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鑫焱
走進新時代,面對新形勢、新機遇,群眾文化也走上了新臺階。當前,為了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穩步發展,在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需求基本得以滿足的情況下,需要滿足群眾精神方面的需求,通過藝術的熏陶、精神上的滋養,提高人民群眾文明與健康生活的品質。相關調查發現,大多數群眾喜歡音樂藝術且有一定熱情,這為聲樂演唱的推廣與普及奠定了基礎。聲樂演唱的推廣與普及能激發群眾聲樂演唱的興趣與熱情,提升審美情趣,豐富精神世界,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一、群眾聲樂演唱現狀
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我國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得以滿足,人們開始注重精神需求。新時代各地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參與文化活動的人群越來越龐大,活動內容與形式更為多樣,夯實了群眾文化活動的土壤,切實促進了聲樂藝術在群眾中的落地生根。聲樂文化具有思想性、藝術性、科學性。聲樂演唱是一門專門的學科,是用人聲演唱的音樂形式,大概包括四種演唱方式,即美聲、民族、通俗和原生態唱法。當前,聲樂演唱這一藝術形式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受到廣大群眾的青睞與喜愛,成為群眾文化中的一部分。聲樂演唱這一藝術形式與群眾文化的滲透與交融,涵育人心、陶冶情操、升華情感,有利于提高群眾的審美情趣與文化素養,從而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近幾年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們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在精神需求方面也有一定需求,如廣場歌舞大賽、全民K歌等,群眾性的演唱活動遍地開花,一方面豐富了人們的業余生活,另一方面說明了聲樂藝術實現了一定推廣與普及。但是,目前聲樂演唱還存在一些不足。
(一)業余水平居多,演唱狀況頻發
不過,在聲樂歌唱之中,專業歌唱人員及團體的參與實際上并不多,一些歌唱愛好者完全是自發組織的,有的還未經過正規聲樂訓練,對如何發聲、怎樣保護嗓子等都沒有科學的認識,影響和制約了群眾對藝術的追求。與此同時,業余演唱者問題頗多,部分人對聲樂藝術形式的認知存在一定偏差。一是有的群眾對于不同藝術形式理解教條化,在聲樂學習中刻意強調不同演唱方法的區別,局限于單一的、限定式的演唱方法。二是群眾聲樂演唱者在聲樂學習中運用想象、聯想的能力不夠。一般的聲樂愛好者未受過正規的專業訓練,難以理解唱歌中如何依靠想象與聯想去完成對音樂的表達與表現。三是在演唱中對情緒與情感的控制不夠好。演唱與情緒有著密切關系,聲樂學習者要協調好情緒與聲樂作品的關系,但不少演唱者在演唱時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和文不對題的情感表達,導致演出效果不佳。四是群眾聲樂演唱者中普遍存在怯場這一現象,引起怯場的主要原因是演唱者對聲樂作品的理解不充足,聲樂演唱的基本功不夠扎實,同時缺乏舞臺演出經驗。
(二)群眾演唱者構成復雜,缺乏聲樂理論指導
