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梅,何 靜,賈瑞晶,黃芊芊,唐 玲,陳 宏
(1.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外二乳腺科,北京,100078;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護理部,北京,100078)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部位最常見的急性化膿感染性疾病,常發生于產后的哺乳期女性,尤以初產婦多見[1]。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既影響了產婦的健康,也降低了產婦的生活質量,又有礙嬰兒的母乳喂養[2]。在治療上,西醫治療強調抗感染,中醫治療強調“以通為用、以消為貴”,但中、西醫均認為應排空乳汁。經抗生素治療后乳房局部容易形成結塊,影響哺乳。而中醫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其的優勢在于無需中斷哺乳,藥物無需口服,藥物直接作用于局部,直接透皮吸收,減少了胃腸道消化液的首過效應[3]。科室運用手法排乳聯合自制乳通散外敷治療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取得滿意治療效果,現將治療及護理措施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32歲,主因“產后乳汁淤積伴紅腫熱痛”于2021年10月12日在東方醫院乳腺門診接受治療。患者主訴入院前2天前因哺乳不當出現左側乳房腫塊伴疼痛,乳汁不暢,同時兼有惡寒發熱、口渴等癥狀,哺乳后自覺癥狀有所好轉,未給予重視,入院當天晨起紅腫疼痛癥狀加重。B超結果顯示:雙乳呈哺乳期表現,左乳淤積性乳腺炎。基于中醫辨證診斷為乳癰(氣滯熱壅型),建議給予該患者特色中醫綠色調護技術。患者在外治室接受手法排乳技術聯合自制乳通散外敷治療,經周期治療后,患者自訴疼痛緩解,且隨著癥狀減輕,患者焦慮感逐漸消失。
2.1.1 疼痛評估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法[4]評估患者疼痛,用10 cm長刻度尺量化評估患者的主觀疼痛程度,兩端分別為“0”分端和“10”分端,0分表示無痛,10表示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的疼痛,評分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重。本例患者疼痛評分為6分,屬于中度疼痛。
2.1.2 身體狀況
為患者進行生命體征測量,患者體溫(T)38.2℃,心率(P)82次/min,呼吸(R)20次/分。體溫評分標準:<37.3℃計0分;37.3℃~39.0℃計2分;>39.0℃計4分,患者得分為2分。望診舌苔薄白舌質淡紅,觸診脈弦。患者自感乏力、納差、夜寐欠安。患者平素飲食偏好甜口,無抽煙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初產婦,晚育,訴生產時困難。
2.1.3 心理狀況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患者焦慮程度,SAS總分<50分為正常,50~60分為輕度焦慮,61~70分是中度焦慮,>70分屬于重度焦慮。患者因疼痛癥狀導致緊張焦慮,向患者介紹SAS焦慮評分量表,患者SAS總分62分,評估為中度焦慮。
2.1.4 腫塊大小評估
腫塊大小評估標準:無腫塊計0分;腫塊最大直徑<3 cm計3分;腫塊最大直徑3~6cm計6分;腫塊最大直徑>6 cm計9分。患者視診可見左乳積乳致腫塊,并呈條索狀隆起,使用醫用測量尺測量該腫塊最長直徑,數值顯示5 cm,評分為6分。
2.1.5 紅腫范圍評估
無皮膚發紅計0分;紅腫范圍<3 cm計3分;紅腫范圍3~6 cm計6分;紅腫范圍>6 cm計9分)。患者局部皮膚紅腫,區域皮膚溫度高于正常皮溫,使用同一醫用測量尺測量該紅腫范圍,數值顯示4.5 cm×5.0 cm,評分為6分。
2.2.1 護理常規
密切病情觀察,定時測量體溫并做好記錄。注重患者生活起居護理,囑患者保持大便通暢。暫停哺乳,定時用吸乳器吸盡乳汁。用藥方面,如果患者訴疼痛難忍,可遵醫囑予鎮靜止痛藥物。
2.2.2 中西醫結合護理
