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皇太極即位后,將沈陽更名為“盛京”。盛京路位于沈河區的沈陽路南側,東起朝陽街,西至正陽街。早在清代初期,盛京路名為金銀庫胡同,如此富貴的稱謂,并不是意味著金銀庫胡同里面埋藏著多少金銀等待人們去發掘,而是因為皇家的銀庫正設置于此,據《盛京通志》記載:“銀庫共十八間。”其遺址早已無存。
民俗學家齊守成介紹說,在清代,盛京路作為皇家的藏金胡同,設置了一系列銀庫,皇室所有的金銀、玉器、珠寶皆儲存于此。“過去皇帝也需要有理財的地方,畢竟財產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所以需要相應的管理、收藏。而這個地方就設置在金銀庫胡同,通俗地說,可以稱為皇帝的私家銀行。”齊守成說,“金銀庫那時就建在一座土臺上面。”由于該處是皇家重地,自然每日都有重兵把守,平民百姓從來不敢靠近半步,否則就會引來殺身之禍。
清入關后,盛京成為“陪都重鎮”,金銀庫胡同便成了掌管東北三省的盛京將軍府所在地,同時,原本狹窄的胡同被拓寬,凝結于此的不再是昔日里金銀滿庫所散發著的誘惑與神秘。
在清末民初,金銀庫胡同改稱軍署街,其名一直沿用至新中國成立后沈陽更改城區地名。名為軍署街,因該處起初設有一座行署,而為了彰顯其地位的高貴,在其東西兩路口處,曾分別搭設一座東、西轅門牌樓,其形狀類似今沈陽故宮門前的文德坊、武功坊牌樓,只不過其規模稍遜。
齊守成介紹說,當年這里的東三省總督府坐北朝南,東西兩側設有高大的青磚圍墻,正門下方為半圓形大月亮門,門臉的二層和三層墻上有磚檐,磚檐上有精美的雕刻,三層磚檐門臉上形如云朵,和門臉下的月亮門構成彩云拱月。大門兩側有門衛值守的木質崗亭。穿過月亮門,迎面有影壁墻遮住視線。整個建筑呈“凹”字形,門前有對石獅和上下馬石。
盛京路上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秘史。1910年春天,12歲的周恩來隨其親屬坐船輾轉來到奉天(今沈陽),投奔其大伯父。由于當時沈陽東關模范丙等小學堂還未建好,周恩來暫且被送到銀州(今鐵嶺)銀岡書院讀書,半年后,才轉入沈陽東關模范丙等小學堂。在此期間,年少的周恩來每天到沈陽東關模范丙等小學堂讀書,常往來于沈河、大東之間,閑暇時,他還常到小河沿魁星樓去。上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與鄧穎超到沈陽視察工作時,曾利用休息時間,到過盛京路、東關模范丙等小學堂和小河沿的魁星樓,追尋那段童年的記憶。(綜合《時代商報》《沈陽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