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璐,王華新,鄂海燕,徐京巾
(1.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核酸采集室,北京,100078;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護理部,北京,100078;3.北京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北京,100029)
當前,我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從應急狀態轉為常態化,但境外輸入病例壓力持續存在,醫療機構作為及時發現和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的重要關口,仍然承擔著重要的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等任務。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是診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最直接證據之一。因此,及時提高醫療機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速度、準確性等是當前很重要的一項工作。
核酸檢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早期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CT鑒別病原體困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修正版)》提出上呼吸道標本(咽拭子、鼻拭子等)、下呼吸道標本(支氣管灌洗液、肺泡灌洗液等)、血液等標本行實時熒光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是診斷的金標準[1]。咽拭子行核酸檢測是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主要手段之一。咽拭子采集過程中因為不適感,患者常會咳嗽,甚至嘔吐,且部分患者由于身體不適甚至意識不清楚,最終的采集工作較為困難[2]。此外,優化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采樣流程,不斷改善檢測地點布局,合理安排核酸檢測護理人員輪替、增加休息時間,增加核酸門診服務時間,加大網上預約、繳費宣傳,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核酸檢測需求,提高咽拭子標本采集質量[3]。
為落實疫情常態化防控要求,醫院核酸檢測門診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護理管理措施。本文主要介紹了核酸檢測門診在疫情常態化下咽拭子標本采集中的管理策略,包括對護士、實習生和保潔員防控知識的培訓管理、加強采樣場所秩序的管理,通過加強各環節管理質量,保障醫務人員工作安全,穩步提升護理服務質量。
核酸檢測門診根據衛健委和醫院感染辦下發的文件進行學習、梳理、細化,加強院感防控的培訓。包括醫務人員防護用品的穿脫流程以及核酸標本采集和交接流程等,培訓頻率為每月兩次、針對不同部門進行相應的培訓內容,培訓完當場進行考核,不合格者需擇期補考。[1]
穿防護服順序:①手衛生;②戴口罩;③戴帽子;④戴第一層手套;⑤穿防護服;⑥戴護目鏡或面屏;⑦戴第二層手套;⑧穿鞋套或靴套。

穿防護服過程中的注意事項:①戴口罩時系帶不要壓住耳朵,調整系帶不扭曲,鼻夾按壓塑型后,切記進行呼吸測試,以保證口罩與面部密切貼合;②第一層手套需扎緊工作服袖口,第二層手套需扎緊防護服袖口;③防護服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尺碼,防護服的帽子必須要蓋住內層帽子,穿好后做下蹲抱膝動作,檢查是否有漏氣。④選擇螺旋式可調節的防護面屏,方便操作,能有效避免脫面屏時被污染。
脫防護服順序:①手衛生,脫鞋套,鞋套丟入醫療垃圾桶內②手衛生,脫面屏或護目鏡,丟入消毒桶內浸泡消毒;③手衛生,脫防護服,將防護服和手套一并丟入醫療垃圾桶內④手衛生,摘醫用防護口罩,丟入醫療垃圾桶內;⑤手衛生,摘帽子,丟入醫療垃圾桶內;⑥手衛生。
脫防護服過程中的注意事項:①脫腳套時,采用弓字步,一腳在前,一腳在后,拉開雙腳距離,防止相互污染,在脫第二只腳套前必須手衛生;②脫防護面屏或護目鏡時,低頭雙眼緊閉,雙手至頭后方拉住系帶,輕輕取下,丟入消毒桶內浸泡消毒;③脫防護服時邊脫邊向外卷,污染面向內;④脫口罩的過程中,緊閉雙眼,以防口罩翻轉污染眼睛。
制作《核酸檢測門診咽拭子采集考核評價標準》進行質量評價。見圖1。
咽拭子標本采集、處理和保存應遵循“早期采集、無菌操作、低溫保存”的原則。標本由采集人員采集后,用2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噴灑消毒,將標本裝于生物安全密封袋,再用2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噴灑消毒,然后置于專用轉運桶后,再用2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噴灑消毒。采集后放置不超過4 h,與檢驗科人員進行交接并雙方簽字,采集后2~4 h內由檢驗科防護齊全的專人、專箱、做好職業防護后運送至檢驗科室[4]。
做好分時段組織引導;嚴格執行“一米線”;指導患者正確佩戴口罩;小喇叭輪流播放重要內容告知等要求;加大網上預約、繳費的宣傳,發揮線上信息系統優勢,避免了線下現場人群聚集和交叉感染[5]。
傳染病管理中傳染源的控制是最重要的,應對于已經收治的患者要根據其疾病的嚴重度進行分層管理。由于無癥狀患者也具有傳染性,因此在醫療機構中應設置多級預檢分診。關閉多余通道,僅留必要通道和綠色通道指引就診患者前往預檢分診區進行初篩。按照醫療機構下發的預檢分診標準,為就診患者提供防護用品,將有發熱、確診患者接觸史、呼吸道癥狀的患者指引到發熱門診就診,避免患者在院內走動。發熱門診、急診設置二級預檢分診區,對所有就診患者進行FTOCC(F:fever發燒、T:travel旅游、O:occupation職業、C:contact接觸史、C:cluster群聚史)的流行病學調查并記錄,同時安排患者到指定區候診。發熱門診應將患者的檢查設備與其他患者分開。三級預檢分診安排在住院部各個臨床病區,分診護士需要觀察患者癥狀,限制家屬人數并做好記錄,對發現的可疑情況及時匯報,轉移到指定門診[6]。
科室工作人員工作中應自覺做好個人防護,在生活中減少聚會、聚餐,保持勤洗手、常通風等良好的衛生習慣,在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或肘窩遮掩口鼻,手部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即刻實施手衛生[7]。
合理安排各崗位工作,保障醫務人員充分休息,避免過度疲勞,落實零報告制度,護士、保潔員、實習學生每日進行2次體溫監測及癥狀監測,做好相關信息登記,如出現發熱、咽痛、咳嗽等癥狀按要求上報,及時就診排查,避免帶病上班[8]。
根據醫務處、感染辦等上級文件和各類方案、指引,制定應急預案,積極組織培訓、和應急演練,保證全員培訓到位,無死角。每月進行一次應急演練,常態化演練工作持續開展,發現問題、及時完善預案、優化流程,確保各部門各環節步調協同、銜接順暢[9]。
值得注意的是,COVID-19的臨床表現多樣,鑒別難所以應增加對就診患者FTOCC流行病學調查和下呼吸道癥狀的篩查,對疑似患者及時報告,并行核酸檢測[10]。為了確保安全,醫院設立了嚴密的防控體系對患者進行分級管理,對每例新入院患者進行風險評估,來確定管理級別:發熱門診、隔離留觀病房用來收治高度疑似感染患者,一旦確診轉定點醫院收治。建議有條件的醫院組建臨時準隔離病房,負責收治臨床上不能完全排除的疑似患者[11]。
管理策略是保證護理質量必不可少的質控措施,對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環節管理是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能有效保證醫院的持續發展和服務質量的穩固提升[12]。目前,臨床采集呼吸道標本仍以咽拭子為主,咽拭子標本結果在診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中起著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紹了核酸檢測門診對于疫情常態化下行咽拭子標本采集工作全流程的管理,以促使標本采集工作達到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13]。核酸檢測門診對于疫情常態化下行咽拭子標本采集工作的管理是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環節上求質量,不僅醫務人員的安全得到保障,且護理服務質量也得到穩步提升[14]。