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的重要記憶,也是文化不斷弘揚光大的基地,更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載體,學校應積極利用非遺資源,促進非遺文化的發展,推進非遺在校園中的傳播,使學校成為非遺傳統文化的承載地。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隨著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并得到創新,同時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促進了文化多樣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拓展連接民族情感的方式,成為各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目前,我國在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研究已經在穩步進行中,如何更加有效保護我國的非遺文化,成為現階段文化研究工作的重點方向。
一、甘肅省永昌縣節子舞來源及發展現狀
趙定莊位于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新城子鎮,這個村落只有約2 000人,流傳著一種歷史悠久的藝術舞蹈,主要形式成為節子舞,每年傳統節日四月初八的廟會都會表演,各個表演體現了節子舞的靈活性。除了趙定莊之外,周圍十里八鄉已經沒有地方可以打傳統的節子舞。
目前,節子舞的起源沒有明確歷史記錄。有一種說法是節子舞又稱霸王鞭,其出現與項羽有關。項羽武藝超群,是人們心中的英雄,為了紀念項羽,人們根據當年的事件總結然后變成動作,成了今天的霸王鞭。霸王鞭的動作流暢復雜,在變化和行進過程當中體現瀟灑氣概,后來經過演變形成了節子舞。還有一種說法是,宋朝的一位將軍被貶至趙定莊,受當地人的幫助,為了感謝當地人,使他們強身健體,保護自身不受侵犯,親自教授給趙定莊人一套武術,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今天的節子舞。
傳統的節子舞一般由四到幾十人表演,表演時有一人打鼓,一人敲鑼,一人打鈸。表演者每個人手中都有一只或一對節子,節子是指一個長二尺四寸(合0.8米)的木棍,用來表示二十四節氣。節子兩端有三個小洞,每個洞上掛滿銅錢,代表十二個月。節子是紅色的,代表日子的紅火。兩邊各帶一條綢帶,綢帶代表月亮和太陽。在傳統的節子舞當中,每四個人組成一個陣,每個人負責一個方位,每人看守一個門,有一個人裝扮成膏藥匠的模樣指揮,相當于神兵天降。表演者舞動手中的節子,邁著有力的步伐,從多個角度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藝術和魅力。節子舞表演時有多種隊形,整體變化莫測,動作本身和表演形式都能體現古人的聰明才智,在表演時氣勢震天。
二、永昌縣節子舞校園傳承的重要價值
節子是古代武將常用的一種兵器,身長二尺四寸,代表著中國人文歷史中非常重要的二十四節氣,節子上還有四個洞孔,代表著一年四季。節子全身以紅色為主,在歷史傳承過程中代表著人們對生活紅紅火火、幸福美滿的美好愿望。節子的兩頭又分別涂上紅色和綠色,代表著太陽與月亮。無論是節子的外觀形象還是其人文特征,均彰顯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史中獨有的意義與魅力。
節子舞是一種具有當地特色的民間藝術,作為甘肅省重要的本土文化,節子舞受到當地自然環境、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在歷史的沉淀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同時文化內涵深厚,具有一定藝術水平和文化欣賞性,是甘肅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研究我國傳統文化和民族遺產的寶貴資料。因此,將節子舞以非遺的形式在校園中傳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我們可通過將節子舞帶入課堂、走進社會、走向世界的步驟設計,進一步推廣永昌縣節子舞的傳承范圍,實現校園文化教育的價值體現,開辟出一條新的特色發展路徑。教育者在設計校園教學課程過程中會注入更多精力,挖掘探索非遺文化背后的文化內涵,使非遺文化與校園建設充分結合,以達到促進節子舞文化傳承與校園文化需求相互結合的目的,進一步使校園文化建設與非遺保護工作融為一體。
學校將節子舞帶入文化課堂當中會幫助學生提高自身文化素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正向發展,也可促進學生主動尋求保護非遺文化的方式方法,使學生在保護非遺文化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最終成為非遺文化傳承工作的堅實力量。節子舞文化進入校園傳承過程中,能促進校園課程內容的多元化發展,促進非遺文化進校園傳承教育,同時對弘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既是學習者也是節子舞的表演者,在豐富自身文化生活的同時,滿足求知欲,自覺成為非遺文化藝術傳承者與傳播者。
三、永昌縣節子舞的校園傳承方法
若要傳承并創新非遺舞蹈,各高校舞蹈教育工作應更多承擔起傳承非遺舞蹈的使命,要將我國民族特色舞蹈的藝術形式引入高校的舞蹈教學中,完善當下的舞蹈教學,讓傳統舞蹈藝術通過高校人才的發展走出校門、走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迷人風采。在此以非遺舞蹈節子舞傳承入校園為研究對象,設計出以下幾點傳承方法。
(一)以非遺文化傳承人帶動節子舞文化傳承