目前群眾參與演唱的構成較為復雜,學員年齡、學習能力、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包括中老年人、青少年在內的廣大聲樂愛好者、入門者,甚至有“湊湊熱鬧”的普通居民。輔導人員發現,不少男女生合唱團都是群眾自發組織的,整體演唱效果不佳。由于群眾演唱者構成復雜,不論是進行輔導還是開展藝術活動,都要考慮到學員的學齡跨度、學習能力和專業水平,由此采取對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但當前我國文化館的機構還不夠多,無法照顧到所有參加聲樂藝術學習的人。大多數地區群眾聲樂演唱指導僅僅依靠文化館的若干名專業教師,面對不同演唱水平的這一特殊群體,他們精力有限,指導演唱力不從心。一些文化館的教師本身專業水準很高,有的甚至是當地的歌唱表演藝術家,但在輔導群眾的過程中卻對聲樂理論的內容有所忽視,只遵循“唱練演”的感覺訓練法,出現了教師在學員就唱得好、教師不在學員則無所適從的現象,因此無法從根本上幫助演唱者提高聲樂水平。
(三)演唱普及面不廣,內容不夠豐富
群眾文化生活凸顯的是群眾的自發性、自愿性,群眾愛好與特長都是“自然生長”,從聲樂演唱男女構成比例來看,女性居多,性別比例失衡,這一現象也反映了男性群眾缺乏聲樂演唱的興趣,或者部分男性對唱歌有些許激情,因各種原因未能加入聲樂演唱的大隊伍。加上演唱的內容比較單一,沒有新意,反反復復就是那么幾首歌。演唱形式呆板,無法與時代同步,更與群眾生活脫節,未能充分利用演唱反映群眾的文化風采與精神風貌。演唱活動的開展視野狹窄,有的群眾演唱活動多是在公園、文化廣場上常規化開展,未能積極與相關部門建聯,參與其舉辦的各類文化活動,讓群眾演唱也登上更大的舞臺,帶來更大的社會效應,擴大群眾演唱的影響力,帶動更多群眾積極參與到演唱中。這一方面的工作還比較滯后,聲樂演唱在群眾文化中的發展受到制約,群眾參與者的音樂素養無法達標,音樂領悟力也相對欠缺,導致群眾聲樂演唱水平整體不高。
二、聲樂演唱在群眾文化中的推廣
第一,尋求政府支持,大力宣傳與推廣聲樂演唱活動。為了推動群眾文化發展,相關文化部門應積極尋求地方政府的支持,當地政府也要注重群眾文化的發展,對地區內的文化館給予政策上的傾斜與資金上的支持,使得地區文化部門有足夠的能力與條件開展聲樂演唱活動,有力保證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作為地方文化部門,更要大力宣傳與推廣聲樂演唱活動。充分發揮優勢,推動群眾聲樂演唱的系統化、可持續發展。開設相關常規化音樂課程,邀請有音樂知識的專業教師,為群眾的聲樂演唱提供培訓、指導,提高群眾的聲樂演唱水平。文化部門承擔起宣傳、推廣聲樂藝術工作的責任與使命,為群眾搭建平臺與橋梁,打造富有感染力和創新性的聲樂品牌活動,以此吸引激發參與聲樂演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走進社區、農村文化廣場、學校乃至企業,借助這些場所大力開展聲樂演唱活動,同時有效利用現代化手段,推廣與普及聲樂演唱。建立健全聲樂演唱活動的各種管理制度,使得聲樂演唱這一文化活動可持續發展,有規可依,良性運轉。為了促進聲樂演唱在群眾文化中的推廣,多部門在開展集中規模式宣傳活動中,可將聲樂演唱列入活動項目,為群眾聲樂演唱提供更寬闊的平臺,加大宣傳推廣力度,不斷擴大影響力、拓展范圍。
第二,輔導工作體現差異性,促進聲樂演唱在群眾文化中的推廣。結合群眾音樂素養的復雜性及群眾文化發展實際,文化館組織專業教師為群眾的演唱技巧提供個性化指導,制定可行性教學策略,開展系統性教學,使得群眾對于音樂充分了解和掌握。文化館專業教師應有針對性地指導群眾學員掌握技巧、解讀音樂作品,學習音樂理論知識,提高演唱水平,培育聲樂藝術情感,提高審美情趣。按照群眾所處地域、民族等的不同提供針對性、精細化的指導,推進聲樂演唱的大眾化。根據城市、農村、少數民族地區群眾聲樂水平的不同,開展差異性教學。對于城市演唱群體,聲樂指導注重提高指導的目標、水準。對于農村演唱群體,專業聲樂指導教師應注重借助現代媒體改變農村群眾的陳舊觀念,將聲樂藝術引入群眾的精神生活中,對其進行指導時側重于夯實聲樂知識基礎,培養基本的音樂素養。還有一部分群體來自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的聲樂演唱活動多體現自己的民族特性。為這部分群體提供聲樂演唱指導時,應注重突出其民族性及鮮活的民族特色。聲樂演唱受眾不斷擴大,聲樂指導范圍不斷拓展,加上系統化聲樂培訓同步進行,聲樂演唱自然而然會成為大眾化的一項活動。
