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春 吳冬冬
【摘 要】情境體驗是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把知識鑲嵌在多姿多彩的情境中,由此驅動、激發(fā)兒童熾熱的學習情感。情境體驗既是一種教學策略與方法,也是一種教學價值觀。在豐富的情境體驗中,兒童的“學”是關聯的、可感的、有場景的,其中有認知的活動,更有情感的驅動、思維的激蕩和審美的陶冶。
【關鍵詞】情境體驗;數學學習;情境;活動;思維;周圍世界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25-0044-05
【作者簡介】1.戴春,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江蘇南通,226001)教師,一級教師;2.吳冬冬,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qū)教育督導室(江蘇南通,226001)專職副主任,高級教師。
“在教學現場,我無數次感受到,情感伴隨兒童的學習活動,兒童學習的主動性就大增,思維活動積極展開,認知活動轉變成一種體驗,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以學為樂,以思為樂。”在這段描述中,情境教育創(chuàng)始人李吉林老師為我們生動地再現了在優(yōu)化的情境中,兒童作為學習者自由自在、全情投入,為求知而樂、為發(fā)現而激動的美好境界。在多年情境數學的實踐探索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要達到這種境界,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李吉林老師所說的“認知活動轉變成一種(積極的)體驗”。
體驗和學習是相伴相生的。這是因為,不論刺激學習的外部因素是什么——教師、材料抑或是有趣的機會,只有當學習者進行了體驗,至少在某種程度上進行了體驗,學習才會發(fā)生。只有通過轉化學習者的體驗,這些外部影響因素才能起作用。同時,體驗又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它伴隨著觀察反思、抽象概括、行動應用,不斷深化,像一臺永動機驅動著學習的發(fā)生和前行。心理學家、教育家?guī)觳J為學習是基于體驗的持久性過程。
如何才能增強兒童數學學習的體驗性呢?情境學習是一種適切的方式,因為情境學習本質上就具有鮮明的體驗性。在長期的教育實踐研究中,李吉林老師發(fā)現:“兒童學習‘快樂、高效’的核心秘密,那就是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的結合”;“由于籠罩了積極情緒,思維得以進入最佳狀態(tài)”,這樣,“用無意識導引有意識”,“用情感伴隨理性”,就能“促使兒童的能力和潛在智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這樣的論述與語言學家萊考夫和約翰遜提出的體驗哲學基本原則不謀而合,即“心智的體驗性”“認知的無意識性”和“思維的隱喻性”。
一、情境體驗的內涵
相較于成人來說,兒童的學習動機具有強烈的情感因素,他們更容易被新奇的和有趣的現象所吸引,被美的事物和意象所感染,所以,外在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對兒童來說就顯得特別重要。同時,兒童的思維又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所以兒童學習數學需要伴隨著生動的形象和直觀的動作,并在此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感官、情感和思維體驗,為抽象邏輯思維提供支撐和依托。優(yōu)化的情境兼具形真、情切、意遠、理蘊其中等特點,有助于兒童學習過程中體驗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因此,情境體驗是指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把知識鑲嵌在多姿多彩的情境中,由此驅動、激發(fā)兒童熾熱的學習情感。在情境的演變和推進下,兒童將自己的身心投入與外部世界或內部世界的交往中,親歷和體驗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生成情感與意義,培植智慧和能力,獲得審美和陶冶。情境體驗既是一種教學策略與方法,也是一種教學價值觀。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體驗的特征
1.情境的本身性。
首先,人的身體的存在本身就具有情境性,它是時刻與外在環(huán)境相聯系的一種“嵌入式”的存在;其次,學習的發(fā)生并不僅僅是大腦內部的活動,它是一個身體四肢結構、肌肉骨骼狀態(tài)、感官感受、行為活動、情緒情感與情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再次,知識是源自現實世界的抽象,只有植根于情境脈絡當中才是“活”的,離開具體情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此,知識只有被轉化為學習者的“情境實在”,才有可能被學習者接納、理解和領悟。
2.過程的活動性。
情境是產生體驗的載體,活動則是生發(fā)體驗的路徑。只有通過主體活動才能使客觀的情境產生意義和價值,讓兒童獲得豐富的經歷和體驗。在開放的情境中,兒童全身心地與未知領域進行多種形式的交往互動,在情感、直覺、本能以及專注力等因素的作用下,進行實踐操作、觀察反思、抽象概括、行動應用,獲得具體體驗,實現經驗的轉換,繼而再循環(huán),從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和發(fā)展個性意識。其中,活動既包含各種形式的觀察、操作活動,也包含猜測、類比、分析、驗證、歸納和推理等思維活動,還包含與他人交流、分享、共同建構等合作活動,它是自由的、開放的、充滿情趣的、以理解為目的的交往形式和創(chuàng)造過程。