召集非遺文化傳承人,使個體力量匯集在一起形成合力,共同為傳承工作貢獻力量,以發揮其引領作用,實現以非遺文化傳承人帶動節子舞文化傳承的目的。邀請節子舞的繼承人到校園內現場提供指導,教授基本的節子舞知識,傳播節子舞知識和藝術,并對學校的非遺傳承方式方法進行指導,這也是幫助節子舞在教授中促進非遺文化弘揚并傳承下去的途徑之一。另外,可在校園內多開展非遺文化傳承人的表演活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增加互動環節,讓傳承人帶領學生進入非遺文化氛圍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借助“互聯網+”的方式實現更加高效的傳播
“互聯網+”技術是一種可以促進知識遺產保護發展的技術,也是現階段非遺在校園傳承的有效形式。營造體驗空間,可以喚醒學生的文化傳承情感,喚醒學生視聽體驗,因此是幫助學生體驗非遺的一種方式。“互聯網+”可以做到資源分享,因而要使用“互聯網+”技術幫助學生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隨時隨地了解非遺的知識,感受知識遺產的文化魅力。另外,當前科技迅速發展,還要加強“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促進節子舞文化迅速傳播。在網絡的支持下,校園官網及校園電子圖書館等渠道均可以開設相應專題,整合相關資料和視頻資源,便于校內師生隨時隨地觀看學習。即使脫離校園,他們仍能夠利用互聯網技術共享校園資源。
(三)融合校園文化創新傳承文化方式
以校園文化為依托,對節子舞傳承方式進行創新,動員學生積極參加校外的公益活動。組建校園節子舞演出隊,鼓勵學生參與相關活動,在大眾面前展示這一項非遺文化獨特的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此項非遺。同時,將非遺帶入校園,與公益活動相結合,豐富非遺傳承的文化和內涵。將節子舞帶入群眾當中,讓群眾了解節子舞的相關知識和內容,既可以提升非遺的傳播程度,又將非遺帶到群眾當中,使學校的形象得到了提升,也起到了宣傳的作用,可謂一舉多得。
(四)加強非遺文化傳承與實踐相結合
非遺文化是一種動態的文化,只有將實踐操作結合課堂知識傳授,才能更好地將其融入學生的學習意識中,讓學生通過自身感悟去真正領悟非遺文化的精髓。因此,在校園建立非遺文化學生體驗活動中心非常有必要。非遺體驗中心與普通的博物館有很大區別,它主要強調的是傳承人對非遺文化藝術的動態展示,同時參與的人還可親身體驗。運用先進的高科技手段將非遺文化內涵看不著摸不著的一面展示出來,讓學生一邊體驗參觀非遺文化的藝術一邊融會課堂所學,感受到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打造特色傳承模式,以豐富活動形式助推文化傳承
高校師生應樹立民族文化意識。我國民族文化歷史源遠流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非遺舞蹈更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部分,獨特的傳承方式及存在形式都是其在歷史長河中綻放異彩的原因。非遺文化節子舞課堂教學是傳承文化發展的有效渠道,想要在校園中實現傳承發展,基于實際情況設置特色目標,打造特色教學課堂、激發學生傳承的主動性極為重要。可利用當前數字化、信息化設備打造聲音、圖像一體化的教學課堂,在聲音和實際演練中喚醒學生對此類非遺文化技能的探索欲望和學習勁頭。例如,在校園中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小型節子舞表演會、節子舞文化座談會等,從多方面向其傳揚節子舞文化內涵,構建豐富的文化傳承方式,這對于促進該項目實現持續傳承有重要作用。
四、非遺舞蹈在校園傳承中的注意事項
(一)應分層次把握好教育重點
在義務教育階段,非遺文化應注重認知教育,工作重點在于將非遺文化傳播出去,著力點應在普及推廣方面。學前、小學、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人格養成時期,其認知培養應以感性認知為主,側重于非遺文化的初步了解和簡單技能的接觸上,使其明白非遺與自己的生活很近,養成學習興趣。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編制符合其特點的非遺文化知識讀本,并結合學校自身的地域文化特點,設置更易讓學生接受的非遺課程,引導學生自主感悟非遺文化與其精神內涵。
(二)注重專業師資力量的培養
教師在學生學習階段起著決定性作用,培養出專業素質強的非遺文化學科教師可對非遺校園推廣的實施效果起到重要影響。從非遺文化傳承的長遠發展來看,應在全國范圍內的師范類院校增設非遺專業,開設相關非遺文化知識的普及課程,培養出懂理論、懂文化、懂教學并在非遺文化藝術方面有一定造詣的師資力量。從非遺文化傳承的近期發展來看,應多組織教育系統的教師參加集中培訓活動,提高教師開展宣傳推廣非遺文化的能力,使他們先一步進入非遺文化教學。
(三)以合適的教材作為載體
非遺文化的教材編寫關系著非遺校園推廣能否開展得更全面、更容易讓人接受。教材應包含各個學習階段的非遺知識讀本、非遺研究項目教材、新媒體課件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出發點,將教材編寫得更系統、更通俗易懂。此外,還應充分重視讓非遺傳承人參與教材編寫工作,由非遺研究者與非遺傳承人共同梳理統籌編寫教材。將教材重點放在非遺特性上,區分其與普通學科教材,側重于新媒體視頻及數字信息化課件,組織編寫一批關于非遺文化重點內容的非遺視頻
公開課。
五、結語
為促進非遺傳承更有效率,幫助非遺文化傳承培養更多的傳承人,本文深入研究與分析了非遺文化傳承的方法,如以非遺傳承人進校園、借助互聯網技術、融合校園文化等方法,旨在幫助促進非遺文化傳承與傳播更有效率,對非遺文化傳承提供相應助力。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基金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與高職院校傳承發展研究 (GSLY2021-B08)。
作者簡介:丑晨(1989—),女,甘肅天水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應用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