第三,創新形式,組織群眾參與聲樂演唱創作。普及推廣群眾聲樂演唱活動,關鍵在于提高群眾思想認識。相關部門可以搭建各種群眾演唱平臺,激活群眾的主動性。一是文化館定期組織群眾參與聲樂演唱的創作,利用微信、QQ群等,及時上傳個人的創作視頻,分享討論,共同制定演唱的方案與計劃。二是與當地政府部門組織的各類主題文化活動同步,鼓勵群眾演唱者緊扣實際,創編民歌聯唱、紅歌聯唱,創造獨特的演唱方式或者特色歌曲內容,或者是創編音樂劇、歌伴舞、舞臺劇等,充分展現群眾聲樂演唱者的精神風貌。三是鼓勵群眾演唱者拓展演唱范圍,利用聲樂演唱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教師指導群眾搜集本地區的民歌,或者在學習了唐詩宋詞的韻律后創編歌曲,傳承傳統文化,同時借助公眾號推廣應用。四是組織各地區的群眾聲樂演唱隊開展歌詠比賽活動,展現各自聲樂演唱水平,相互切磋,交流演唱技藝,借鑒長處優勢,彌補自身不足。
三、聲樂演唱在群眾文化中的作用
聲樂演唱能促進群眾藝術修養及文化素養,緩解群眾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壓力,滿足群眾的精神需求。
第一,聲樂演唱具有再現時代背景的作用。每一首歌曲都有其獨創的社會背景,且與當時創作的社會經濟發展關系密切,可以說,聲樂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時傾心演繹、深刻體驗,無不是對創作時期社會背景的藝術化再現和二次創造。比如,演唱者手持紅旗、身著軍裝,齊聚革命圣地,飽含熱情地齊聲合唱《二月里來》《南泥灣》《黃河大合唱》等經典紅色歌曲,再現了革命時代背景,能幫助群眾更好地理解音樂歌曲,感受革命精神,有利于增強群眾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對幸福生活的珍惜之心。
第二,掌握技巧解讀作品,提高演唱水平。在專業教師的帶領下,群眾聲樂演唱者會了解歌曲的創作歷程、創作背景、創造風格等,理解歌曲中所蘊含的情感,逐步掌握了解讀音樂作品的技巧和方法,也提高了演唱水平。如在指導聲樂演唱者學唱歌曲《絨花》時,教師就該歌曲的演唱技巧一邊唱一邊講解,向群眾演唱者講述這一歌曲的創作者和創作年代。通過對聲樂演唱愛好者的訓練與指導,學員充分感受到這一歌曲旋律的情深意切。而在具體演唱時,學員學會了掌握與運用字韻、腔韻、情韻,演唱情感與這一歌曲的情感基調相符,氣息暢通,聲音柔和圓潤,很好地用氣息控制聲音,演唱情感豐沛,打動人心,對歌曲內容進行了完整表達,增強了學員演唱的自信心,使其更樂于投入聲樂演唱活動。
第三,聲樂演唱促進了群眾文化的發展。群眾文化在整個文化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參與聲樂演唱的群眾更易理解和接受與之出身一致的其他演唱者,攜手并進,有利于傳承和發揚文化的高尚藝術。群眾聲樂演唱在參與演唱活動中借助聲樂旋律的展現,提升對聲樂的欣賞能力,充實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對推動群眾文化發展發揮也有促進作用。
四、結語
大力推廣聲樂演唱,推動群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當地文化館等部門共同發力,各自發揮功能優勢,為廣泛調動群眾參與演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搭建橋梁、提供平臺。針對當地群眾演唱者存在的問題,應由相關部門派出專業教師給予針對性的教學指導與輔導,提高群眾演唱水平,提升藝術文化修養和人文素養。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到聲樂演唱中,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促進了群眾文化的完善與發展,也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了更好的文化支撐。
(甘肅省張掖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