3.環(huán)境的無意識性。
當兒童進入多姿多彩的情境時,他們很快就會被激起強烈的情緒,進而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學活動中;同時,兒童主動投入學習活動的態(tài)度、情緒、語言和行為,又進一步豐富著情境本身,情感氛圍更為濃烈,教學便可進入一種沸騰的狀態(tài)。可以說,活動其間的兒童與周圍的環(huán)境是相互依存、交互式聯動著的,兒童不會察覺到環(huán)境的突出變化,因為他們自身已經成為情境的一部分。
4.內容的生成性。
在優(yōu)化的情境中,數學知識被還原到數學化的過程中,兒童滿懷著探究的熱情,經歷數學知識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對兒童來說,這種發(fā)現式的學習過程充滿著挑戰(zhàn),他們將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困難。面對彼此之間認知的差異,心理平衡被不斷打破,認知沖突促進他們想方設法進行認知結構的重組。經歷了重重思維的障礙、理解的誤區(qū)、學習的曲折后,學習體驗會更深刻,成就感會更強烈,這也是學習的魅力所在。對于教師來說,這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又是一個彈性開放的過程,在朝向預定的目標時,隨時都可能生成意外的收獲。
5.價值的創(chuàng)造性。
在人為優(yōu)化的情境中,兒童的視覺、聽覺、觸覺、運動覺等感官活動充分參與,在不斷引導下變得敏銳起來。在熱烈情緒的作用下,感官所接受到的各種信息將與兒童已有的知識經驗儲備產生關聯,大腦的非語言思維會十分活躍,想象近乎無意識地展開,這時往往會激發(fā)兒童的直覺,其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易于突出表現出來,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創(chuàng)造性人格,培養(yǎng)出創(chuàng)造性才能。南通大學王燦明教授指出:“創(chuàng)新是情境體驗的本質。”情境體驗的過程能充分調動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想象、直覺、推理等,使學生在活動與體驗中連續(xù)不斷地創(chuàng)造與再創(chuàng)造知識。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體驗的實踐策略
1.以貫穿整個學習過程的情境為載體。
體驗的形成取決于人的感受的積累和感受性的發(fā)展,因此,創(chuàng)設優(yōu)化的情境是激發(fā)兒童學習體驗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師語言的描繪和調節(jié)下,兒童很容易情不自禁地將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對象,思維得以進入最佳狀態(tài),獲得較豐富的學習體驗。隨著情境的演變、體驗的加深,學習就能產生“核裂變”般無可限量的動力。
我們所理解的情境,是貫穿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是有生命力、延展性和可持續(xù)進階空間的,它能為學習提供形象的支撐,孕伏思維的沖突,蘊含探索的空間。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不唯一,有一境串聯式的情境,更普遍的是若干個非連續(xù)性情境的有機串聯。如教學蘇教版二下《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一課時,我們創(chuàng)設了“為數學實驗室選課桌”的情境,整節(jié)課都圍繞這個問題展開。首先,大家意見不一樣,怎么辦?投票表決,收集數據,得出結論;接著,只根據我們一個班的數據統計就能決定嗎?根據投票視頻幫助另一個班級收集數據,在此過程中學會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數據;最后,整理全校各班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再如,教學蘇教版六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我們引導學生通過切土豆、搭框架、想象推理三個非連續(xù)性情境,認識和理解長方體的三要素、棱的特征及其與面的大小關系。這些情境不僅將數學知識鑲嵌其中,同時,隨著情境的推進或變化,不斷地為學習的各個階段提供新的燃點。
2.以“數學化”的活動為途徑。
李吉林老師指出:“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往往是通過自身的活動,去認識世界、體驗生活、學習本領的。”在活動中,兒童會受到多種感官刺激,從而對事物的感受更加鮮活而具體、豐富而深刻,更易產生情感,使得客觀環(huán)境和主體活動和諧協同。在活動中,兒童綜合運用觀察、操作、類推、想象、演繹等多種方式展開學習,學習內容更易于被感受、捉摸、應用。活動還有助于創(chuàng)造性的啟迪和開發(fā)。
需要達成共識的是,活動的設計不只局限于在鞏固練習環(huán)節(jié)進行實踐應用,而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數學知識是人類通過思考抽象出來的,因此,數學知識中孕伏著抽象、推理,而學習正是把數學知識還原到“數學化”的過程中,引領兒童來到知識發(fā)生的原點,充分借助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通過不斷觀察、猜想、嘗試、分析、討論、驗證,親歷數學知識再發(fā)現的過程。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探索“棱的特征”時,我們設計了“小小建筑師”的活動,提供若干接頭和各種長度的小棒,讓學生嘗試著搭一個長方體框架,將棱的長短關系特征還原到“小建筑師搭框架”的活動中。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支撐下,通過嘗試、修正,使得棱的特征從直覺和默化經驗中明晰、生發(fā)出來。當我們回溯到知識發(fā)生的原點,緊扣知識的本質內涵,這樣設計出的情境活動就能激蕩思考的力量,達成對“是什么”“為什么”的透徹領悟。
