期頗為流行的吉祥寓意題材,應與當時社會普遍風行的人們祈求長壽、福祿、科舉、財富的美好愿望有關。(摘自《湖南日報》9.9胡勝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