與西醫護理常規相比,中醫護理方面更重視飲食護理與情志調攝。指導患者飲用蘿卜絲湯,也可用厚樸花3~5 g泡水代茶飲以行氣消腫止痛,避免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等食物,如肥肉、魚蝦以及油膩湯羹等,鼓勵患者多飲水。多與患者溝通,向其教授正確喂奶、回乳等知識,放松心情,減少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并告知家屬多陪伴患者,可通過聽輕音樂放松心情。生活中注意避風寒并保暖,以防感冒。
2.2.3 中醫特色護理
2.2.3.1 中醫辨病辨證分析:患者病位在乳房,提示乳癰。本病與肝、胃等癥狀密切相關,肝經氣滯,胃經郁熱,結于乳絡。證候表現上因乳汁阻塞乳管,氣血凝滯,腫脹疼痛,體溫升高,體現實、熱證。邪熱內盛,正邪交爭,營衛失和,為氣滯熱壅癥型,治療以疏肝行氣,散結通絡,通乳消腫為主[5]。
2.2.3.2 手法按摩排乳:刺激乳中穴可以促進乳汁分泌;刺激乳根穴可以散結止痛,清瀉陽熱之毒,疏通乳絡及乳部氣血;刺激膻中穴可以行氣解郁,疏通乳絡。患者取仰臥位,指導患者盡量放松,并保持房間溫度適宜。分別按壓乳中、乳根、膻中、期門等穴位[6],以力度適中為宜,使患者感覺微微酸脹為度,每個穴位按壓約10次。
手法按摩排乳操作方法主要是通過提捏手法反復刺激乳頭乳暈引起排乳反射。手法排乳位置首先應從乳腺無病變位置開始[7],將乳汁推到乳暈處稍加壓力,至乳汁排出。其次,再排乳腺有腫塊的部位,雙手輪換由乳根部向乳頭方向推進數次,手法由輕至重,時間約為15~20 min,直至淤積的乳汁排出。觀察患者腫塊縮小或消失,乳腺腺體達到均勻、松軟的狀態即可。操作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乳頭有無皸裂、導管開口處有無小栓子,有無奶栓堵塞乳孔,若乳腺管開口處有乳栓應先擠出,保持輸乳管通暢[8]。乳房較大、疼痛較明顯者,手法排乳操作切忌操之過急,應力度適當、循序漸進,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增加患者對治療的恐懼。排出積乳時應觀察有無膿性乳汁,注意觀察患者乳房疼痛情況,根據患者的反映調整力度的大小。如果患者雙側均患病,可從疼痛較輕的一側開始治療,避免增加患者的恐懼心理。
2.2.3.3 乳通散外敷:乳通散是由蒲公英30 g、路路通20 g、醋青皮20 g、黃柏20 g、麩炒蒼術2 0g、甘草片10g組成[9]。外敷方法:用清茶調好后均勻外敷于乳房患處,外敷范圍應略超過病灶范圍,厚度為0.5 cm,2次/d,每次30 min,通過局部藥物貼敷,從而達到消腫退熱的作用。
治療后患者左乳條索狀隆起消失,乳房局部紅腫區域明顯減小,體溫降至36.6℃,VAS評分降至1分,SAS評分降至34分。經評估后患者可繼續哺乳,并且訴焦慮癥狀明顯緩解。見表1。

表1 干預效果評價
母乳喂養有助于提高嬰兒免疫能力,降低孩子在兒童期肥胖和嬰兒猝死綜合癥發生風險,還可以減少過敏性疾病的發生。因此在嬰幼兒出生1 h后即可實施母乳喂養[6],以確保后續母乳喂養能夠更加順利地開展。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發作,可通過手法排乳按摩聯合乳通散外敷的方法緩解癥狀。手法排乳按摩能夠加快部分毛細血管擴張的速度,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助于改善部分血液循環,加快乳汁分泌速度以及排出速度[6]。乳通散外敷方劑中以蒲公英、黃柏、甘草片三種性寒中藥為主方,泄實證、熱證,前兩者清熱解毒,散結消腫,起到控制炎癥作用,后者緩急止痛,清熱解毒,同時補氣健脾;路路通性苦,降泄,利水消腫;青皮、蒼術性溫,調和方劑中性寒藥物。手法排乳按摩治療胸肋滿悶、乳房脹痛癥狀,而乳通散外敷依靠中藥藥性通乳行氣,健脾胃通便,舒暢全身氣機,兩種方法在作用上相輔相成,相互協同。
手法排乳主要適合乳汁郁滯、乳頭破損、乳房結塊、腫脹疼痛較重等情況,以及不能順利進行母乳喂養的哺乳期產婦,且存在發熱惡寒、體溫<39°C、乳汁排泄不暢的情況[10]。本例患者經手法排乳按摩聯合乳通散外敷治療后,因乳汁淤積引起的疼痛、焦慮癥狀得到有效緩解。此外,在臨床中,應指導乳通散中藥方劑的加減,落實“以患者為中心”理念,提升服務質量,展現良好中醫專科門診治療前景,讓中醫藥與中醫綠色調護技術更好地服務于患者。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