3.以發(fā)展思維為核心目的。
從數學學科的特質來看,數學是人類思維的表達形式,是“思維的體操”。從兒童學習的過程來看,興趣的激發(fā)、觀察的展開、直覺的迸發(fā)、邏輯的推演、反思的積淀、自我的領悟,以及兒童的情感活動和語言的表述,都離不開思維活動。所以,數學教學應充分關注學生在經歷數學知識產生、發(fā)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是否享受到發(fā)現的樂趣,獲得思維的經驗,感悟知識形成過程中的思想方法。而前面所提到的創(chuàng)設優(yōu)化的情境,設計“數學化”的活動,其核心目的就是發(fā)展思維,情境體驗的核心和高峰就是思維體驗。
在優(yōu)化的情境中,我們充分引導兒童展開觀察、操作、聯想、交流,這樣的活動調動了多種感官協同參與,孕伏了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聯想、類比、推理、變式、轉換等多種思維活動,使得探究活動與兒童思維、語言表述、情意態(tài)度緊密地結合起來。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開展“小小建筑師”探究活動后,我們引導學生通過想象進行一系列的空間思維活動。先引出直觀圖,讓學生嘗試著尋找看不見的3條棱、3個面“藏”在哪里。接下來,逐步擦去一些棱,讓學生在腦海里還原長方體,思考最少保留幾條棱就可以還原出長方體,使學生明晰“為什么把長方體相交于同一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作它的長、寬、高”。在揭示了“長寬高”的概念后,引導學生根據長寬高去想象這個長方體的6個面。在綜合運用想象、分析、判斷、推理等多種思維方式尋找這6個面的過程中,學生又依次發(fā)現了“面”之間的大小關系。上述每個學習環(huán)節(jié)都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觀察活動、想象活動、推理活動,同時區(qū)別于前面的“切土豆認識三要素”“當小建筑師發(fā)現棱的特征”,認知層面更為抽象,變實物操作為表象操作,從直觀體驗到理性分析,使得概念和結論的揭示過程成為學生進行理性思辨、思維不斷發(fā)展的過程。
4.以周圍世界為情境創(chuàng)設的源泉。
李吉林老師認為:“在很大的程度上,兒童的發(fā)展是與周圍世界相互作用的前進運動。”情境體驗中的情境不只包括課堂上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也包括更廣闊的自然和社會空間。帶領兒童走出教室,走進社區(qū)、博物館、大自然,這不僅是教育時空、處所的改變,更重要的是促進兒童在已有的知識經驗與周圍世界中蘊藏的數量關系、空間形式之間建立關聯,打通兒童符號學習與鮮活世界之間的通道,達成數學抽象,實現理性理解。如此,長期的觀察體驗將有助于培養(yǎng)兒童勤于思考的習慣和敏銳的數學觀察力,浸染在兒童腦海里的豐富表象和直觀經驗將成為其今后進行數學思考、展開數學想象的鮮活材料。
每學期,我們都會結合所學內容,優(yōu)選活動場景,開展多彩的實踐探究活動。如一年級上學期學習“數一數”“比一比”之后,我們帶著學生來到濠河邊,數一數濠河上游船和小橋的數量,比一比濠河邊建筑、大樹的高矮,花園里花朵的多少……除了在大自然中發(fā)現數學、運用數學、體驗數學,我們還把學生帶入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如六年級上學期學習了“百分數的應用”后,我們在社區(qū)組織開展了“愛心跳蚤市場”,學生分組成立“義賣鋪”,制定詳細的銷售方案(包括確定商品價目表、設計促銷方案和促銷廣告等),然后根據各自優(yōu)長合理分工、分頭準備(營業(yè)員重點準備商品介紹和服務用語,收銀員熟悉商品價格,并練習根據折扣迅速計算成交價,會計學習如何記錄交易清單)。這樣的實踐活動極大地發(fā)揮了學生的聰明才智,使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和綜合能力得到充分展現,“愛心跳蚤市場”大獲成功,營業(yè)收入悉數捐給學校愛心基金會,且學生自行設定理財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幫助需要幫助的學生。
回望我們多年的數學教學歷程,情境體驗是我們引領兒童開啟數學之門的金鑰匙,美妙的情境、生動的活動、靈動的思維和廣闊的周圍世界閃耀在我們和兒童每一天的學習生活中。在豐富的情境體驗中,兒童的“學”不再是封閉的、抽象的、冷冰冰的符號,而是關聯的、可感的、有場景的;兒童的“學”也不只局限于認知的活動,更有了情感的驅動、活動的體驗、思維的激蕩、審美的陶冶。
【參考文獻】
[1]李吉林.中國式兒童情境學習范式的建構[J].教育研究,2017(3):91-102.
[2]王映學.論體驗學習:目標、過程與評價[J].教學理論與實踐,2015(28):61-64.
[3]楊四耕.體驗:一種生命化的學習方式[J].當代教育論壇,2007(1):26-29.
[4]張而立,張丹寧.體驗學習的哲學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13(3):19-23.
[5]王燦明.創(chuàng)新:情境體驗的本質——對李吉林《桂花》教學案例的解讀[J].中國教育學刊,2010(1):63-65.
[6]李吉林.為兒童的學習情境課程的實驗與建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